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教育 房子 纪念碑--一个农民家庭的教育和建房纪实

ljh8848 · 2009-12-09 · 来源:乌有之乡
建国六十周年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教育 房子 纪念碑  

--一个山西山区农民家庭的教育和建房纪实  

有房,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更是每个家庭人生希望。建房,对一个农民家庭更是人生的终极梦想,《最后一个匈奴》中吴堡杨家的一眼接口石窑,成为三代人生存的意义。  

过去一家五口人的生产、生活,是村边半山腰不足20平方的一眼土窑洞,现在是二十年前临时建的、不到60平方的临街南房,最大特点:四季不见阳光,冬天阴冷、夏天潮热、雨天四处漏,门前大水漫,母亲腿病和这有很大关系,曾翻修过一次,但没有多大变化。一台“黄河牌”黑白电视看了三十年,仅有几件家具都是三十年前的,自行车是我上初中时添置的,父母多年不添一身新衣。  

有人总结了一个规律,到村里走一走,谁家没有新房,肯定有孩子上大学,谁家生活最困难,那肯定有两个孩子上大学!对我家来讲,尤其近十多年,不敢说一贫如洗,也差不多,主要原因就是有三个想读书的子女,且一个比一个好,在本村、本乡或一条川也不多见,成为父母生活的唯一精神支柱,虽然生活艰难,日子是在“熬”,而不是在过,但总是尽力努力去做。  

生活维持在生存上,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这就是一个农民家庭多年真实的状态。  

“教育把二老逼疯”,作为贫困山区农村的普通农民家庭,面对社会政策变化,尤其九十年代教育政策调整,导致收支差距之大,真是不可想象!这不是靠父母在土地上辛苦劳动所能解决,家里收入主要有两项:  

一是务农收入。虽有土地近十亩,但劳动力只有父亲一人,我们只是帮帮忙。主要作物是玉米,收成不错,收益不行。我曾做过简单统计,不计劳动投入,按土地产出减去投入,每亩收益不过三四百元,除去“三提五统”和各种摊派,天年不好时,可能还是负数,劳动一年还得倒贴!那几年村里很多人要给村里交地,但村里不要!曾种过几年烟叶,但一无投资能力,二无劳力,生产技术也不过关,烤烟质量不过关,效益也不行。  

二是务工收入。在务农之余打零工,如当小工、写对纸、看兽医,做裁缝、贩小鸡等什么都作。实际上务农收入能维持基本生活,现金收入主要靠打工。  

支出除日常生活开支外,主要有两项:  

一是农村负担,如集资办学、教育附加、各种摊派、农业税、特产税等,主要是按人口或土地来算的,尤其是教育集资,本以为天经地义,但大学毕业当教师多年后才发现,城里学校是由财政支付是没有集资这一说的,才发现生活在城乡二元社会中!农民要自己出资办教育、修路,而且不管收成如何,都要交农业税,有的年份从土地所得纯收入不够负担,还得务工收入中补贴!  

二是教育开支。妹、弟上大学,赶上大学收费,支出对收入而言,大的不得了。多年来支出远大于收入,亲朋几乎借了个遍,生活开支压到最低!平时生活主要以玉米面为主,几年都不添一件新衣。弟弟曾因姐姐上学吃了方便面而计较,直到他读高中后,才知道方便面是很节省的。我们过生日就是母亲做饺子,生日蛋糕那只是电视里的故事。一年收入,每到开学则一扫而光,还常要举债。  

农业补贴只是近几年的事,但农资涨价远超过农产品价格上涨。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组关于全县农民收支的统计数据,发现自06年以来,农民收入低于消费支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这意味着近三年农民是在吃老本,其中07年为2158元(不到200元/月人),消费支出2870多元,其中生活消费支出2230多元,而07年不仅已免了农业税、教育附加费等,还有了教育两免一补、粮食直补、合作疗、农村低保等,而这个数字还含着农民的务工收入!显然这一年肯定是入不敷出,而且连生活费也不够!90年代末一位基层官员讲“三农”:真苦、真穷、真危险!农村是有一部分人富了,但更多农民是在贫困线上,尤其是有孩子上学、生大病等,日子过得可能更紧张,如果再这样下去,肯定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破产的!“三农”何止危险!  

“家有三件事,先办要紧的”,孩子们教育最重要,建房之事自然一推再推,几成一个终生的梦想。虽早就批下地基,多次筹备,曾有一次砖自己扣、自己烧、自己出,并拉到地基上,可正好妹妹考上长治医学院,高校开始收费,学费2000元/年,只好又把砖卖了,0.12元/块,建了乡财政所。保守估计,我上高中四年约5000元,大学四年生活费6000元,计1、1万,妹五年高中6000元,五年大学学费10000元,生活费12000元,计2、8万,弟五年高中6000元,四年大学学费16000元,生活费16000元,计3、8万,总计7、6万元!按15年平均近5000元/年,超过07年两个农民的纯收入。  

显然,仅靠家庭收入来供三个孩子上学的话,是根本不可能的,就是破产也要破几回的!能坚持到最后,一是值得庆幸我92年上师大,赶上公费上大学的末班车,没有学费,还补生活费,进校时交了700多元,毕业时退了400元。二是上学时间错开。妹高中读了五年,考上医学院时,弟读初中五年,刚上了隰县高中,而我刚好参加工作,工资284元/月,三年内将收入全部补到家里;弟高中又读了五年,考上中国煤经院(现山东工商学院)时,妹正好毕业,在大同二院参加工作。三是政策掌握得好。2000年给弟报志愿决策时,主要考虑到山东各种政策落实好、经济发展有潜力就业机会多,后如愿获得了三年国家助学贷款(省内高校面很小)并在烟台就业,极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四是在大学能勤工俭学。我当家教,妹推销方便面,弟最成功,靠在高中培训的电脑技术,在校图书馆做帮工并销电话卡,还没毕业就坐飞机去云南,帮同学经营超市等,有时比参加工作后的工资还多。这是和家庭培养的互帮互助、不怕吃苦、自强不息的精神分不开的。五是亲戚和朋友们的热心帮助,如同学、叔叔、姑父、舅舅、姨姨们等,总是尽其所能给予经济帮助,有时真是“雪中送炭”,记得我上高二那年,家里特别困难,跟着乡宁同学白吃了近一学期的饭,他父亲问怎么能花这么多钱!那年舅舅家的大桃子还在树上,就借给我们了!最长有十多年的饥荒,直到我成家多年以后才慢慢还清。现在我常想如没有他们帮助,说不定真有跨不过的坎。  

当然,如果是在七、八十年代上大学,那是不用花多少钱的,我上师大只花了6000元,但考大学却是很难,92年全国高校录取60万人,其中本科42万人,当时能考个专科、中专、师范都算不错。我永远不能忘记,92年高考成绩下来,由于前后两个人传的一错一对的消息,那种全家悲极而乐,犹于过山车般的心理体验与经历,收到师大本科通知书,竟毫无一点的激动。而2000年弟考大学时,录取达到300多万人,是8年前的5倍多,中专基本放开,虽然花钱,但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有人总结父辈们的这一生, 六十年代初长身体时吃不饱,七十年代上学是文化大革命,八十年代计划生育,分田单干,集体解体、下岗,九十年代孩子上大学教育产业化,真是什么不顺的事都遇上了!但这是和现在社会比较,设想一个农民家庭,如果生活在解放前,那更惨,吃不饱可能是常态,读书基本不可能,上战场的机会可能更大些!所以我认为,总体上讲,发生在二十世纪的社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改变是革命性的,政治革命根本改变了社会权力结构,工业革命根本改变了传承千年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文化革命对农民教育的普及、对农村社会的改造是深刻的,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革命彻底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这些对贫(平)民是十分有利的。  

事实上,大多数人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感到困难,那是想超越自身条件,为实现一个更高的目标。在我们1000多人口山区农村,建国以来我是第一位重点高中生,第一位大学本科生,妹妹是第一位高考达线并达重点线,成绩可以上北京高校,弟弟是第一位高考达线出省的,这在父母双方家族中是唯一的!但如果不是父母下决心,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上学,那现在不是重复祖辈的生活,就是在外四处打工,肯定不会从事校长、医生、经理之类的职业。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尤其是成家以来,虽家有贤妻,但收入总是有限,且一要偿还成家债务,二要贴补弟妹上学,三要贴补家里,四要解决个人房子和基本生活用品,五要抚育两个孩子,虽烟不抽,酒不喝,平时麻将之类的不玩,而一门心思一则工作好,二则靠电脑技术努力挣点额外收入,但只能维持基本平衡,相比那些结婚时父母给房子等同龄人,实不可比。每次带孩子回去,心里总感不是滋味,尤其萱小时,由于我们工作忙,无法照顾,放到家里落下毛病,常让人心里不安。现实生活有时是很无奈的!过去父辈如此,现在我仍然如此。  

什么是贫民、什么是社会底层,我们就是,我们经历的就是,要在这样一个起点去奋斗,很难,真难。常想起《菜根谈》或过去旧社会的穷人、现在的贫民,总想去做点什么,或在工作之余常自问,能为父母、为社会、为农村等的发展尽点什么力。  

04年弟大学毕业,从88年我到临汾读高中算起,长达16年的漫长教育期,终于结束了。是年妹妹成家,05年我经公开选拨调任进修校校长。弟由云南回来,暂时在午城酒厂工作,800元/月,工资不高但开支不大。是年冬,和弟、妹及家里协商,下决心建房。  

我们的思路是把将来给父母的养老金,现在拿出来建房,改善居住条件,降低发病率并保值增值。其中兄妹三人占大头,父母补小头,具体妹10000元,弟4000元,小数由父母量力补起,余数我补足。选址两种方案,一是将现房拆除重建并起二层,二是在老房地基新建二层;经过对比,听了钦贤的意见,采取旧址新建,阳光好、成本低,安全、有大院、方便规划等。规划为一层三小开间约60平方,二层依地势而建约40平方,预算费用25000左右(250元/平,100平方)(不含地基费用)。  

06年开春备料,5月开工,从平地基,备料到动工修建等,前后累计一个月,完成了一层的修建并建了沼气池,我、萱、光和弟,均回家参加劳动,并在城里采购所需材料,砖、钢筋等。原计划继续起二层,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一是妹原先准备出国去非洲援外,但由于家庭反对,孩子小,对职业发展帮助不大,转而复习考上山医研究生,不是公费,单位也不发全工资,家里购了房等多重因素,二期资金不能到位;二则弟决定去山东,在烟台发展,但工作所需毕业证还在学校抵押,需偿还清助学贷款才能拿到,而我也没有能力单独投资,故修建只能告一段落。  

为筹措资金,07年冬年过六旬的父亲在单位烧锅炉,虽是体力活,但不是重体力活,挣了近3000元。在弟工作稳定,家里有点积累,我也缓了两年之后,08年10月重启建设,完成二层修建和室内硬化等。年底,根据新农村建设政策,村里集体安装自来水,不到400元解决原计划花2000余元的吃水问题。09年开春,安门窗、玻璃、平整院子等,经过紧张施工,终于在母亲60岁生日这天迁入新居,虽然二楼还没有清理出来,楼梯、大门、电等也未安好。  

三年辛苦劳动,终于看到了一座宽敞明亮、窗明几净、风景优美、带有菜园的大院,父母一生的住房梦想终于成真。对我们来讲,就是乡间别墅,菜园、孩子们成长的天地。在建设中,累计投入才3万余元,这不是大数字,比起家里多年8万余元的教育投入,能修这样两部院子都有余,03年我在县城购房,平房两间70余平方,投入65000元,妹在大同购100平方楼房近15万,而弟在烟台60平方楼房要24万,首付6万。但在农村却可建百余平方、带大院的住房,08年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288元。  

家和万事兴,只有团结,才能成大事。房子家家建,但同样事情,同样的资金,不同的思路,效果大不相同,意义是不同的。过程比远比结果重要,虽每一步都是艰难的,但是在不断进步中。在体验劳动的艰苦之余,也享受着奋斗的快乐,意味着我在三十八岁之际,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兄妹三人合力用未来的养老金,还了父母一生的新房梦,并实现保值、升值。正如筹划建房时妹夫所讲的,这不仅是房子,这更是一座纪念碑!它将会为后人讲述一个农民家庭教育的艰辛、住房梦想实现的故事。  

人的命运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从社会发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家庭教育成功或能建起房子,这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导致社会生产提高的结果。在过去近三十年里,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冲击、影响和改变了山区普通农民家庭和农村社会,家庭困境、变化和发展,正是这种社会变化的缩影。  

为不要忘记过去的艰难,让孩子们将来能理解真实的历史。谨此记。  

   后记:我清楚的知道,现在还有很多比我们过去还困难的民、市民家庭。这不是为记述家庭过去的艰难,而是要提供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三十年中,一个农民家庭教育与住房变化的真实案例为样本,通过一个国家农村的家庭细胞的变化,看到真实的中国农民、农村。社会革命不仅是知识分子的思想革命,必须结合中国农村的现实。

   

http://ljh8848.blog.sohu.com/139176114.html

2009年12月8日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相关专题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在中国如此受益的他们为何会铁杆反华?
  2. 曹兴:美国铁了心要赖账?中国是时候清空美债了!
  3. 司马南: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的金标准
  4. 1965年,毛主席:“干部子弟是一大灾难!”
  5. 一条“北极鲶鱼”浮出水面,水下还有多少?
  6. 假如没有发生西安事变
  7. 孙女炫富,靠爷爷单位自查恐怕不行
  8. 湖北石锋:焦点是坚持公有制还是坚持私有化
  9. 中国万亿投资俄罗斯资源:盛世买古董,乱世买黄金
  10. 吴震:来自半脑人的指控
  1. 吴铭:国际政治格局质变的标志性事件
  2. ​郭松民 |关于马先生登陆及其他
  3. 今天,我要理直气壮的替“公知”正名!
  4. 1986年陈永贵追悼会:八宝山冷冷清清,大寨人山人海
  5. 历史文献:苏修为何翻来覆去让人民奋斗?
  6. 官方纪念毛主席的规格、频率不如孙中山,这很奇怪
  7. 可叹一个三观端正的好青年,竟死于非命。苏州女子杀夫案背后......
  8. 前三十年犯了“集体性的方向性错误”吗?
  9. 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
  10. 出来洗地了!
  1. 乌有之乡网站募捐公告(2023年3月)
  2. 吴铭|挣脱错误货币理论的枷锁,是打破美国霸权的前提
  3. 中美拔刀,暴风雨真的来了!
  4. 当权派的反击,最惨烈的政治报复来了!
  5. 厉以宁走了,留下了他最爱的贫富两极分化
  6. 谁是老人家“第二件大事”中最大的受益者?
  7. 谁在搞极左?——四清运动与毛刘的决裂
  8. 顽石:说说慈禧太后
  9. 先被美国抄家,再被中国审判,这就是汉奸的结局
  10. 赵磊:刘伶不穿裤子,还是刘伶 ——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五)
  1. 全国学毛著的标兵廖初江,后来怎么样了?
  2. 《功过在人心》
  3. 中宣部原副部长:后悔当初没有听毛主席的话
  4. 知青上山下乡是新中国的战略决策——兼评“就业危机”之说
  5. 她能怎么办?
  6. 官方纪念毛主席的规格、频率不如孙中山,这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