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解放战争-第十四章 孟良崮战役(下)

小庄 · 2023-04-05 · 来源:八角楼上公众号
《解放战争》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国军各部队:“各自为谋,同床异梦,胜则争功,败不相救”

  一、

  包围

  孟良崮战役的胜败有三个决定因素,从战役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是哪三个决定因素。

  第一:要快,足够的快。

  因为如果速度不够快,那么即使你包围了整编74师,即使你吃掉它,但是你周围的其他几路国民党军一旦在你吃掉整编74师之前包围过来,导致你不能及时的退出战场,那么华野主力就会有被全歼的可能。

  第二:负责阻击和钳制的华野纵队拖的时间一定要久。

  原因还是为了防止华野主力在攻击74师的时候,遭到其余几路大军的合围。负责阻击和钳制其余几路国军的华野纵队,能拖的时间越久,华野主力安全撤出战场的机会就越大。

  第三:负责切断74师后路的6纵,一定要坚决完成任务。

  因为如果给74师留了后路,那么一旦它遭遇到正面的严重打击,就必然会选择迅速向后收缩和撤退。那么围歼74师的任务也就宣告破产了。

  那么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这三个具有决定战役胜败的任务,是怎么一步步完成的?

  5月12日这天,整编74师开始朝着华野指挥中心坦埠攻击前进。当日拂晓时分,其先头部队以炮击为先导,试探性的攻击正前方许世友部的华野9纵。

  此时的华野各纵队的分割包围行动还没有完成,因此位于74师前方的9纵既不能打得太狠,也不能退得太明显,这个任务就很微妙。

  因为如果打得太狠,那么张灵甫就很可能以为遭遇了华野全军的主力,必然不敢前进。

  反之,如果不发起任何阻击,张灵甫同样有可能认为前面是一个圈套,因为不可能指挥部附近会没有任何的华野纵队。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可能造成张灵甫的退缩。而此时华野的分割包围尚未完成,一旦张灵甫退缩,那计划也落空了。

  所以正前方的9纵,既要奋力阻击,同时又必须让张灵甫以为前方的共军是因为阻挡不了了,才向后撤的。如此,他才敢放心的前进。

  这样,9纵与74师经过两天时间的反复拉锯,为负责穿插包围的部队争取到了时间,完成了对74师的包围。

  负责分割包围的部队,其过程也是险之又险。

  因为这一次国军的战术部署与以往十分不同,每一个整编师左右两翼,都配置了友邻部队,可以互为侧翼,保障对方的安全。同时,一旦其中一支遭到攻击,友邻部队可以迅速赶过去支援。

  所以每两支部队之间往往相距还不到二十公里。

  这就意味着,负责穿插的部队要从这不足二十公里的缝隙中插进去。这对于上万人的行军部队,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距离太窄,又是大军行动,在华野穿插的时候,74师的军官们曾经发现了自己侧翼出现了运动中的大部队迹象。

  但是因为他们根本难以想象会有华野的纵队敢在那么窄的缝隙中插进来,加上当时恰巧又是大雾弥漫,所以他们还误以为是自己友邻部队的移动,并未放在心上。

  就这样短短两天的时间里,华野各纵队就完成了穿插包围的任务。

  而第六纵队的王必成部,距离切断后路的战略要点垛庄,当时还隔着120公里。同样是在这两个昼夜中,6纵急行军120公里,到达了垛庄,在5月14日这天下午,就开始了对垛庄的攻击。

  两天时间120公里,只是从急行军的速度来看,倒还不是十分困难。红军当初在长征的时候,曾经创造过一个昼夜行军120公里飞夺泸定桥的奔袭记录。但是困难的问题在于,6纵几乎是在敌人的心脏地带里面,在随时可能遭遇敌人并被消灭的情况下,居然就跟在自己院子里跑步一样,保持极快的速度两昼夜奔袭了120公里,这一点,跟我们上一章所说的人民军队的隐身术是分不开的。

  当6纵开始攻击74师后路的战略要点垛庄的时候,张灵甫终于意识到自己有被包围的危险了,于是立刻向孟良崮和芦山地区收缩靠拢。

  很多军事史同样认为,张灵甫没有派重兵守住垛庄,是他兵败孟良崮的一个关键的昏招。(另一个关键昏招就是引兵上了孟良崮,去守几座孤山)

  如果只是单纯从结果去看,那么当然是一个昏招。

  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张灵甫会有这样的昏招?

  原因也不复杂:

  没有人可以想象粟裕居然胆敢从中间穿插包围整编74师,这是其一;其二,更没有人可以想象自己后方的120公里外,居然还隐藏着一支华野纵队,不仅如此,这支纵队竟然可以在国军后方中两昼夜行军120公里,居然还能够不被察觉。

  等意识到垛庄被攻,必然是华野要围歼74师的时候,已经晚了。垛庄很快就被6纵占领,后路被一举切断。

  两天的时间里,华野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整编74师的穿插包围。

  二、

  中心开花

  张灵甫多半是听说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的。但是为什么他还是一意孤行的退守孟良崮那样的孤山之上呢?

  同样有很多军事史认为,此时如果突围,或者转兵向后去打6纵,都能够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因此,这些人往往又认为张灵甫的第二个昏招就是引兵孟良崮,最后把自己变成了马谡。

  这种说法同样是以结果去推敲出来的,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默认张灵甫74师一定会被全歼,所以不管此时是突围还是向后去打6纵,都比被全歼要好。

  可是要知道,当时的张灵甫可并不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全歼。相反,他从粟裕的包围圈中看到了巨大的战机。

  张灵甫的设想是这样的:

  凭借74师的实力,共军根本难以在极短时间内啃得动。因此,只要74师能够用顽强的防御把华野主力都吸引在自己的周围,那么,四周的友邻部队一旦合围上来,就立刻能与共军在山东战场上创造出一个决战的最佳时机。

  这就是所谓的中心开花。

  张灵甫作出这样的判断并非是昏庸和愚蠢的。

  虽说此前,就有马励武的装甲二十六师用过这种方法。当时马励武被围,也是想着凭借自己的钢铁洪流,只需抵挡时间长一些,其余部队赶过来,就能把华野吃掉。但是结果却是华野根本不会给他那么多时间,在友邻部队还远未赶到之前,自己的整编26师装甲兵团就被华野全歼了。

  为什么有了马励武的前车之鉴,此时张灵甫还敢迷信同样的战术呢?

  因为此时的情况,和当初马励武面临的情况全然不同。

  那时候的马励武,友邻部队相距上百公里,加上解放区地方部队的各种阻扰,短时间内根本就赶不到。

  但是此时张灵甫面临的情况不同,在他的左翼有黄百韬的整编25师,在他的右翼有李天霞的整编83师,这两支都是国军精锐部队,且都与他相距不过20公里。

  此次的密集推进、互为侧翼的战术方针,设计之初就是为了防止其中任何一支国军主力部队遭到共军袭击的时候,友邻部队可以快速出击增援,从而形成夹击之势。

  既然战术就是那么设计的,那么当张灵甫遭遇到包围的时候,他想到的最合理的战术,当然就是利用强大的防御支撑下去,借以形成夹击或是反包围华野主力的形势,此势一成,那他张灵甫整编74师可就是歼灭华野主力的头功了。

  而他74师又是距离华野指挥部最近的部队,到时候再一举端掉华野指挥部,甚至抓了陈毅、粟裕等一干将领,他张灵甫岂不是名载史册?

  此时的蒋介石也发现了这一形势,于是他立即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同时命令其左右两翼的黄百韬和李天霞赶紧支援,配合张灵甫促成夹击之势。

  这还远远不够,他还命令其余几路大军,全军向着孟良崮一带推进。

  其中就包括左面整编11师,整编65师,右面的第7军,整编48师,这些军队刚好从西北、西、南、东四个方向上朝着华野主力靠拢。(整编11师即五大主力之一,第7军即桂系精锐)

  同时,蒋还命令邱清泉的第5军全力南下,命令位于鲁南一带的整编64师和20师迅速北上。(第5军是另一个五大主力之一)

  蒋几乎把整个山东的国军精锐主力全部调往了孟良崮,这些精锐主力从四面八方开过来,一旦合围成功,华野插翅难飞。

  于是,在整个孟良崮战场上,陡然出现了令人惊险万分的战役格局:

  陈毅、粟裕的五个主力纵队虽然包围了整编74师,但是同时从这个包围圈外部去看,国民党军也同样以十个整编师(军)的大兵力对华野主力实施了反包围。

  以孟良崮这座石山为中心,在整编74师的外围,有一个华东野战军形成的包围圈,可是,在这个包围圈的再外围,还有一个由国民党军十个整编师(军)形成的一个更大的包围圈。狭窄的范围内,几十万大军蜂拥而至,交战双方的战斗距离之近,几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役局面。

  对于陈毅和粟裕来说,如果负责阻击其余几路大军的阻击和钳制部队,不能在华野歼灭74师之前将国军的援军挡住,那么一旦这各路援军如潮水般涌过来,那么山东战场的历史就要彻底改写了。

  这样的形势下,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张灵甫要把部队引上孤山之上了,因为这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加强74师的防御力。此时,他张灵甫防御的时间越久,胜利的希望就越大。粟裕后来回忆说:

  我军为了争夺每一个山头、高地,要从下向上仰攻,每克一点,往往经过数次、十数次的冲锋,反复争夺,直到刺刀见红,其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少见。

  有人说,张灵甫为何不考虑水源问题,他不知道孤山之上一旦水源断绝,部队不战即败吗?

  原因还是因为他知道友邻部队距离他太近了,其左右两翼的黄百韬25师,和李天霞83师距离他不过二十公里,就算来得再晚,总不会两天还赶不到吧?

  所以他此时需要思考的唯一因素是,最大程度的依托山石,加强自己的防御,抵挡住华野攻击,以减少自己的损失,水源反而不是最为急切的问题。

  因为如果三天之后友军还赶不到,那么水源对74师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那时候他定然已经被全歼。

  想通了这一节,大家就知道张灵甫为什么会把自己变成第二个马谡了。

  事实证明,张灵甫对于超过三天,水源就没有任何意义的判断是准确的,因为即使他退居高山之上,凭借山石加强防御的状态下,华野全歼74师的时间一共也才用了两天。

  三、

  万念俱灰

  5月15日下午,华野对整编74师发起了总攻。

  粟裕从一开始就指示各华野纵队,强调要尽快把74师这个“硬核桃”敲掉,阻击部队一定要坚决顶住增援之敌,成败在此一举。

  孟良崮,位于蒙阴东南约六十公里处的芦山之中。芦山是一片方圆约五十公里的山群,万泉山、雕窝、芦山、孟良崮等山峰起伏相连,主峰孟良崮海拔五百米。崮,为山东腹地特有的一种坡度陡峭、怪石林立、草木稀疏、石质坚硬的石山。

  整编七十四师收缩在这里后,由于无法挖掘战壕,官兵们或用石块筑起掩体,或在巨大的岩石缝隙间设立射击阵地。华东野战军从陡悄的岩壁向上仰攻,没有任何隐蔽物可以利用,而整编七十四师虽然在上山时丢弃了部分重型装备,但其步兵武器的火力依旧十分凶猛。

  攻击部队采取波次攻击的方式,一轮接一轮地前仆后继,整编七十四师不但组织起密集的火力拦截,而且还多次发动大兵力的反击,双方在陡悄得几乎站不住脚的石坡上混战在一起。因为占领和防御每一道岩石棱线都要经过反复争夺,肉搏已经无法避免,岩石间血肉横飞,惨烈程度令人胆战心惊。

  战役发起之初,张灵甫还信心满满,可是当战役进行到当天晚上,他就发觉陈毅、粟裕这次誓死要将他置于死地了,而当他得知各路友军合围的速度比蜗牛还慢的时候,他便知道事态不是一般的严重了。

  但是令他万分恐惧的还在后面,那就是当他不断催促友军前来援助的时候,竟然有友邻部队向他发起了请求增援的呼叫。

  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被包围在中间的明明是他,为什么还有友邻部队向他发起了增援请求?

  原来是华野的各个阻击部队和钳制部队打得太激烈了。原本华野的一个纵队是按照一个军的编制来编的。所以想要以一个纵队,抵挡住类似国军整编11师、第五军这样的国军主力的攻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偏偏解放军并不只是单纯的解放军,他们的背后还有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的支持,这就使得即使一个纵队,不但挡住了国军来援主力的攻击,甚至让前来援助的国军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己遭遇的才是华野真正的主力,被包围的不是张灵甫,而是自己。共军很可能是用了围点打援之计。

  于是,才会出现了友邻部队居然向张灵甫发起了增援请求的怪事。

  在孟良崮战役进行的万分艰苦的时候,10纵把第5军钳制在了莱芜方向;3纵把整编11师阻挡在了蒙阴以北;整编65师被1纵和6纵纠缠得一天只前进了不到十公里;7纵则从南面拦住了第7军和整编48师;从鲁南开过来的整编20师、64师则陷入了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钳制之中,始终无法到达孟良崮战场。

  阻击和钳制打得好,是保证华野能够全歼74师以后,又能全身而退的唯一因素。而阻击和钳制要打得好,是不可能离开当地群众和民兵武装的支持的。

  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我们的任何一支阻援部队,就必然会变成跟国民党落单的兵团一样,不但完不成阻击和钳制任务,反而会被国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一旦阻击任务完不成,那么很显然,孟良崮一战,就会朝着蒋介石和张灵甫所预期的局面发展下去,这一战就能将整个华野主力全部葬送。

  在战役发起期间,通往战场的各条山路上,密集地行进着支前的独轮小车。农民们的小车上装载着战争所需要的所有物资:粮食、枪支、弹药、柴草、木料、药品、挖战壕的铁制工具、攀登用的木制云梯、棉衣棉被和大量的布匹,甚至还有给牺牲官兵准备的衣服和棺材。

  当支前的农民们发现战场上有受伤的解放军时,就会冲上前去想要把他们抢救下来。可是子弹不长眼,这就特别容易伤到农民,于是解放军战士们又说:“别抬了,丢下吧,当心子弹打着你们。”

  但是那些农民们仍旧不顾一切的去抢救伤员,就好似那些解放军伤员都是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而这些农民真的有不少都死在了枪林弹雨之中。

  战后统计,整个孟良崮战役期间,随军常备支前民工七万七千人,二线常备支前民工十五万四千人,后备支前民工四十五万九千人,整个孟良崮战场上支援华东野战军作战的支前民工多达六十九万人。

  这就是为什么华野能在那么短时间内全歼74师,而同时各个阻击线上能够成功将各路国军阻挡住的秘密。

  一个美国的战地记者,看到了孟良崮战役是怎么打的以后写到:“我预言共产党将要取得胜利。”

  在这个记者的记述里,还有这样一件小事:

  一支解放军的队伍住到了一个农民家里,第二天队伍离开以后,这个农民发现了解放军住过的屋子里面有一支钢笔。他从来没见过钢笔,看着这东西如此精致,想必一定与革命有着重大的关系,于是这个农民竟然徒步追了两天,最后真的追上了那支部队,把他认为与革命有着重大关系的钢笔送还给了部队。当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他说这样做有助于取得胜利与和平。

  5月16日凌晨,张灵甫的藏身山洞开始遭到炮击。

  而就在山下,张灵甫几乎可以看到离他最近的整编25师和83师。

  此时的黄百韬25师距离孟良崮只有短短的5公里,两边的军队完全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旗帜。甚至相互间的炮火都可以构成交叉火力。

  黄百韬的25师和张灵甫的74师编在一个纵队,而黄百韬又是张灵甫的直接上级,所以他的救援丝毫不但怠慢。

  可是偏偏就是这么短短五公里的距离,25师却始终打不进去,最后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又朝着张灵甫推进了一步,但是两军之间始终隔着一座天马山,25师还是没能打进去。

  黄百韬尽全力了。

  与黄百韬相比,距离张灵甫最近的,位于其右翼的李天霞就要犹豫得多了。

  张灵甫和李天霞同为黄埔毕业,又同是原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的亲信,但是两人却一直各种不对付。1946年,国民党军整编时,两人暗地里竞争“王牌”师师长的位置,结果是张灵甫出任了整编七十四师的师长。因此两人心中始终各怀有芥蒂,互相看不顺眼。

  这一次按照攻击计划,整编74师归属于国军第一纵队,原本由李天霞负责统一指挥,但是张灵甫偏偏坚持要把74师归入黄百韬指挥,因为他对李天霞极度不信任,认为一旦遇到困难,黄百韬要比李天霞靠得住。

  后来进攻山东以后,两人又闻言国军马上要再次整编,将74师扩充改编为一个军,甚至传言要将李天霞83师与74师合并,改编为国军74军。这个时候,军长由谁出任?多半就是从李天霞和张灵甫中选择一个出任。

  张灵甫资历并不如李天霞,所以这也是他为何想要攻占坦埠,拿下华野指挥部,抢占头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灵甫被围以后,曾向兵团司令官汤恩伯请求命令李天霞火速增援。李天霞在接到命令以后,一开始只派出了一个团,却冒充一个旅前去支援。直到蒋介石第二天发来急电,急电中口气已经十分着急和严厉:

  凡我全体将士应竭尽全力,……齐向当面之匪猛攻……,如有萎靡犹豫,逡巡不前或赴援不利,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匪军漏网逃脱者,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贻误战机,严究论罪不贷。

  此时李天霞也感觉到了事态严重,方才令83师全力支援。

  然而,战局留给张灵甫的时间不多了,阻援部队又将黄百韬和李天霞牢牢钳制在孟良崮外围,其余几路大军则距离仍旧尚远。

  尽管张灵甫几乎已经可以看到黄百韬和李天霞的部队,但是当炮火已经打到他的指挥部以后,他终于知道自己要完了。

  天上下起了大雨,云雨密布,天昏地暗。

  山洞里的张灵甫此时只感觉万念俱灰。他开始给自己结婚不到两年的夫人写诀别信:

  十余万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加恶化,弹尽援绝,水粮全无。我与仁杰,决以最后之一弹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生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龄吾妻今永诀矣!

  灵甫绝笔,五月十六日孟良崮。

  同时,他还写了一封诀别信给蒋介石,诉说友军先是贻误战机,后又见死不救,尤其是痛斥李天霞没有保障他右翼的安全。之后,张灵甫又将七十四师副师长以下、团长以上的军官姓名一一在诀别信中报给了蒋介石,请求蒋介石给予这些将领的家属以照顾抚恤。

  最后,张灵甫悲愤交集,再次痛斥了国军各部队:“各自为谋,同床异梦,胜则争功,败不相救”的现象。

  

  四、

  结尾

  16日下午五点时分,华野6纵特务团一营,最先冲击了张灵甫的山洞之中,密集的火力朝着山洞之中扫射。

  有人说张灵甫死于乱枪之中,有人说张灵甫在最后一刻选择自杀,不管哪种说法是真的,张灵甫确乎是死了。

  与张灵甫一起倒在血泊之中的,还有整编74师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副旅长明灿、团长周义安等。其余几个国军将领则被俘虏。

  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的一个团。国民党军伤亡一万三千余人,被俘一万九千六百七十六人。华东野战军自己也伤亡一万两千一百八十九人。

  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华野的官兵们并没有轻辱张灵甫的尸体,他们在战役结束以后,迅速撤出了战场,他的遗体也被华野官兵们一并转移。两天以后,粟裕命人买了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将张灵甫安葬在沂水县的一座山冈上。之后,共产党方面又广播了埋葬张灵甫的地点,希望他的家属可以得知其遗体的位置好来收尸。

  不久之后,张灵甫的棺木就被国民党方面挖走了,重新安葬于南京玄武湖樱洲之上。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以后,在玄武湖边看见了一座高大的墓碑,碑石上写着:“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将军之墓”。

  孟良崮战役结束了,但是在山东战场的另外一边,陕北战场的形势却显得十分的严峻和凶险。

  面对胡宗南大军向陕北进攻,位于延安的毛主席会怎么应对?

  这是接下来陕北战场上的事了。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相关专题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滠水农夫:刀郎新歌爆红乃是深沉的悲哀
  2. 涿州水灾是一个信号,华北地区今后可能会经常遭遇类似情况
  3. 绝不允许“清华二胎奶爸”诋毁中国人民和人民领袖
  4. 美国人害怕了,不让中国人幽默了么
  5. 改革到底难在哪里?——小岗村参观有感
  6. 成都大运会严禁转基因,中国出生人口倒退回抗战,应调查!
  7. 来自台湾的狠话:最早2年后美国就要对中国开战!
  8. 反间谍,是谁“脊背发凉”?
  9. 子午|大灾面前,先斩“巨婴”?--别再污名化人民群众了
  10. 拨开人口问题迷雾
  1. 决定国运时刻,战略目标已定,坚决防止刘连昆式“内鬼”
  2. 北京一场特大暴雨,冲出多少魑魅魍魉
  3. 今夕何夕、竟然遍街的黄世仁和他的狗腿子?
  4. 我们都被骗了!像“美国特工”见面会,说成耶伦与经济学家聚餐会
  5. 赵磊:远离胡锡进
  6. 发现《罗刹海市》爆火后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玩味。
  7. 老板们敢听《罗刹海市》看得懂《欢颜》?
  8. 1965年为何要取消军衔制?
  9. 戚本禹海口谈写《回忆录》的想法
  10. 做梦解决不了房价下跌
  1. 赵磊:可懂“惊险的一跃”?——评林毅夫“消费拉动误导中国”
  2. 《罗刹海市》为什么突然爆火?
  3. 对中国渗透没白费,美国扶持的“内鬼”,开始露头了
  4. 如果看不清三件事,就不知道大事将要来临
  5. 不许援朝?34国施压中国,话音刚落,中方宣布将派高官赴朝访问
  6. 你这么叼,中纪委知道吗?
  7. 常征:胡锡进的舞蹈再拜与山呼万岁
  8. 扒一扒北京耶伦女性精英饭局
  9. 余建洲长篇小说《心愿》连载(87)
  10. 刘振起:最痛的感受,剥功予罪,天下奇冤
  1.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丨因为毛泽东,解放军成就了“仁义之师”
  2. 预测全错,反杀好莱坞
  3. 决定国运时刻,战略目标已定,坚决防止刘连昆式“内鬼”
  4. 1965年为何要取消军衔制?
  5. 毛主席时代的《人民日报》准确预判当下中国
  6. 还在卖,国家的利益还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