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七年,明思宗自杀于北京景山。七岁小儿顺治装模作样的哭了几嗓子:大哥,您怎么就走了呢。虽说场面上装出尊重“真龙转世”的天子,但不把明史弄臭,也就无法解释其取而代之的合理性。修一部明史竟然花了清朝数位皇帝近百年的时间,而且事无巨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明朝的皇帝对于史官撰修当朝史的工作是从不干预的,这正是古代中国最可宝贵的传统之一。在满清的指示下,明史的可信度几乎可以和《西游记》媲美。明史的被妖魔化,也就是明清历史扯不清楚的原因。
阎崇年挨打事件说明,饭是可以乱吃的,话是不可以乱讲的。问:袁老师歇斯底里的咒骂明朝是为什么呢?答:他是满清的奴才!奴才二字,并非侮辱袁老师。在明朝,奴才专指那些阉书阉竖宦官、刑余之人;在清朝,与领导亲近那才能称奴才,关系不好,那还得称臣。袁老师虽比小生痴长了那么近二十岁,余还是斗胆劝袁老师多看点书,少放点屁。
我们来对比一下明清的两位开国皇帝,朱元璋先生和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先生。说实在的,的确委屈了朱皇帝。至少朱皇帝一统中华,努尔哈赤死的时候顶多算个地方割据势力头子。后来儿子孝顺,赏了个皇帝给他做。“那脸跟那个鞋拔子似的。对,就像鞋拔子,又像瓦刀,跟瓦刀似的满脸麻子。”——稍微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当皇帝不是当世界小姐,长的怎么样有什么用啊?对于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行为,在下除了鄙视,还是鄙视。“他即帝位,就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这种精英主义、血统论的偏执看法,不辩也罢。“乞丐,要饭的,皇觉寺出家为僧,让他化缘?”——元至正四年,朱元璋父母、大哥、大哥长子均被饿死。父母死后,没有下葬的地方,什么叫死无立锥之地,这就是。元朝的统治者赋税都收到几十年后了,加上灾荒,不去化缘,你让朱先生怎么活?对于这样的腔调,愚以为袁先生既缺心眼又缺德。“朱元璋原来叫朱重八,俩八嘛,朱俩八,二八一十六,是不是他们家十六个孩子,前面那些全死了,然后就剩他。也可能是十六号生的,是吧。”——袁先生还是史书读少了,历史在他这里就剩下“可能”、“是吧”这些含混的词语了。在元代,统治者基本上不把汉族老百姓当人,蒙古人杀个汉族平民赔头驴完事,找到理由驴都省了。老百姓如果不读书、不当官也就不能有名字,只能以父母的年龄相加或者自己的出生日期命名。农民朱五四没有生十六个孩子,而且就算有十六个孩子也和“重八”这两字没关系。“洪武十三年,他说宰相胡惟庸谋反,就用这个借口杀掉了胡惟庸及其党羽两万多人,这叫胡狱。这是朱元璋的第一次文化大革命,第一次就杀掉这个胡惟庸及其属下两万多人。”——胡惟庸同志尽管虽然说贪污受贿、排除异己、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并且擅权自专、挤走汪光洋独任丞相七年之久,拉关系能力也很强,可说一两万官员是他的“党羽”、“属下”这比较扯淡。而且,朱皇上杀人和文革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臭不可闻,臭不可闻!李善长同志谋反也并非冤枉,胡丞相自不量力想拉下朱先生自己单干,也就必须拉拢李善长。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丞相的儿女亲家。李善长对胡丞相的谋反之心心知肚明,他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另外,胡案株连的人是三万不是两万。“设立殿阁大学士。由翰林学士入职内阁,帮助他看折子,批这个折子,对,就让他们干这个。但是这些翰林学士品级很低呀,六七品、七八品的样子,品级很低。”——袁先生编造历史的绝活实在令人无语,“劳模”朱元璋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效率很令人敬佩,他设立的殿阁大学士只是内阁的雏形而已,也是就皇帝的秘书而已。明朝的内阁制度建立于永乐初年,而且它的品秩是正五品。袁先生还能给朱皇上当家作主了,佩服!顺便提一句,内阁制度远销英国,英国的内阁就是学明朝的。对于明太祖对于贪官的扒皮行为,袁先生不屑一顾。只是想提点袁先生一下,朱皇上的父母大哥怎么死的,死于暴政,死于贪官污吏。袁先生说扒皮没用是制度原因,资本主义也没能杜绝贪污,没有贪污那是共产主义。“有个大臣也讨厌,给皇上上一道折子,一万七千字,你难道不知道皇上认不了那么多字?”——茹太素写的那道折子,朱先生让人念了三个多小时,全是文成武德拍马屁的废话。若是昏君,乐呵乐呵茹先生还能升官,朱先生难道还不该打他的屁股,日理万机的朱先生有这闲功夫听他废话?这种诛心之论,只有绝顶聪明的袁先生才炮制出来。朱元璋之事,总比“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要好的多。明太祖时期的文字狱,其论据皆出自明中后期野史稗乘所载之佚闻,但这些佚闻却未见诸官修史籍,且彼此互相抵牾,漏洞百出,实不足信。退一步说,即使明中后期野史稗乘所载佚闻全部属实,它们的性质与触犯封建避讳的案件相似,也不属于文字狱的范畴。所谓文字狱,是用以治思想罪的,应指因文字著述含有触犯统治者利益的政治思想内容而遭受迫害的文字狱案。明中后期野史稗乘所载的那些佚闻并不具有这种特征,称为文字狱显然是过于勉强的。满清的文字狱空前绝后,随着其统治的强化而加强,至袁先生所称“乾隆爷”时候,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奴才”文化正是其结果,满清阉割了文人的血性,其罪恶罄竹难书。
再说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先生,袁先生对评价不能说是有偏颇之处,而是顶礼膜拜到疯狂地步,不惜为主子设计剧情。“后来呢明朝打仗的时候,又把他父亲和他的祖父给误杀了。”辽东总兵李成梁先生只杀了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而且王杲兄死的特别惨,是被送到北京剐了。王杲兄是个给脸不要脸的人:明朝封了他做建州卫指挥世,他不满意自封为都督;明朝允许他和抚顺做生意,他把抚顺守将诱杀,非要抢一把。然后,王杲兄被李成梁打败,被杀。评价:该!觉昌安和塔克世死于尼堪外兰之手,明朝和李成梁全被袁先生冤枉了。而且,那次战役努尔哈赤先生死的不只是两个亲人,而是四个。觉昌安,努尔哈赤祖父。塔克世,努尔哈赤父亲。王杲的儿子阿台是努尔哈赤的舅舅,同时他又娶了努尔哈赤的堂姐——觉昌安的孙女。而努尔哈赤的堂姐也死于这场战役之中,外加王杲努尔哈赤认为李成梁杀了他五位亲人。鉴于建州女真能把亲戚关系乱到这种地步,袁先生所说“建州女真文明程度最高”涂脂抹粉的痕迹太重。“所以到二十五岁的时候用先祖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起兵,慢慢统一了女真各部。”——说实在的,努尔哈赤的亲人被坑了之后(李成梁也被坑了)明朝的官员对努尔哈赤还是进行了赔偿。也就是三十份敕书,三十匹马、一份都督的任免状。但是努尔哈赤先生拿钱不办事,仍然收了赔偿金再起兵,这一年,他二十五岁。十三副铠甲起兵,统一女真,神似武侠小说中的经典片段。事实上,他得到了李成梁的帮助。前面说到了尼堪外兰坑了阿台等人,事实是这样的。万历元年,李成梁打败了王杲,乱军之中,王杲的儿子阿台跑路了。阿台跑路之后,经过十年的杀人抢劫,慢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继续和明朝作对。万历十一年,李成梁亲自出并攻打阿台。不料,没能搞定,无奈之下,他找来了两个帮手:尼堪外兰和觉昌安。李先生想着变剿为抚,签个互不侵犯条约完事。坏就坏在尼堪外兰这小子整事,他是阿台营寨附近的城主,灭了阿台对他有好处。觉昌安先生来是因为,阿台是他的孙女婿,是塔克世的侄女婿兼小舅子,是努尔哈赤的舅舅兼堂姐夫。于是觉昌安对尼堪外兰说,你先别动手,等我去劝降他。可惜觉昌安口才不怎么的,说的口干舌燥,阿台根本没应。外面的尼堪外兰不耐烦了,这时候李先生的使者传来了一句话:怎么还没解决。当然,这只是普通的催促而已。但急于抱李先生大腿的尼堪外兰玩了一个小把戏,他假传命令:天朝大军已经到了,你们已经没有出路,太师(指李成梁)有令,若杀掉阿台者,就是此地之主!说实话,攻打阿台李先生还犯不着封官许愿。尼堪外兰率兵攻进去,李先生抓住战机也进去了。城内两千三百人,无一生还。觉昌安等人死得不明不白,鬼知道怎么死的,但确定的了,没有尼堪外兰的坏水,他们不至于死。而且,觉昌安和李先生还是好朋友,李先生至于杀他?而且,努尔哈赤少年时曾经因为闹事,被李成梁抓回来管教。他不是李先生放的,是李先生的小妾,其理由是“奇其貌,阴纵之出”。两人之间有没有微妙关系,很耐人寻味。更不可思议的是,据说努尔哈赤和李成梁还是亲家:努尔哈赤的弟弟,叫做舒尔哈齐,这位舒尔哈齐有个女儿,嫁给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做妾。外加,努尔哈赤除了会打仗之外,还特别会讨好李成梁,“无所不用其极”(明史学者孟森语)。到万历十九年李成梁退休,在此之前,他已打垮了蒙古、叶赫、哈达以及所有强大的部落,除了努尔哈赤。很明显,李先生养肥了努尔哈赤。非但不打努尔哈赤,还帮他除掉了对手,李先生确实有援助边远灾区的精神。万历三十四年,李成梁正式放弃六堡,并迁走了这里的十余万居民,将此地拱手让给了努尔哈赤。而六堡,是明代在辽东一带的军事基地,是遏制女真的重要堡垒,也是辽东重镇抚顺、清河的唯一屏障,若丢失此处,女真军队将纵横辽东、不可阻挡。努尔哈赤的武器是弓箭,不是洲际导弹。他有的十三副铠甲,不是十三件防弹衣。他一个小人物,凭区区三十余年一统女真各部,并正式向明朝挑战,全靠李先生的“无私援助”。“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精通汉语,熟读《三国演义》,汉文化水平很高。”——这句话很有意思,满清部队里〈三国演义〉只是兵书的普及教材而已。那帮蛮子没什么文化水平,要不是努尔哈赤令人造字,他们字都没有。打仗不能全在战争中学习,马克思同志告诉我们,理论和实际结合会产生巨大的威力。至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努尔哈赤们看起来太辛苦,《三国演义》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插图,便于理解。熟读《三国演义》和文化没半点关系,只是为烧杀抢掠而已。所谓努尔哈赤的皇图霸业,也就是这么个东西。找点理由杀杀人,抢抢劫,抱着李成梁大腿发展势力,李先生挂了仅三个月抛开明朝单干。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一句,但狗腿子当的这么没水平,袁老师可真够牛的。不愧为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精华学校教师,不愧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不愧为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编写者之一。
相关文章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