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调新弹 白话六国论
嘉诚
·
2010-06-22
·
来源:乌有之乡
且观当今之天下,与彼时何其相似!纵使千古江山,当真“东西合壁”?
(一)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可叹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苏洵)
(二)
春秋末期,战国初始,各个诸侯卿相,都争着收养人才来为自己谋划。那些有谋士说客、善于文饰的、善于辩论的,下到武士剑士、小贼小盗,(诸侯)没有不用对待门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安置在上位,(其中)数不胜数。越王勾践有门客六千,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都有门客三千,田文在薛地招纳了侠客奸人之流有六万,齐国稷下地方聚谈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也都招纳了无数门客。到了秦汉时期,张耳陈余号称人才济济,他们供养的门客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这些大多见于传记。估计传记上未记载的门客应当有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通过奴役其他人来供养的,(否则)国家又怎能承受得了呢?苏子说:这些是先王不可避免的。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开安置,各安本位,那么这些人都有用了;完全铲除他们,是没有道理的。我曾考察过世代的兴废,认为六国之所以久存,秦朝之所以速亡,原因大概都在这里,不能不注意。有知识、有勇气、有辩才、有力气的人,都是民中的杰出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都是要奴役他人来奉养自己的。所以先帝分国家之财和这四种人共享。这些人不失业,国家便安定了。四种人虽然不同,可是先帝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使他们(的才能)都显现出来。三代以上是从学席中出身,战国到秦代的是从门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的举荐中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的铨授出身,隋唐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中出身。虽不完全是这样,但大部分而言是这样的。六国之君暴政,不亚于秦二世,然而当时百姓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都被当作门客奉养起来,有事可干。那些努力耕作奉养贵族的,都是一些愚钝无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首先站出来,这是六国能够稍稍安定而不快速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一开始想驱逐门客,但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停止。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门客已无用处,于是由法律而不由才;认为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官吏无需有才能,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就行了。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豪杰,人民中的优秀有才干的人,都被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依靠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秦朝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但是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担心这四种人,而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让它们忍受饥饿,不知道它们将来要不要吃人。世人以为秦始皇聪明,我不相信。
楚汉战争的灾祸,老百姓几乎完全毁灭,豪杰大概也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代国时,载着门客侍从的车辆仍然成千,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没有加以禁止。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相当严密,可是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争着招纳门客。这难道是警惕秦朝的祸乱,因为单靠官位钱财不能完全舒服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有的人能够从此中显现么?
先帝的政治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被指使。”哎,这难道是从秦朝和汉朝中所能学习到的吗? (苏轼)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