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推荐文章 > 思想·学术

思想·学术

500 篇文章

戴锦华:我们经过《瞬息全宇宙》要去追问的是美国社会的问题和它在美国社会内部履行的功能

  最近,有很多同学都关注到《瞬息全宇宙》这个好莱坞大热的片子,同时他们分别提出了几个不同的解读角度。有的朋友希望讨论美国多元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的朋友提出问题说我们如何从一部电影当中发现它对于此前电影的借用,也有朋友直接提出它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它是一部元电影。  @戴锦华讲电影  《瞬息全宇宙》大概是我被所有的朋友推荐和追问的一部影片。他们都说“
2023-03-19 互动:15

龚忠武:毛泽东传奇

  毛泽东传奇  龚忠武    积贫积弱、 备受蹂躏的近现代中国,在短短的一两百年时间内,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政治、军事强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实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一大传奇;但如果没有这个人的传奇,中国近现代由弱变强的传奇,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画饼。  这就是毛泽东传奇;没有毛的传奇,就没有中国近现代的传奇,两者可以画上等号。当然,反毛者或另有高见,实在是成见,偏见,但史实
2023-03-19 互动:96

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与人的发展空间的生产——兼谈马克思“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的当代价值

  谈及固定资本,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机器及一些生产资料,进而想到这些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核算等问题,这些固然重要,然而如果仅仅聚焦于此,固定资本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历史内涵就会被遮蔽。实际上,与固定资本相关的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价值核算问题,它还是一个与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范畴,对此,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进行过集中阐述,其中谈
2023-03-19 互动:10

电影中的“无家可归”:崩塌的征兆与流动的异托邦

  作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副产品和黑暗面,现代意义上的无家可归(homelessness)并非一种自古及今的既定存在,而是较为晚近的社会现象。如果说电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无数重大发明创造的辉煌荣景中最为迷人的一例,城镇中规模化的无家可归者(homeless)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的集中显影。那些离开了乡村田地,但在城市中找不到稳定工作,精神或身体疾病日渐加重的畸零人,正是工
2023-03-18 互动:12

龚忠武:君权是阻碍中国文明进步的罪魁祸首

  君权是阻碍中国文明进步的罪魁祸首  龚忠武  2023、1  检讨反思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和落后,可以依个人的专业和喜好,有很多的切入点;但无疑,从君权切入是个很好的选择。  君权是国家统治权的根本,是法令、政令之所从出的源头。但统治者的统治权,追本溯源,来自被统治者也即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良好祝愿和信任。这个统治者,最早的是部落酋长、氏族的长老,后来便是王,再就是帝。所
2023-03-18 互动:56

田辰山:比较中西格局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比较中西格局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在荣程集团“新格局、新视野、新作为”第七届时代记忆年度论坛发言  田辰山  夏威夷大学政治学博士、哲学硕士  原上海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文教专家  原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一、生态哲学  任何人类行为,比如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与文化而言,都是一定哲学内核的

2023-03-18 互动:29

节奏的历史与历史的节奏——《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的历史分析及其蕴含的方法论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划时代的文本被称为“袖珍版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学界对《宣言》的版本考证、文本结构、思想主题以及当代价值等进行了极为丰富的研究。而马克思、恩格斯如何认识历史,以及如何将对历史的认识与社会发展规律密切关联起来,是在研究《宣言》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文本细节需要予
2023-03-17 互动:15

大江健三郎在中国的演讲 | “始自于绝望的希望”

  -原编者按 -  2023年3月3日,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8岁。大江健三郎出生于1935年,在成长中亲历日本从战时到战后的体制变化。五十年代中期,他以一系列出色描绘战后日本青年精神内面的作品登上文坛,后在六十年代投身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并亲自前往广岛和冲绳实地考察,写下了深具内省意识的《广岛札记》和《冲绳札记》。1994年,大江健三郎凭借小说《个人的体验》
2023-03-17 互动:17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力”思想探析——以《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为例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力”思想的文本依据  马克思是否具有“资本的生产力”思想在学界存在着一定争议。为准确理解“资本的生产力”思想、还原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力”思想的真实本意,必须回到马克思的原著,以文本作为依据和支撑。通过对相关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马克思明确提出并使用了“资本的生产力”这一概念
2023-03-16 互动:12

蒲鲁东与马克思在劳动问题上的差异

  从1842年在致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提及傅立叶、蒲鲁东等人的社会主义学说到1846年的这段时期,马克思主要的精力开始从关注政治问题转向政治经济学领域,他为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蒲鲁东、萨伊、斯卡尔培克、李嘉图和斯密等人的著作)做了大量的阅读和笔记,通过对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批判,完成了被视为《资本论》的先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的
2023-03-16 互动:9

刘国光:关于国富、民富和共同富裕问题的一些思考

  2010年底到2011年初,“十二五”规划制定讨论期间,一个很热烈讨论的话题,是“国富”和“民富”的问题。有人说,过去我们长期实行的是“国富优先”而不是“民富优先”的政策导向,这造成现在我国“国富民穷”或“国富民不富”的现象。有人说,“国富优先”的政策导向,使国家生产力大大快于民众消费的

2023-03-15 互动:93

阿尔都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吗?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吴子枫译,北京出版社  关于这部遗稿的写作、修改和整理出版情况,关于它所包含的阿尔都塞的哲学观及其与“早期”和“晚年”阿尔都塞哲学观之间的关系,本书“法文版序”中有详细介绍和深入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鉴于这部遗稿写于1976年,是阿尔都塞20世纪70年代诸多遗稿之一;鉴于近些年来写于这一时期的大量重要遗稿
2023-03-15 互动:17

美国例外论再思考

  “美国例外论”再一次见于报端。数个月来,欧洲观察家如果不援引这个词,几乎就不能书写美国。在对全球聚合和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的不可抗拒的、国际性的扩散的讨论过了十年之后,有关美国不可通约性的言论又流行起来。《经济学人》以显著的国家差异的图表,率先开始了他们对“后9.11时代”美国的分析。欧洲的时事评论员与美国宗教狂热的奇异性
2023-03-14 互动:10

思入现代社会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刍议

  我们生活在一个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沮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的自主性和对世界的干预与操控能力极大提高,但生存前景也变得更加不确定更有风险;人们已经并仍在获得空前的社会解放,同时也正在遭受自己造物和自身欲望的更直接役使;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足和自由,人生的意蕴却愈发浅薄和虚无;物质和精神、道义和功利背反的问题也更加严重了……。我们已经被告知,这个让人愈来愈感
2023-03-14 互动:11

《资本论》与《经济表》资本循环理论的比较研究

  强化对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对于当前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多集中在《资本论》第二、三卷及其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在这些文本中多次提及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并对其关于循环问题的观点表达了肯定。在魁奈的众多成果中
2023-03-14 互动:7

点击排行

  • 两天
  • 一周
  • 一月
  1. 谢小庆|山雨欲来风满楼:1964——1966年北京中学生学潮
  2. 毛泽东对实践评价标准的体系化建构
  3. 王娟: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社会性”概念
  4. “跨域流动”中的文学与政治——重读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5. 余建洲长篇小说“心愿” 连载(64)
  6. 余建洲长篇小说“心愿” 连载(63)
  7. 先行存续的自然规律为人类赋予了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
  8. 海外毛泽东传记文本中的若干谬误
  1. 戴锦华|重访六十年代: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
  2. 谢小庆|山雨欲来风满楼:1964——1966年北京中学生学潮
  3. 资本逻辑与灾难资本主义
  4. 肯尼亚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
  5. 罗骞 ​王肖帆 ▏历史唯物主义的四条基本原则
  6. 蒋建农:毛主席的另一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7. 《资本论》具象法之一
  8. 毛泽东对实践评价标准的体系化建构
  9. 人民鼎 (电影文学剧本) 中
  10. 余建洲长篇小说《心愿》连载(60)
  1. 山雨欲来风满楼——1964~1966年北京中学生学潮
  2. 毛泽东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
  3. 三十功碑非尘土,壮怀探索伴云月 ——也谈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
  4. 高铁掌掴与砸承重墙, 都指向一场“唯我独尊”的世纪困局
  5. 张文木|喀什兰州稳,华夏西域安
  6. 边红军|从何老的“指责”说开去 ——兼论继续革命、自我革命与文化革命
  7. 郝贵生|《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东西》究竟是什么货色?
  8. 回到戴锦华(上)
  9. 应当提出琉球地位再议问题了
  10. 郝贵生:人的本质、本性究竟是什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六
1 19 20 21 22 23 24 25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