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古时候的高考有多难

黑风双煞173 · 2011-04-09 · 来源:乌有之乡
临时专题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在去年的高考之前,我就想写这篇文章,但是阴差阳错,一直拖到今年才写,也算是了一桩心愿。
   
    今天是4月9日,也就是说再过60天的今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就将全部结束,那时全国的莘莘学子们从小学到中学的12年寒窗,将会有一个阶段性的了结。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基本可以确定了,人生将会走向一个新的开端。预祝参加高考的同学们能够取得优异成绩,考上理想大学。
   
    中国古代也有高考,那时叫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有多难呢?列位看官稍安勿躁,待我慢慢从头道来。
   
    话说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唐产生以来,到中国清朝末期的1904年结束,历时1300年之久,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和衰落,相始相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科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为清朝的科举,是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到最顶峰和最完善的时期,也是科举走向没落,被时代淘汰的时期,同时又是和近现代社会发展最接近的时期,因此为了大家能够理解科举,我的文章主要以清朝科举为例。
   
   清朝的科举仍然沿明制,分三个等级考试,主要考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制义或时文,表现为一种特殊格式的文章。要写成四段,每段又分为两小段,因此称为八股。题目时考官随意从四书中抽取一句,考生得根据古人的意思发挥成文,所以又称为“代圣贤立文”。要求考生必须对四书五经熟读背透,否则连题目都看不懂。
   
    第一级是府县考,相当于现在中国一个中等城市范围内的考试。小孩到5、6岁时先上私塾,主要学习和背诵四书五经,到12岁左右参加这类考试,考取了称为“秀才”,未考上称为“童生”,有些人考了多少年都考不上秀才,别管他是七老八十的,仍然称为童生,这在当时是很丢人的事。尽管考上秀才,仍然是最低级的科名,但起码比童生的地位高许多,可以在乡间村里谋一名教席,逢年过节时也能给人写写对联啥的,算是个文化人。但秀才不是官,在社会上还是被人瞧不起,常有“酸秀才”之称。
   
    第二级是乡试,每三年一次,由全省秀才去省城赶考,考中了称为“举人”。乡试在秋天举行,所以称为“秋闱”。举人的地位比秀才高多了,虽仍不是官,但在地方上可以当个乡绅,出头露面的,很受人尊重;也可以出任教谕、训导等教育方面的工作。《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到五十多岁了,还是个童生被老丈人看不起,没曾想后来考中举人,当场发疯,后来挨了老丈人几个大嘴巴,才回过神来。举人最重要的职能是取得了投考进士的资格,这才是最重要的跳板,可以去京师参加三年一度的会试。
   
    第三级是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由全国各省的举人去京师赶考。会试在春天举行,也称“春闱”,会试取中了,称为进士,这是古代封建知识分子的最高荣誉,比现在获得博士还受人尊重。进士还要参加殿试,是皇帝亲自选门生,考定名额。第一甲第一名就是状元了。一旦中了进士,就可以顺顺当当的做官了。一部分优秀的选入翰林院,称为翰林,这是古代“最高学术职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学部委员,或者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任职,直接担任最高领导的幕僚。一般的进士最少也能外放任个知县什么的,好一点的能当知府,虽然是地方官,但也有实惠。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个寒儒当上官,就可以夫荣妻贵、显亲扬名、发财致富。

    当然,也有许多知识分子深受儒家传统教育,应考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施展一身抱负,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历史上由科举成名的人,也产生了许多的好官、学者、文人等。科举只是一块敲门砖。如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于谦,清朝的曾国藩等人都是进士出身。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举人考试。举人大致相当于现在各省的省内高考。古代的读书人把考取举人看成是最为关键之举,因为举人高于秀才,同时还取得了考进士的入场卷。别觉得考举人容易,乡试选拔以后,只有少数士子才能有幸成为举人。说明一个读书人起码在省内的选拔考试中是一个成功人士。如果连举人都考不上,那还谈什么考进士,说明十几年的书是白读了。

    一般来说,江南、直隶各省中的举人名额较多,偏远省份中的举人名额较少。这和现在的高考既有相似也有不同,比如直隶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北京有名望的大学都是狗眼看人低,把一半以上的录取名额都放在首都,这是与清朝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不同的是现在江苏、浙江等江南高考分数奇高的省份,也没有多少名额上首都的大学,这又与清朝不同。还有一点不同是,现在国家照顾偏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现在做得比清朝好,首都和上海的一些大学给他们的名额相对也不少。最倒霉的还是江苏和浙江学子们,如果把他们的与全国放到一个水平线上去比较呢,尽管成绩好但是也无法享受首都和上海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点现在做的不如过去的清朝。

    即使是考取举人,也不能就说自然取得了考进士的资格。清朝举人的来源有五种,有顺天举人、各省举人、八旗举人、在官举人、特赐举人等。无论哪一种举人,要想参加会试,都必须申请咨文,是在县试的“认保”、府试的“派保”和院试的“联保”基础上,对士人身份再次清查,以保证士子的“身家清白”,预防冒籍、枪替等作弊行为。
   
    会试在京城礼部贡院举行,遇丑、未、辰、戌年开科,三年一次,考试共三场:
   
    第一场,初九日,试《四书》三题、《五经》每经四题,考生任选一经,文用八股;

    第二场,十二日,试论一篇,判五道、诏、诰、表选做一道;

    第三场,十五日,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每三年一次的录取进士人数并不固定,多的400余名,少的80多个,平均录取人数在240名左右。各省也不一样,多的20-30名,少的几名至十几名。以清朝为例,清朝后期全国约4亿人,全国每三年一次录取的举人不超过5000人,一次考试录取的举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几乎可以据略不计;而每三年一次的举人考取进士的平均百分比也仅有5%左右。
   
    打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如果现在仍然科举考试,以现在的全国人口13亿来换算,按清朝的比例录取,全国只能考取举人17000余人,平均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550余人;考取进士700人左右,平均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到23个人。现在你可以知道过去古人考举人和进士有多难了吧!要知道现在全国每年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是600余万,硕士研究生毕业40余万,博士研究生毕业6、7万人。现在的博士录取率比过去的举人录取率还要高。
   
    当然,我们也不能这样简单的类比,因为现在全国的读书人口、生活水平、科学分类与过去有天壤之别。

    过去古代书生考试,如果要是到省城需要坐毛驴或者步行走个十天半个月的不稀奇,如果要是去京师赶考,家住两广、云贵或者西北偏远地区的,那起码要提前八个月或一年动身,旅途或坐船或步行赴京赶考,考中进士固然很好,如果考不上,有些人就不回家了,居住京城等到下一次再考。几年与家中没有联系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碰到家乡来人可以捎个书信或者口信代给家乡老小,如果没有同乡就只好“独在异乡为异客”了。如果盘缠耗尽,甚至有家难回,流落异乡了。所以过去的读书人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过去书生在旅途碰到盗贼,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因为盗贼和土匪也深知书生的穷酸和赶考的不易,不会抢劫书生。过去的土匪大多没有文化,碰到“好一点的”坏人有时还资助点盘缠啥的,最坏的结果无非是书生被扣留在山寨中当个狗头军师,为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出点谋划点策,或者书生混一个总把头也未可知呢。比如《水浒》中的白衣秀士王伦就是一个不第秀才,阴差阳错暂时坐了水泊梁上上的第一把交椅,可惜他心胸过于狭小,容不得英雄好汉上山,最后落得被好汉林冲咔嚓来一刀的下场。
   
    也有赶考的书生沿途颇有艳遇,结识大户人家小姐,形成千古风流佳话。比如张生在赴京赶考途中,就遇到红娘拉皮条,和崔莺莺苟且。

    清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为“赐同进士出身”,考取的人数,一甲只有三名,是前三名,即三鼎甲,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为传胪,人数一般为80人左右;三甲人数一般为120至150人左右。所以状元更是凤毛麟角,有清一代260年,共举行112科114榜会试,取中进士26848名,其中状元只有114人,真难!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相关专题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小心!“内鬼”开始“作妖”,制造矛盾,给国家战略安全造成隐患
  2. 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官方回应?
  4. 刺激消费像是一个智力笑话
  5. 滠水农夫:由细思极恐的几则信息想到的
  6. 大帝的出路
  7. 一个唱歌会,搞的像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
  8. 三姓家奴蒙古国,不把义父美国玩死不罢休
  9. 都十万火急了,还在等待上面指示…
  10. 他是救灾的,还是骂街的?
  1. 北京一场特大暴雨,冲出多少魑魅魍魉
  2. 小心!“内鬼”开始“作妖”,制造矛盾,给国家战略安全造成隐患
  3. 我们都被骗了!像“美国特工”见面会,说成耶伦与经济学家聚餐会
  4. 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官方回应?
  6. 做梦解决不了房价下跌
  7. 刺激消费像是一个智力笑话
  8. 成都小心!高度警惕“零金牌”的美国队
  9. 滠水农夫:刀郎新歌爆红乃是深沉的悲哀
  10. 当外交部成立大会开始时,周恩来起身说:“首先我要纠正李克农副部长的一个错误……”
  1. 赵磊:可懂“惊险的一跃”?——评林毅夫“消费拉动误导中国”
  2. 对中国渗透没白费,美国扶持的“内鬼”,开始露头了
  3. 《罗刹海市》为什么突然爆火?
  4. 如果看不清三件事,就不知道大事将要来临
  5. 决定国运时刻,战略目标已定,坚决防止刘连昆式“内鬼”
  6. 不许援朝?34国施压中国,话音刚落,中方宣布将派高官赴朝访问
  7. 北京一场特大暴雨,冲出多少魑魅魍魉
  8. 扒一扒北京耶伦女性精英饭局
  9. 刘振起:最痛的感受,剥功予罪,天下奇冤
  10. 警惕“叶利钦式”人物:被外国收买、培养、扶持,对国家破坏极大
  1. 震惊天下的“密使一号”案,将军级中共潜伏人员,周恩来临终念念不忘的两个人之一
  2. 美国可能直接插手干预,中菲南海纷争面临重大升级
  3. 成都小心!高度警惕“零金牌”的美国队
  4. 大帝的出路
  5. 郭松民 | 缅怀一级战斗英雄张积慧——“勇士辉煌化金星”!
  6. 成都大运会严禁转基因,中国出生人口倒退回抗战,应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