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巧立名目,套取公款,这路子不是什么新鲜事

红色皓月 · 2023-08-09 · 来源:皓月长终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这几天的暴雨,来势汹汹,不少地区受灾严重,面对灾情,各地红十字会号召大家奉献一点爱心,这是做好事,是值得鼓励的。

  这本身是正能量的事情,却遭到了不少网友的嘲讽,甚至批判。

  这里,笔者无意蹭热点,只给大家讲个故事。

  古往今来,借赈灾敛财的案子不在少数,对今人仍有警示意义。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甘肃发生过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之名,共谋作弊、肆意侵贪的大案。

  这个案子比较有名。

  从涉案人员来看,它上上下下牵涉到: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一百余人。

  从涉案金额来看,共追缴赃款约290万两

  案件还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地区,震动全国,时称“甘肃冒赈案”。

  这个案子里有两个主要人物:

  1、王廷赞

  乾隆十二年(1747年),王廷赞被引荐为兰州府经历,这是他官吏生涯的开始。

  经历是一个职掌出纳、文书的小吏,有时也协助上司审理案件。他奉命处理案件,由于秉公执法,许多冤案都得以平反,当时兰州有“打官司,找王经历决断”的说法

  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开始,王廷赞先后代理张掖、武威、镇原等县知县。

  乾隆四十年(1775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廷赞先后任宁夏知府、甘凉道及宁夏道道台。

  1777年5月,王廷赞因政绩卓著而被提升为甘肃布政使。

  2、王亶(dǎn)望

  早年为举人。因捐资获得知县职务,授官云南武定知府。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转任甘肃布政使。乾隆四十二年,升为浙江巡抚,因上报旱灾有功,擢升为陕甘总督。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亶望擢浙江巡抚。

  从履历来看,王亶望是先于王廷赞任甘肃布政使。

  这场贪污案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呢?

  01

  “捐纳”代赈

  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勒尔谨以甘肃省土地贫瘠,时有灾荒,常需政府救济,请求朝廷允许在甘肃实行捐纳,让无法考取功名而财力有余的人,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换取监生名号。

  

  (监生: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校)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

  捐纳之风从明清以来就一直盛行不衰。乾隆帝于四月十八日准勒尔谨之奏,并特意将“能事之藩司”王亶望调任甘肃布政使,负责监管这个事情。

  王亶望赴任之后六个月,向乾隆帝报告了甘肃省的“捐纳”情况:目前已有19017余人前来捐纳,共收得粮食827500余石。

  看到奏折后,乾隆帝心有疑问:甘肃百姓向来贫穷,怎么会有近2万人前来捐监?开捐半年就收到粮食八十多万石,年复一年,粮食这么多,该怎么保存呢?

  不久王亶望回奏称,因为平定少数民族起义后,新疆与内地的商品流通日益发达,商人们获利颇丰,甘肃为商民必经之地,所以报捐者很多。

  王亶望说:甘肃省雨水稀少,连年大旱,需要大量的粮食赈济百姓,所收监粮正好用于赈济百姓。

  乾隆认为也合理,便批示:“尔等既身任其事,勉力妥当可也。”

  让乾隆没想到的是,王亶望所收“监粮”,全是纸上数字,仓库里一粒粮食都没有;他所上报的“赈灾”粮食,也从未送到百姓手中。

  这里的猫腻,在后文会提到。

  骗局越来越大,王亶望等人的贪欲愈来愈甚,上报的收捐数目也愈来愈多,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五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所上报的“粮食”已多达六百多万石,是甘肃省全年赋税的7到8倍。

  同时,三年内甘肃省所奏报的“赈灾粮食”发放数额也多达六百多万石。

  因为捐监有功,王亶望被提升为浙江巡抚。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

  有趣的是,四十五年(1780)春,乾隆南下,王亶望投其所好,竭力逢迎,大肆铺张,让乾隆大为欢喜,大大奖赏了一番。

  02

  起义引出大案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属甘肃河州管辖的循化厅(今青海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政府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进逼兰州。

  乾隆担心兰州不保,急调连城、凉州、陕西等地援军进剿。数万官军会聚省城,军费兵饷成了大问题。

  这场起义,乾隆派的是亲信大臣阿桂前往平定。

  阿桂在上报军情的奏章中,多次提到由于当地雨水太多,官兵推进困难。

  乾隆帝回想到过去甘肃的灾情报告总是“连年干旱”,不禁疑心大起:“该省向来年年报旱,何以今年雨水独多?此中有无蒙弊?”

  他觉察到甘肃年年报旱可能有诈,于是命阿桂等人仔细查办。

  由于官军不能速胜,乾隆震怒,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一时甘肃地方官员惶惶不可终日。

  时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了摆脱困境,主动向乾隆帝上奏。奏折说:“臣甘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

  王廷赞万万没想到,他早已被乾隆盯上了,这个奏折反而让乾隆看出了破绽。

  乾隆责问:“王延赞仅任甘肃藩司(即布政使),何以家计充裕?

  乾隆纳闷,这地方这么穷,他哪来的这么多钱?

  03

  谷粮变银子

  清代一省的布政使(藩司、主管财政、人事、刑名)是总督、巡抚的辅助官员。

  甘肃地瘠民贫、官场清苦,王廷赞作为一省之布政使无论如何也捐不出四万两私银,这一点,乾隆非常清楚。

  阿桂很快就查明,王亶望等人的“捐纳”,所收的不是粮食,而是银子

  甘肃地处西北,灾情经常发生。清初,曾经实行过凡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豆麦谷粮,取得资格的可以应试入官,时称“捐监”。

  

  遇到灾荒即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

  王亶望让监生把应捐的谷粮折为银子,改变“原令只收本色粮米”为“私收折色银两”。

  清廷原规定:每名监生捐粮43石。

  而王亶望把这43石粮食改收银子47两,另外加收办公银、杂费银8两,合计每名监生共收银55两。

  这样,粮食一下子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这种事情,一个人是干不成的,还要有个得力助手。

  王亶望调亲信蒋全迪为兰州知府,公开授意各州县收来的银子总交蒋全迪办理。

  蒋全迪任职后,将监粮折成白银,并将收取的白银借灾赈的名义任意开销。

  也就是巧立名目,套公款报销。

  仅从乾隆三十九年四月至四十二年初,开捐不到三年,就开销监粮600余万石。而这些粮食,实际上折成了银子落到了贪官手中。

  贪心越来越大,到后来,各个县想报多少,就报多少。

  当时,王亶望收受银子有个规矩,就是下属送银子不能让他看见,否则他是不收的

  行贿的人要么银子放到酒坛里,要么就放到菜筐里,或者通过看门人送交,做得相当隐秘。

  整个“贪污”过程,大小官员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有的直接参与分赃,有的接受贿赂,有的向上报假情况包庇下属。

  04

  清官也把持不住

  上面说了,王亶望调走后,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

  王廷赞起初发现监粮折银不符合捐监的规定,也曾与总督勒尔谨商议,欲请停捐,但实在经不住利益的诱惑,王廷赞也违规折收白银。

  从乾隆四十二年六月至四十六年初,在他的任上,又办理监粮500多万石,与王亶望的做法一模一样。

  其实王廷赞之前是个好官,做了不少好事,政绩突出。

  王廷赞调任甘肃时,该地的上上下下基本被腐蚀透了。面对巨大利益,他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而是选择了“同流合污”。

  后来“起义事件”让王廷赞突然慌了起来。

  上文说过,乾隆一直以为甘肃大旱,而军队派过去打仗,却因为大雨不断,阻碍战机。

  乾隆联想当年王亶望在甘肃任职期间连年奏报地方干旱,怎么今年雨水就变多了?

  看到战事进展不顺,明明大雨,而自己却报的大旱,王廷赞做贼心虚,自愿捐钱,想让军队赶紧打赢,这一举动让乾隆更觉得有猫腻,后来经过查办:

  乾隆四十六年初,甘肃省共有274450名报捐监生,收银15094750两,合计侵贪赈银2915600两,所谓监粮有名无实。

  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奉旨清查各地监粮,发现不仅没有贮存监粮,而且平时国库应存储的正项存粮也亏空

  四十六年七月三十日,乾隆帝上谕将王亶望立即正法,勒尔谨自尽,王廷赞绞监候。

  (绞监候:绞立决的对称,简称“绞候”,即绞刑的缓刑,指判处绞刑后不立即执行, 暂时在狱中监禁,待到秋天朝审、秋审时再决定是否处绞。)

  八月十八日,乾隆帝又对其他涉案官员做出处理:

  贪污在2万两白银以上者,立即正法;2万两以下者拟斩监候;1万两以下各犯亦斩监候,并随时请旨定夺。

  (斩监候,是“斩立决​”的对称,也是缓刑。)

  甘肃当时共有直隶州6个,直隶厅1个,州6个,厅8个,县47个,而最后被追查出来的贪官即达一百余人,其中县官63人,知州5人,同知3人,通判5人,县承2人。

  大小官员赴刑场正法的多达56人,而以后又陆续免死流放的则有46人之多。

  这种上至总督,下至县役,几乎全省官员涉足的大规模集体作案,在清朝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以“赈灾”为由,巧立名目,套取公款,这个路子,从古至今,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作家”杨军:外交部的他,是怎样成为美国间谍的?
  2. 陈先义|这么多女生窒息式追星,该查一查,钱谁出的?
  3. 这也太明目张胆?
  4. 一次涂鸦,集体破防
  5. 昨夜,“丧尸围城”......
  6. 11万在华外国间谍,6成是中国籍,为何他们甘为西方当“内鬼”?
  7. 果然对国企攻击变本加厉,这些人真正的目标暴露了!
  8. 张薇是党员,董思槿会不会是党员?----2023年“七一”后的冷思考
  9. 不沾泥的鞋,是某些人最后的倔强
  10. 陈先义|对“杨子荣”的质疑不能装聋作哑!
  1. 小心!“内鬼”开始“作妖”,制造矛盾,给国家战略安全造成隐患
  2. 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官方回应?
  4. 刺激消费像是一个智力笑话
  5. 成都小心!高度警惕“零金牌”的美国队
  6. 滠水农夫:刀郎新歌爆红乃是深沉的悲哀
  7. “作家”杨军:外交部的他,是怎样成为美国间谍的?
  8. 《罗刹海市》为什么火爆全球?
  9. 滠水农夫:由细思极恐的几则信息想到的
  10. 大帝的出路
  1. 赵磊:可懂“惊险的一跃”?——评林毅夫“消费拉动误导中国”
  2. 对中国渗透没白费,美国扶持的“内鬼”,开始露头了
  3. 《罗刹海市》为什么突然爆火?
  4. 如果看不清三件事,就不知道大事将要来临
  5. 决定国运时刻,战略目标已定,坚决防止刘连昆式“内鬼”
  6. 北京一场特大暴雨,冲出多少魑魅魍魉
  7. 不许援朝?34国施压中国,话音刚落,中方宣布将派高官赴朝访问
  8. 扒一扒北京耶伦女性精英饭局
  9. 刘振起:最痛的感受,剥功予罪,天下奇冤
  10. 警惕“叶利钦式”人物:被外国收买、培养、扶持,对国家破坏极大
  1. 震惊天下的“密使一号”案,将军级中共潜伏人员,周恩来临终念念不忘的两个人之一
  2. 美国可能直接插手干预,中菲南海纷争面临重大升级
  3. 刺激消费像是一个智力笑话
  4. 大帝的出路
  5. 郭松民 | 缅怀一级战斗英雄张积慧——“勇士辉煌化金星”!
  6. 成都大运会严禁转基因,中国出生人口倒退回抗战,应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