一、
又赢了
鲁南战役以后,陈诚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明明是吃了败仗,被我军全歼五万多有生力量,一个整编装甲师被我军消灭并占为己有,陈诚哪来的底气还意气风发?
但是这是我军那么看,是后来人那么看,当时的陈诚可不是那么看的,并且不那么看的人还不少。
陈诚的看法很简单,这次又赢了,简直赢麻了。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华野被国军压缩以后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决战的态势已经形成。以前解放军之所以能大量歼灭国军,就是依赖于广阔的解放区快速的运动,避免与国军决战,然后在机动中寻找战机,歼灭国军一部或大部,此战法屡试不爽。
但是鲁南战役以后不同了,陈诚判断:决战态势已经形成,共军避无可避,双方即将迎来最后的较量。只要能在决战中彻底歼灭华东共军主力,那么之前损失的一点兵力又算得了什么呢?况且,自损一千,杀敌没有八百也有五百,共军损失必定也不小。只要能与共军决战,那华东局面就可大定。而此时,国军在华东的兵力想在决战中取胜,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照陈诚这个思路去看,当然是又赢了。尽管他这个思路同样隐藏着致命的漏洞,哪里有漏洞,我们稍后再分析。
现在按照这个决战思路,国军很快部署了相应的兵力。
鲁南战役之前,双方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
鲁南战役以后,北面整编26装甲师被全歼,51师被大部歼灭,我华野主力也集中到了临沂附近。
临沂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不仅政治地位很重要,而且是一个交通枢纽,军事地位同样重要。
而此时,南面的国军不断往北压缩,已经越来越靠近临沂。
陈诚判断:临沂是山东首府,共军必然会全力守住临沂,这样就可以促成在临沂附近的决战态势。
但是,共军固守临沂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如果他们放弃临沂,那么战局就会演变出余下三种可能。
第一,共军放弃临沂以后,继续照以前的战法,在临沂附近不断机动,以求在运动中寻找国军弱部,进而歼之。
第二,向西逃窜,前去与西南方向的刘邓大军会师,以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第三,往北逃窜,仍旧极力避免与国军决战。
事实上,华野除了固守临沂以外,也只剩下这三种可能性了,不会再有第四种可能。东面是渤海,解放军绝不会自己走进那种绝境。
陈诚把所有的可能性都估计进去了,从这个角度看,他还不算愚蠢。
既然种种可能都估计到了,那么自然就会有相应的应对方案来应对种种可能性。
首先,如果共军固守临沂,双方能在临沂形成决战,那自是再好不过。
如果此方案不成,共军放弃临沂,选择了在临沂附近继续机动,以寻求战机,那么国军能做的,就是绝不冒进,南面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稳扎稳打,避免突出。这也是吸收了前面几次战役的经验,一旦任何一路冒进,再精锐的部队,哪怕是钢铁兵团,都可能遭到共军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陈诚学乖了,负责指挥南面三路大军的国军司令官欧震也学乖了。
他们指挥南面三路大军集中兵力,绝不冒进,在兵力部署上,采取“烂葡萄里夹硬核桃”的战法,在三路大军中,每一路都有一个精锐师作为骨干,大兵团谨慎地滚动前进,每天推进行程不超过十公里,这样虽然进展缓慢,但是却能避免任何一路落单,从而被共军逮到机会歼灭。
做了这应对第一种可能性的部署以后,陈诚还做了应对另外两种可能性的部署。
他在西面,以邱清泉指挥的国军第五军设置了一道阻击线,负责阻击华野往西面去和刘邓大军会和。第五军同样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不容小觑,何况只是让他们负责阻击,只要华野敢去,那么南面的三路大军会迅速往西压过去,配合第五军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这样决战形势就形成了。
如果华野不往西,而是继续往北去呢?陈诚同样有安排。
他命令北面的王耀武组织了三个整编师(军)共九个旅的部队,又设置了一道北面的压缩线。这一道北面压缩线,可与南面欧震集团的三路大军形成一个新的两面夹击的态势,如此一来,就促成一个南北夹击的决战态势。
形势如下图:
从整个部署去看,如果华野固守临沂,那自然是国军最期望的,可直接进行决战。
如果不固守,那么不管是继续在临沂附近一边机动,一边寻觅战机,还是往西去找刘邓大军,或是往北而去,陈诚都设计了相应的决战方案,均可促成决战态势。而山东王耀武兵团,加上国军南面这三路大军(其中两个五大主力之一,即胡琏整编十一师和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一共已经凑足了三十万兵力,这样庞大的兵力在陈诚看来,就算“全是豆腐渣,也能撑死共军”。而一旦双方决战,山东大局就定了。
现在大家明白为啥陈诚觉得自己赢麻了吧?
然而,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完美的计划,任何计划都是与执行计划的人绑定在一起的,执行计划的人本身就是计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战场之上,局势往往瞬息万变,不同的军队和指挥官,在执行同样的战役计划时,往往会有天壤之别。这一点,将在此战之中,极其鲜明的体现出来。
现在,我们需要首先看看陈诚的这个所谓的会战计划,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致命漏洞。
这个计划当然是有漏洞的,而且这个漏洞是极其致命的。
致命点就在于:陈诚严重地低估了此时华东野战军的实力。
他的整个所谓的围歼计划,是建立在要么华野固守临沂,直接与其南面三路大军决战,要么西面和北面能挡得住华野,以配合南面三路大军形成合围之势,最后双方决战。
可是对手是会移动的人,双方打仗,都是一门心思的破坏对手的计划,哪有主动配合的道理?
粟裕不会固守临沂,这是其一。其二是,不管西面国军第五军还是北面王耀武的三个整编师(军),此时都已无法抵挡得住华野的全力攻击。
陈诚以为的自损一千,杀敌至少五百的情形是根本不存在的。解放军打仗力求打歼灭战,歼灭战的意义就在于每战我军皆有所获,不仅能改造大量的俘虏兵加入我军,而且能缴获大量的装备和武器。不仅如此,解放军有大量的民兵预备队,随时可以根据战局的需要进行补充,后备力量源源不竭。之所以不把大量地方民兵武装编进解放军,不是因为没有,仅仅是陈毅说的扩充太多兵力,会导致解放区人民负担太重。
不怕学霸考满分,就怕学霸会控分。很显然,解放军一个无法复制的技能,就是随时可以控制自己的力量水准,保证在既能打胜仗,又可以持续下去的水平线上,如此作战,只会越打越强。反之,国军则每仗皆有所消耗,必然是越打越弱,将来整体力量一旦发生逆转,则整个国民党政权必将随之倾覆。
我们看看现在华野的兵力状况:
华东野战军此时已经编有十一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每个纵队辖三个师,每个师辖三个团,采取“三三制”的配置。一个纵队实际等于一个军的兵力配置。特种兵纵队其实就是鲁南战役中缴获的国军整编装甲师改编而来。
整编以后的华东野战军兵力已达二十七万五千人,其中还不包含留在苏皖地区打游击的第十一和十二纵队。这个数字是内战爆发初期,山东和华中两地兵力总和的两倍还多。
这意味着:除非双方摆开阵势,国军凭借武器优势硬碰硬的决战,否则没有任何一路国军可以有把握说能挡住,或者能阻击华野,然后等着其余几路去布置包围圈,去两面夹击。
二、
放弃临沂
粟裕一开始确实没有想过要打北面的王耀武,而是想就在南面的三路大军中挑一路来打。因为如果能把南面三路大军中的一路歼灭,或者给予沉重打击,那么山东首府临沂或许就能保得住。
但是南面的三路大军急头并进,稳扎稳打,又不冒进,没有战机,怎么办?总不能硬拼。
没有战机就创造战机,粟裕命令第三纵队从“正面坚决抵抗中路之敌”,尝试诱使“敌之左右两路突出,以利我寻歼其中的一路”。
然而国军此前数次吃过这样的大亏,三路大军的指挥官欧震发现了粟裕的企图,于是国军不但没有冒进,左右两路反而朝着中间一路靠拢,根本不留任何一路孤军冒进的机会。
敌人这种小心翼翼的推进,使得陈粟二人始终难以找到战机,甚至连阻击也变得异常艰难。
欧震是十分聪明的,既然是要创造两面夹击的形势,那么现在北面的王耀武兵团还距离此地很远,只有等待北面兵团逼近以后,决战态势方可形成。所以他现在不急着冒进,而是缓缓等着北面的王耀武兵团。他并不害怕时间流逝,相反,随着北面王耀武兵团的迫近,感到时间压力的一定是陈粟大军。
粟裕确实感到了焦躁不安,南面没有战机,北面的国军又开始往这边赶过来,一旦两面夹击之势形成,华野立刻陷入万分凶险的境地。
所以现在到底放不放弃临沂,成为了此战的关键所在。
非到不得已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放弃解放区的首府,但是很显然此时已经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了。
果然,毛主席的电报到了,电报指示:“敌愈深进愈好,我愈打得迟愈好,只要你们不求急效,并准备于必要时放弃临沂,则此次我必能胜利。……”
“必要时放弃临沂”,这一句话给了陈粟二人坚定的勇气。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一体现毛泽东战略思想的军事原则,让人蓦然想起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无数次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的成功战例。
陈粟二人终于作出决定:放弃临沂,挥军北上,集中优势兵力,歼灭由北面压缩而来的王耀武三个整编师。
在北上之前,粟裕在南面又做了三件事,以此来迷惑敌人。
第一件事,也是正好赶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上,一个投诚到我军的国军将领再次倒戈了。
这个人叫郝鹏举,最早在冯玉祥的部队,后来1930年中原大战的时候,背叛了冯玉祥,投降到了蒋介石阵营。
抗战爆发后,由于国军在对日作战中一再失利,自感前途渺茫的郝鹏举又率部投奔了汪精卫,出任伪军第一集团军参谋长。
后来随着日军战败趋势日渐明朗,郝鹏举一方面与共产党有联络,一方面又积极准备投靠蒋介石。日本战败后,收编了大量伪军,于是郝鹏举也投靠蒋,被编入了第六路军。起初,蒋的任命令他喜出望外,可是不久之后他就发现,尽管自己是又送金条,又送汽车,可是蒋介石的嫡系们对他和他的部队态度却十分傲慢,动不动就以“惩办汉奸”的口气对他敲诈勒索,不但克扣他们的军饷,甚至连武器弹药也常常不给补充。
这一次,更是直接把他派到了与解放军作战的最前线,无异于是要他这支杂牌军充当炮灰。
于是,郝鹏举再次背叛蒋,又投诚到了解放军一边。可惜屁股还没坐热,随着解放区大面积丢失,山东首府临沂也即将丢失,郝鹏举似乎觉得国军真的要将共军包围消灭了,于是在薛岳的诱劝之下,他觉得再不趁早改换门庭就来不及了,便又率领自己当初的部队投了国军一边。
结果,等他回去以后,才发现,此前薛岳诱降他的那些条件,一个也没兑现,相反他在国军中的地位更低了。陈诚还直接把他的部队派到了这一次决战的前沿。
面对这种反复无常的人,华野决定不再给他一丁点机会,在举兵北上之前,先把这个倒戈将军消灭。
所以,在陈毅和粟裕决定放弃临沂之前,便令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发起了对郝鹏举部的围歼,战斗果决迅猛,一天的时间便消灭了这支部队。而有趣的是,在战斗发生时,围绕在华东野战军周围的有国民党军几十万大军,却没有一支部队赶来救援郝鹏举。郝鹏举也在这场围歼战中被俘虏,后来随解放军北上时,负责押运的干部为防止意外,中途便将其处决了。
他是整个解放战争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被俘后被处决的国民党将领。
完成了这一件事以后,粟裕又部署了另外两件事。
他一边令刚刚打完郝鹏举的第二纵队,联合第三纵队,伪装成野战军主力,在临沂以南正面进行机动防御,以迷惑国军,让他们以为我军还在南面寻找战机。
同时,他又派出大量地方武装,一路向西逼近兖州,并在运河上架桥,造成华野即将率部西去,与西面的刘邓大军会合的假象。
这一系列操作完成以后,华野主动放弃临沂,转军北上,准备包抄北面而来的王耀武兵团。
陈诚眼看陈粟大军要往西跑了,于是赶紧催促北面的王耀武,让他指挥自己的部队快速赶过来,好尽快南北夹击,促成决战。
然而就山东战场而言,没有人比王耀武更了解华野的真正实力和战斗力。他压根就不相信陈诚口中所说的“敌军心涣散、粮弹缺乏,已无力和我主力部队作战”的说辞。
他认为,从山东战场打起来以后,国军压根就没有歼灭过共军的一个整师和一个整纵队,陈粟部虽然不可避免有伤亡,但是补充却十分迅速,还动不动就歼灭国军的整编师,获取大量武器,怎么可能如陈诚说的失去了战斗力?
因此,当王耀武捕捉到已经有华野的部队开始北移的迹象之时,便已经猜到,华野是打了北面军团的主意了。
王耀武从北往南派出去的三个整编师,由李仙洲率领,虽然兵力强悍,但是一旦被华野包围,则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于是,王耀武预感不妙以后,便指示李仙洲开始收缩兵力,尽可能把全军收缩集结到莱芜城附近。
但是很快,他收到了蒋介石的命令,严令他赶紧让李仙洲南下,好促成决战态势,口气之大,足见蒋受陈诚的蛊惑有多深。
“匪军在苏北、鲁南地区作战经年,损失惨重,士气低落,现已无力与我主力部队作战……,切勿失此良机。”
基于这样的判断,蒋要求王耀武指挥李仙洲兵团迅速南下的急迫心情就可以理解了。
陈、粟二人在刚刚得知李仙洲兵团要收缩,甚至可能撤退的时候,着实紧张了一下,要是他们跑了,那华野这次北上不就白跑了。
幸好关键时候,蒋介石助攻了一把,王耀武只得命令李仙洲继续南进,这一命令将会把李仙洲彻底送进华野的包围圈。
在南面陈诚三路大军占领了临沂以后,蒋宣称这是战争爆发以来的“最伟大的胜利”。
然而还没等蒋高兴多久,航空侦查机的大量情报开始送到陈诚面前,他此时方始醒悟,南面的防御阻击,和西面运河上架起的浮桥,统统都是迷惑国军的障眼法,粟裕真正的目标,是南下由李仙洲指挥的那三个整编师。于是,他赶紧让王耀武收缩兵力,避免被华野各个击破。
王耀武也赶紧命令李仙洲,让其迅速北撤,把其中七十三军和整编四十六师都集中到莱芜,协同固守。但是,这一切都晚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已经在莱芜地区完成了其战役包围。
二月十九日上午,从博山向莱芜收缩的七十三军第七十七师,遭到华野第八、第九纵队的合力猛攻,随即这个师被全歼,莱芜战役正式打响。
这个时候,国军要想生还的话,还有没有希望?
理论上是有的。
临沂距离莱芜不过两百公里,如果李仙洲兵团能够守得住,那么只需要死守待援,南面国军三路大军奋起直追,有三五日的时间,不但可解李仙洲之围,还可重新形成一个夹击华野的态势。
可是国军毕竟不是解放军,他们不可能有那么快的奔袭速度。倒不是说他们真的跑不赢,而是此时的国军已经深入解放区,每走一步都会面临百姓给他们制造的困难。
老百姓虽然不能参与到正规军的作战,但是想要把自家门前的道路破坏掉,那简直是轻而易举。在李仙洲当初率兵南下的时候,就遭遇过这事。连续几天,当地百姓采取分段包干的办法,将桥梁道路破坏得十分彻底。国军哪里修,他们就哪里破,敌人白天修,他们就晚上破。由于道路遭到破坏,后面运粮食的车也进展十分缓慢,于是国军便只能就地征收粮食,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你要就地征粮,就不可避免的要向当地老百姓征集或抢夺,这又再次加深了百姓对国军的愤恨,结果道路被破坏得更加彻底,直到国军根本无法修复为止。
这使得国军的部队,根本不可能有解放军那样的奔袭速度,这不是一个跑得快跑得慢的问题,不是一个生理极限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
所以我们上面说,同样的计划和任务,不同的军队去执行结果往往全然不同。
三、
全军覆没
固守在莱芜城内的几万国民党军如惊弓之鸟,现在他们有两个方案:
第一是固守待援;
第二是突围求生。
李仙洲不断向王耀武发去求援电报,王耀武是清醒的。他认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指望援军到莱芜解围是根本不可能的,要么援军停滞不前,互相观望,要么就是援军被共军配合地方武装所阻击和迟滞,没一次成功解围过。所以再那么守下去,结果多半是被全歼在莱芜地区。
而此时,在距离莱芜仅仅只有十三公里的吐丝口镇,也正在被华野所围。这个吐丝口镇是一个补给站,设有李仙洲兵团的大型军用仓库,存储了上百吨弹药和数十万斤粮食,驻守在这里的是国民党新编三十六师。
王耀武认为,莱芜距离吐丝口只有十三公里,只要李仙洲突围出去,迅速赶到吐丝口,这样就能获取给补,同时与那里的三十六师联合作战。这样就能大大延缓被全歼的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
如此一来,既避免被全歼于莱芜,又能解吐丝口镇的三十六师之围,还可以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带来的转机。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当时条件下最合理,最科学的办法。
因为就王耀武看来,李仙洲总不至于连十三公里那么近的距离都突围不了吧,共军再强大,也没强大到可以一口气吃掉两个军的地步,此时退守到莱芜的李仙洲兵力大概两个整编师。(一个整编师就是一个军的配置。)王耀武认为自己的军队火力强劲,只要动作迅速,损失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冲出去还是有把握的。
所以他才令李仙洲抓紧时间突围,到吐丝口镇去获取补给,然后再固守待援。
然而, 不管是王耀武还是李仙洲,他们此时都不清楚的是:想要把他们消灭的,已经不仅仅是华东野战军主力了,还有同时跟随而来的无数支前队伍和民兵武装。如果王耀武和李仙洲能够准确地知道此时包围莱芜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武装的确切数量,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勇气说自己一定能跑出十三公里的路程。
根据战后的粗略统计,莱芜战役中,鲁中地区参加各种战勤的农民已达到五百万之多,这些是属于被组织起来,破坏公路,帮助筹粮,缝制衣服,巡岗放哨的,不参与直接战斗。
而直接在战场为华东野战军提供作战服务的就有五十多万。
由支前民兵组成的四十多个“子弟兵团”随军行动,由青壮年组成的战场救护队抬着一万六千多副担架和一万多辆小车,华东野战军移动到哪里,他们便一步不离地跟随到哪里。莱芜县的十万农民,已经把以莱芜为中心向南北延伸而去的数百公里的公路完全破坏,使得国民党军的坦克和汽车根本无法通行。莱芜四周所有的大路小路上,布满了民兵的岗哨,国民党军队派出的任何一支侦察部队都会落入他们之手。
战后统计,仅民兵抓获的国民党军侦察人员就有近四千人。与之相反的是,莱芜战役中,仅给华东野战军带路的农民就多达八千余人,其中不少是老人和孩子,有的妇女甚至背着孩子带领部队穿越蜿蜒的山路。
陈粟近二十万大军云集狭窄的歼敌地域,官兵吃饭和骡马吃草是一个大问题。在那些日子里,鲁中大地上到处是石磨和碾子的滚动之声,农民们自己吃野菜,把自己家中仅有的粮食奉献出来,男女老少,村村户户,碾米磨面,居夜不息。莱芜县朱家宅子是一个仅有一百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但仅在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五日这天,全村就摊了一千八百五十斤煎饼,烙了一千二百斤白面饼,碾出了两千八斤小米,磨出了一千八百斤面粉,还筹集了近六千斤的柴草,然后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一起推起木制的小推车将这些东西送上前线。
此时再回头想想,当初华野北上的时候,为什么能做得如此隐蔽?而国军不管他们怎样行军,我军却如同开了天眼一样,这个天眼不是别的,就是当地的群众。
李仙洲要突围了,在他临突围之际,再次出现了一个意外,与他左右掩护突围的四十六师师长韩练成神秘“失踪”了,其实这个师的师长早在抗战时期就与我党建立了联系,此时关键时刻,他放弃了对四十六师的指挥,在共产党干部的引导下,藏进了莱芜城。
忐忑不安的李仙洲冒死突围,他不但没能走出十三公里,他连三公里都没能走出去。
尽管天上还有国军派来增援的飞机,但是抵挡不住华野和地方武装潮水般的攻击,二十三日下午,从莱芜突围的七十三军和整编四十六师被歼灭于莱芜城东西约三公里,南北约两公里的狭窄地域内,李仙洲被俘虏。
几天之后,陈毅到战俘营看望李仙洲,特意吩咐炊事员说:“李仙洲是山东人,爱吃水饺。”
整个莱芜战役,华野与当地百姓配合,全歼国民党一个军,一个整编师,一个新编师,约6万人。
老蒋的心情恶劣到了极点,此时他方才知道,解放军每战都缴获他们大量武器,俘虏大量士兵,只会越打越强的道理。他给王耀武发去电报说:
“你们只是在莱芜这个战役里就损失了两个军另一个师,损失了这样多的轻重武器,增加了敌人的力量,这仗以后更不好打了,这样的失败真是耻辱。”
这一次不管是陈诚还是老蒋,都不会觉得自己又赢了,他们被真的打疼了,才开始直观的感受到百姓在战役中的关键作用,于是也开始调整政策,试图争取当地的百姓群众,这一节我们后面再讲。
然而,虽然此战吃掉了王耀武兵团的三个整编师,但是南面那三路大军却未有丝毫受损。所以,接下来,不可避免的终于要和南面那三路大军作战了,这就迎来了一场新的战役——孟良崮战役。
相关文章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