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了解 白益民 先生是从其《三井帝国在行动》一书,当时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这次阅读《瞄准日本财团》同样是一口气读完。
白益民 先生是当代中国知名的日本研究专家,读他的书丝毫感觉不到美国学者著作那种常见的大大咧咧;也不像欧洲学者著作那样好像很有历史厚重感,但现实意义不强。读 白益民 先生的书能够感受到罕见的认真、细致、严肃、资料翔实,以及为国家前途命运着想的忧患意识。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经世济民”的“士”传统,而 白益民 先生,之前的 钟庆 先生,以及 郎咸平 先生,无疑都是当代中国“士”的优秀代表。
白 先生在书中对中国的“忧患派”爱国学者及媒体人进行了高度的肯定,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而“商战”无疑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外患,其实中国并不缺乏研究“商战”的先驱性学者,当年撰写《盛世危言》的 郑观应 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其广泛提倡最后经 康有为 先生总结为“以兵灭国,国亡而民存,以商灭国,民亡而国随”的商战思想曾经在中国也风靡一时,显然 白益民 先生的思想与 郑观应 先生没有传承关系,但是两人都出身于外资企业,郑观应曾经是总买办,白益民长期在三井工作,类似的社会现状以及相似的生活经历,都使两位学者发出了相同的呼声,《瞄准日本财团》以及之前的《三井帝国在行动》无疑是当代中国的《盛世危言》。
当代的中国虽然在短期内不存在“以兵灭国”的危机,但“以商灭国,民亡而国随”的危机却日益危重,当代“商战”可以分为“产业战”和“金融战”两部分。 郎咸平 先生为我们揭开了“金融”的危害性,希望中国不要再重蹈“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及“东南亚经济危机”的覆辙,而 白 先生则从更微观的层面指出了中国的产业危机。
对于日本模式,笔者也有过研究,确切的说笔者属于“看空”日本那一派,但这与 白益民 先生的研究并无丝毫的矛盾,因为笔者看空日本是从政治的角度,是从日本政治的不稳定,政府制定政策的盲目性,短视性来分析,而 白益民 先生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
日本政局如此之动荡,日本经济泡沫危害之大,如果放在其他国家早已混乱不堪,但是如此深重的灾难面前日本人的正常生活受影响不是很大,其根本原因就在 于白益民 先生反复强调的日本特殊经济结构—日本财团经济体制所致,这是日本社会的稳定器。
其实最应该学 习白益民 先生这本书的是那些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参考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企业家们以及企业家的管理者,特别是国企的管理者们,当前的中国正面临转型,民营经济向财团发展存在这先天不足,但中国的国企完全可以转型综合商社的形式发展。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者大多对产业发展规律研究不深,因此对产业发展的看法大多不靠谱,中国产业为什么始终升不了级? 白益民 先生在书中指出这是被日本通过布局给遏制住了,日本虽然放弃了表面的张扬,但在暗中却一点也没有停止扩张,而是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零配件生产、加工与供应体系,将优势集中到零配件这一不易为人所觉察的领域,通过向各国的民族品牌提供精美而高质量的零配件来反客为主式地占领各国的市场。这个问题日本比美国对我们的压力更严重,这真正点出了事情的真相。日本掌握着世界上的高端产品核心零部件生产,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与笔者曾经指出中国产业升级“功夫在诗外”,“打造自主品牌和企业重组解决不了产业升级问题”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实当时笔者指出的是汽车行业,其实其他行业,比在消费电子行业等,也是如此。
当代中国之积弊越来越深,中国日益滑向“中等收入”陷阱,安乐意识以及“安乐派”学者为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则是对当前中国最有意义的警醒,当代中国最急需的就是那“一跃”,而 白 先生的书,则是中国实现这关键性“一跃”的支点。
翰啸
2010-8-21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