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共产党员的襟怀
作者:吉圣聿 2009-08-19
“一人当官,鸡犬升天”一直被说成是封建社会官场上的特有现象。想不到都什么时候了,时下有些老爸当官的总为自己的子女,甚至老婆什么的也弄个官儿当当;有的刚刚弄上科级,转眼又挤进了副县、正县……我不想推究其动因,因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无须我饶舌。我只觉得这样做有点“土耳其”(又“土”又“奇”),与过去相比好像换了个“朝代”。它使我自然而然地缅怀上世纪那些年代,许多党的老干部就是不一样;他们除了自己兢兢业业,立党为公,还严格限制自己的亲属不占“便宜”,不为他们的升迁动脑筋,打算盘。由此,便情不自禁泛起了对他们的敬意。就拿鄙人早年曾经服务过的那个企业来说吧,由于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文革”前后进了不少新工人,其中干部子女为数不少;有的父辈是局长部长,有的还是市里主要领导。但他们的子女是工人,照样是工人,从未见谁给企业打招呼,划条子,出难题,让其有个一官半职。
五十年代中期就是市委书记刘朝中的大女儿刘某,“文革”期间中医校毕业,进厂后是个中医师。她绝对没有什么优越感,工作勤勉,生活朴素,为人谦恭,评资分房从不与人相争,深受工人们称道。想不到她干了几十年,还是个普普通通的厂医,连一个中共党员也不是。是她不够党员条件吗?否!她只认为自己离党员的标准尚有差距,应当继续努力,埋头苦干,以致挨到退休时未打过入党申请报告。如果是今天,换作另一人,就算她的长辈不干预,相关部门也会来问责,届时基层党组织除了“赔罪”或“突击发展”还能怎么样?作为党组织在这件事上是有失误的,即使是平民子女,也应从政治上关怀培养她,但忽视了。这是题外之意。我推崇的是刘书记及其家人的高风亮节,他们党性高于一切,不掺乎别的东西。
建国之后第一任市长胡景王咸的小爱子胡济也曾在我那个厂。十多年里,始终是个机械维修工;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见人腼腆,一丝不苟的干活。工人们称他是个十足的奶油小生。一年春节,老厂长“于心不忍”,去他家看望,胡老夫妇又让座又泡茶,并一个劲要求厂方严格要求其子,多给他分配工作任务,让其好好的当个工人就好。从此憨厚的老厂长遵嘱不误,胡公子沉在车间没有半句怨言,并成了技术骨干,一度被全厂传为佳话。他后来参加公开考试才当上报社记者。
整整三十年了,那时我在一个车间任党支部书记,副市长张学义同志一天午后突然来到车间,向我了解其子小张近期工作表现。因小张平日有点调皮,我稍许迟疑了一下,他心领神会地拍拍我的肩膀,说:“书记哟,我知道儿子比较懒散,你们不要顾虑,他调皮捣蛋就不客气,必要时打电话找我……。”一席话说得我们几个头儿闷气全消,深感老市长“神头灵清”,可敬可亲。
今人差远兮,当然是指少数人。他们说的比唱的好听,哪有怕“得人憎”的,只有“得人憎”怕他呢!我无意诋毁当官的亲属当官。谁都一样,领导子女也不例外,素质高是前提;不容“第三者”插足。作为老爸(老公、老什么)不要操这份心,去忙自己的正事。现在的症结是总有点不“硬码”。就说今后都考试选拔了,那么此前不费吹灰之力而进入官场的照样“弹冠相庆”,是不是太便宜了他们?办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纳税人怎么放心?如果都像上述三位“老派共产党员”那样,岂非执政党之幸,纳税人之福?老人亭里何来闲言碎语?
二○○九年七月十一日
相关文章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