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

2000 篇文章

童庆生 | 旅行的观念:二百年的汉语想象

将语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置于现代人文科学的传统中,研究的视野可能更为开阔,关注的问题也会更具普遍性。奥尔巴赫正是这种语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的杰出代表。萨义德终身服膺和推崇奥尔巴赫,在自己的批评实践中坚持强调文学研究的历史性和实践功能,以人文主义入世(secular)的态度,从过去的文本中审视当下和周遭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2019-01-21 童庆生 互动:30

中华理论与马哲两大体系亲上加亲

2019-01-11 段修斌 互动:2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辩证运动

2019-01-11 傅正 互动:21

从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说起

  一个民族只有有了独立于世的精气神,民族的血脉才能健康而不屈地绵延,民族的强大才会有根本依托。相反,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独立的精气神,不管这个民族最初如何看似强大,最终都会在精神萎靡中走向消亡。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持续强盛而不会衰微,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的民族有独立于世的精气神。这个精气神的内涵是什
2019-01-10 互动:171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2019-01-09 朱喜坤 互动:26

不止是洋节!传统封建迷信泛起同样要警惕

  圣诞节,这个让一些人比较纠结的日子,是一种不太好说的日子。大约是从九十年代后期,国内的一些商家开始借着圣诞节的日子进行促销。如果只是促销,影响似乎还不是很大,主要是在一些门店的外面和里面,都开始装饰着圣诞的彩饰。这就显得很热闹,也很漂亮,还有一股喜兴的气氛。年轻人对这种新奇的现象非常感兴趣,所以在中国,圣诞节是年轻人的节日。顺便说一句,在中国,任何来自西方的节日,都可以
2019-01-06 互动:167

让英雄文化成为伟大时代的主旋律

2019-01-02 慈爱民 互动:25

李旭之:论中国文明的古与新

  李旭之:论中国文明的古与新  中国人常说,中国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这是常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结论。如果中国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那么现在西方的文明是从哪里来的呢?它肯定是有源头的,也是延续未断的,正如我们现在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从人初延续过来的,中间谁也没有断过。且四大文明的说法是常见于中国,并不
2018-12-30 互动:130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民族精神

2018-12-20 记者 互动:25

中华“本根论”与西方“本体论”辨析

2018-12-15 段修斌 互动:19

私有化与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下坡路

  文化大革命时期,曾经广泛流传过一个充分体现周总理外交智慧的段子: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问周总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走路时总是抬着头,而你们中国人走路时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这个外国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当然与事实不符,但他却是想以此来讥讽我们中国人精神的萎靡不振。对这个外国记者的提问,周总理并没有据实予以驳斥,而只是充满了哲理的说:&ldquo
2018-12-12 互动:281

中华思维在击鼓鸣冤

2018-12-07 段修斌 互动:31

崔柯:40年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地位问题

  回顾40年文艺发展的经验教训,展望未来文艺发展的走向,具有特别的意义。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经过40年的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了巨大提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充分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也显露出来。新的现实,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在文化、文艺领域都有所体现,并向文艺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理论话语有所更新,要求理论者的知识模式有所刷新。  对于4
2018-12-04 互动:39

从哲学辩论中的一道选答题说起

2018-11-26 段修斌 互动:21

赵东民:游西安临潼随谈儒家学说

2018-11-23 赵东民 互动:33

钱乘旦:中国不能跛脚走向“世界史觉醒”

  【导读】当下中国正亟待一场“世界史觉醒”。身处全球化时代,不可能不研究世界史,对于中国而言,尤其需要在重建史观的过程中,消解民族史与世界史对立的影响。如钱乘旦先生所言,中国古代史学并无“外国史”概念,因为古代中国只有“天下观”而无“世界观”。而西方史学传统则从一开始就有“世界”的地位,因为在“西方”
2018-11-16 互动:32

吴铭:我和传统文化学者的区别

  一、大学者何某认为:因为“三百年的愚民统治、文字狱禁锢、奴性培训”,满清误中华。有清以来所有儒家都是酸儒、腐儒、陋儒(我认为还有犬儒,何先生有避讳的习惯),没有一个真儒。所以,有清以来,中国人“极不争气”。  我认为:满清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清史也是中华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满族是中华民族不可侵害的一分子,是我们的兄弟同胞。谁要是把满族人从中华民
2018-11-10 互动:113

司马南:王道荡荡与文化软实力

  下文本是对一个英国学者者所提问题的解答,拟这样一个标题,旨在表达对金庸先生的怀念。  昨晚刚刚得知消息,中国最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去世了,有中国人的地方便有武侠,有武侠便有金庸。金庸笔下写了众多人物,读者交口赞誉的两位大英雄乔峰郭靖,不独武艺高强,且有德性血性,符合中国文化对于王道荡荡的想象,有着巨大的人格力量。  金庸先生有谦谦古君子之风。  先生说,他登过
2018-11-01 互动:102

资本正在建立一种美学趣味的霸权,我不能认可!

再回头说说,小说还能不能革命?你大概想到的是8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学大变革,我要说,如果那是革命,绝对是特例,有非常非常特殊的历史条件,那样的历史是不可能再重复了。不过,有一件事我们不能忽略,文学史上的革命大多并不那么热闹,相反,革命的开始往往都是从少数人,甚至极少数人开始的,波特莱尔的《恶之花》一出版就被“多数”围攻,《今天》和“朦胧诗”刚一出世就被“多数”批判,这类故事还少吗?
2018-10-30 李陀 毛尖 互动:53

李小云: “中学西魂”的终结与中国思想的新启蒙

  【导读】自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步伐深刻影响了中国学者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话语体系。容闳尝言:“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造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为少年新中国。”然而在其后的历史中,对西方知识的吸收却往往超出“改良”的范畴,作为外来者的西方知识越来越成为中国学者的思想本位,而中国素有的古老文脉则愈发显得遥远而陌生。中国与西方在知识场
2018-10-24 互动:40

重阳节的中医药文化

  《采桑子》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汉民族传统节日有一个重要的现象,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人们都要驱毒、除疫、防病健身。  由冬入春的三月三上巳节最重要的主题便是祓禊祛灾,由春转夏的五月五端阳节则是恶月解毒,同样,秋末的九月初九也是华夏先民除疫健身的节日。  如
2018-10-17 互动:46

中西方“唯物论”与文化的联系

2018-10-08 段修斌 互动:21

国歌里唱到的国民性

  国歌里唱到的国民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六十九个国庆日就要到来了,这个节日,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节日。近年来,每当这个节日即将到来的时候,不仅天安门城楼上要更换一幅崭新的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画像,而且就连旧中国的缔造者孙中山的画像,也要被抬出来摆放在天安门广场上,以作为毛主席的陪衬。  自建国以来,每年十月一日的这一天,天安门广场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而伴
2018-10-01 互动:224

汪荣祖: 中国历史的话语权危机及其救赎

  【导读】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增强,海外文化交流的范围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以知识界为例,近年来“海外汉学”、“中国研究”、“东亚研究”、“亚洲研究”等领域学者不断参与中国知识界的讨论,潜隐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学术生产的格局和方向。本文作者从中国现代史学的学科建构、史学西方化、学术话语权的外移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历史学的&ldq
2018-09-22 互动:62

费孝通: 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不能没有“自知之明”

强调重新更深入地认识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我已注意到文化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东西文化的差别,中华文化的传统在出发点上和西方文化就有分歧。前一辈的学者,所谓新儒家,已经碰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用历史学的方法,做了具体而细致的研究工作,钻研得很深,提出了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
2018-09-20 费孝通 互动:73

张文木: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我们今天走向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所以我在想,在未来我们新长征的征途中真正能破坏我们事业的“敌人”是什么呢?“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今天,这个“心中贼”就是唯心论,就是不实事求是。今天坚持中华传统的优秀是为了把祖国建设强大,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还是要从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实践中寻找力量。
2018-09-20 张文木 互动:118

吴宁一:圣人不仁禅解

2018-09-20 吴宁一 互动:25

吴宁一:天地不仁禅解

2018-09-19 吴宁一 互动:44

你对大海的向往 ——也许是“海洋文明”操控的“文艺洗脑”

一、被过度赞美的大海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写的一首抒情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了多少人心目中的诗歌和远方?  感动这个世界的,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而又能够直达内心的语言。就像前两年那一封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不过诗人的命运并没有那么好,在写完这首诗没有多久,他
2018-09-17 互动:122

毛泽东谈孟子

总起来看,孟子对毛泽东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孟子》的志气、道义、民本、智慧、文采在毛泽东身上的影响和传承,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一。毛泽东文章令人喜读、深入人心,与对包括《孟子》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密不可分。
2018-09-13 曹应旺 互动:89

毛泽东写文章也好,讲话也好,常常将《孟子》章句随手拈来——毛泽东文采与《孟子》

  毛泽东是一位文章大家、诗词大家,非常重视文采。他的文采受到孟子的影响。孟子文章纵横驰骋,汪洋恣肆,经典语录俯拾皆是,极有感染力。毛泽东写文章也好,讲话也好,常常将《孟子》章句随手拈来。下面举几个例子:  1937年、1938年,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学生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向延安。毛泽东给他们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其中总要讲这样一句:“同志们从广东、广西、湖南、湖
2018-09-09 互动:96

红色歌谣:解读革命文化的视角

  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歌谣作为革命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反映了革命文化的形成过程,蕴含着革命文化的精髓,是解读革命文化的重要文本和视角。  记录了革命文化的重要信息  革命文化的载体可分为物质形态和信息形态两大类。物质形态载体包括革命旧居旧址、革命文物、革命博物
2018-08-22 互动:74

豫剧《朝阳沟》传唱60年、演出5000多场的启示

  河南豫剧院三团创演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从1958年首演至今,已经火爆传唱了一甲子,演员更替到了第四代,总计演出5000多场。东起大海之滨,西至茫茫戈壁,无不留下三团人的身影。直到今天,《朝阳沟》的一些唱段仍在民间广泛流传,从公园广场到田间地头,熟悉的曲调一响起,听者往往就情不自禁地轻声应和。这一影响几代中国人的旋律,彰显出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的一座高峰。
2018-08-18 互动:162

丁耘:中国哲学无法不直面梁漱溟的遗产

梁漱溟之可贵,恐恰在于多重面向之共存。如列举他所依傍,亦有所贡献之统绪,大致有:儒佛、新旧、中西(外),知行、学道、世间出世间、儒家与社会主义等等。其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他视野广大、兴趣良多,而是身处古今中西之间、人生问题中国问题之间,不得不如此。
2018-07-29 丁耘 互动:48

老田 | 先秦儒家的思考与国家形成的质变时点:中国革命的深度及其对轴心时代思考的贯通

  这篇文章是在一个微信群讨论儒家思想的发言,经过初步整理,使之稍微可读。文章强调儒家的思考,是在国家机器加速形成过程中间的产物,儒家的思想底色是对先民社会经验的强调以及对于国家机器的惕戒。在一定程度上,先秦儒家的思考涉及到对于强制性权力的不信任,以及对于先民自下而上的德性政治经验和领导权生成模式的推崇。这在一定程度上,直通革命时代“强制力不足条件下”
2018-07-19 互动:192

理解老子 读懂《道德经》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注解《道德经》,重新树立中华文化的民族自信
2018-05-14 石言 互动:40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黄纯艳:中国古代官方海洋知识的生成与书写——以唐宋为中心

官方海洋知识的生成途径既有“天下”秩序下的想象,也有官民海洋实践。官方并不原样呈现从多个途径获得的丰富的海洋知识。官方编撰公之于世的史籍时要对所获得的丰富的海洋知识根据华夷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进行选择和书写。
2018-04-09 黄纯艳 互动:24

官僚政治与社会转型

由小农经济和官僚机构结合排除了诸侯割据的政体,实现了大一统的郡县制王朝。儒家意识形态的引入,为这一政体提供了持续性的支撑。但它们的负产品:精英文化造成了民众与精英的分离和破坏了国家认同。另一负产品:价值观背离和人格分裂,又削弱了儒家正统。乡村治理中不可避免的产-官-学一体化垄断引发了地方势力坐大。
2018-03-25 风过楠垭口 互动:98

正确认识儒家对中国非常重要

  批判孔子的人很多, 由于立场和认识的不同, 不能混为一谈. 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时代中去认识. 我写个简单的提纲, 如果有需要再插入材料.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 就有晏婴为代表的当权派反对他. 原理很简单, 孔儒的那套无论反战, 仁政, 大一统, 都不利于齐楚这些割据大国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这是从割据诸侯的角度反儒.   孔子周游列国, 被很多诸侯国的大夫反对, 想致他于
2018-03-21 互动:108

吴铭:谈谈“毛泽东出生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吴铭:谈谈“毛泽东出生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回复平老师   笔者写了篇小文,《​​​吴铭:关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文中涉及对学者平某老师的一些观点的批评。平老师遂有如下之问:难道俺只有在每篇文章中对毛泽东三呼万岁,才是继承中国文化的正确态度?难道毛泽东没有出生之前,中国就没有传统文化的精华了?据说此文章作者是解放军部
2018-03-20 互动:298

李零:东方既白——中国的第一次启蒙

2017年12月—2018年3月 “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 在长沙的湖南省博物馆举办,一时盛况空前。我们曾经拥有一个思想高度自由、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所有古代思想家能够想到的问题,该说的他们都已说到。——李零
2018-03-14 活字文化 互动:66

赵云常:孝经•二十四孝批判(8)

2018-02-22 赵云常 互动:21

赵云常:孝经•二十四孝批判(5)

2018-01-29 赵云常 互动:34

赵云常:孝经•二十四孝批判(4)

2018-01-11 赵云常 互动:39

赵云常:孝经•二十四孝批判(3)

2018-01-06 赵云常 互动:22

赵云常:孝经•二十四孝批判(2)

2018-01-03 赵云常 互动:50

用唯物辩证法解析道德经之第二十六章

2017-12-26 蔡长运 互动:19
1 3 4 5 6 7 8 9 40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