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改革三十年没见过国家福利啥样

葛孚学 · 2009-07-28 · 来源:乌有之乡
建国六十周年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改革三十年,人人都说好,我就不明白这好是啥意思。国退民进,当然有人叫好;化公为私,当然有人叫好;所有的公共福利全部转化为商品化经营,也有人叫好;招商引资,引狼入室,贱卖国有资产,仍然有人叫好;最关键的是GDP一路飙升,这是排除一切责难与疑问最叫好的数据。

如果说以上改革取得了表面化的成果可以叫好的话,哪么我们要反问一句,三十年改革国家回馈了国民什么福利?哪怕是半点实质性的福利也可以。事实上,除了国民的福利一天天的被逐渐剥夺之外,翻箱倒柜,我们也找不出半点福利可言。

医疗商品化,看病难看病贵;住宅商品化,一家三辈人基本都沦为房奴;教育虽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大学收费远远超过国民水平,并且毕业即失业;虽然取消了百儿八十元的农业税,但疯长的生产资料价格已大大超过那可怜的农业税了。

国退民进,怎么理解?国家退出的是竞争性领域,巩固的是垄断行业;民进的是竞争性领域,自相残杀争抢残羹冷炙,而且所进的这个“民”并非指全体国民,而是少数资本家。国退民进,就是国家和资本家之间的跳的一种恰恰舞,老百姓则是进退两难。

农民几乎没有一份像样的福利,老人只有活到70岁之后才由村委在老人节时发10元钱意思一下;市民更别说了,除了免费享受路灯和马路之外,再无一点福利可道,私有化的下上班族几乎都是自己缴纳每年4000多元的社会养老保险,房屋基金只有机关事业单位享受;工薪阶层年收入七千元---2万元之间,单自己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就占到了四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而且这个养老金还是随着GDP年年增长,被挪用的社保金在未来能否如期支付还是未知数。

每当遇到通货膨胀时,人家自己给自己提工资,旱涝保收;工薪阶层则是失业和降薪;每一轮的改革无一例外都是挖空心思、掘地三尺地从百姓身上割肉,眷养的专家智囊团不断的给执政者出馊主意歪点子,今天这个税,明天那个税,就是不提怎么给国民一点福利。国库里大量的钞票躺在那里睡大觉,他们宁肯到国外烧钱玩也不肯发钱与民,这帮人压根就没有福利的概念。

在国企上班一般都发手套肥皂一类的劳保用品,私有企业里这些东西都要自己买。难道偌大的国家也舍不得发给国民一副手套?国家是谁的?为什么这么吝啬?到底姓什么,仍有必要争论一下。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相关专题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在中国如此受益的他们为何会铁杆反华?
  2. 曹兴:美国铁了心要赖账?中国是时候清空美债了!
  3. 司马南: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的金标准
  4. 1965年,毛主席:“干部子弟是一大灾难!”
  5. 一条“北极鲶鱼”浮出水面,水下还有多少?
  6. 假如没有发生西安事变
  7. 孙女炫富,靠爷爷单位自查恐怕不行
  8. 湖北石锋:焦点是坚持公有制还是坚持私有化
  9. 中国万亿投资俄罗斯资源:盛世买古董,乱世买黄金
  10. 吴震:来自半脑人的指控
  1. 吴铭:国际政治格局质变的标志性事件
  2. ​郭松民 |关于马先生登陆及其他
  3. 今天,我要理直气壮的替“公知”正名!
  4. 1986年陈永贵追悼会:八宝山冷冷清清,大寨人山人海
  5. 历史文献:苏修为何翻来覆去让人民奋斗?
  6. 官方纪念毛主席的规格、频率不如孙中山,这很奇怪
  7. 可叹一个三观端正的好青年,竟死于非命。苏州女子杀夫案背后......
  8. 前三十年犯了“集体性的方向性错误”吗?
  9. 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
  10. 出来洗地了!
  1. 乌有之乡网站募捐公告(2023年3月)
  2. 吴铭|挣脱错误货币理论的枷锁,是打破美国霸权的前提
  3. 中美拔刀,暴风雨真的来了!
  4. 当权派的反击,最惨烈的政治报复来了!
  5. 厉以宁走了,留下了他最爱的贫富两极分化
  6. 谁是老人家“第二件大事”中最大的受益者?
  7. 谁在搞极左?——四清运动与毛刘的决裂
  8. 顽石:说说慈禧太后
  9. 先被美国抄家,再被中国审判,这就是汉奸的结局
  10. 赵磊:刘伶不穿裤子,还是刘伶 ——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五)
  1. 全国学毛著的标兵廖初江,后来怎么样了?
  2. 《功过在人心》
  3. 中宣部原副部长:后悔当初没有听毛主席的话
  4. 知青上山下乡是新中国的战略决策——兼评“就业危机”之说
  5. 她能怎么办?
  6. 官方纪念毛主席的规格、频率不如孙中山,这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