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风云录提要
《两晋风云录》是潘太史近期完成的一部力作,同时也是作者本人多年以来对历史研究的结晶。潘太史在大学时期的专业是日本语,对于历史完全是无师自通,先后通读过许多史学巨著,尤其是对《资治通鉴》颇有心得,并且于2002自费印刷了《通鉴指要》。这实际上是一部《资治通鉴》的精华版,对将近三百万字原文进行了精心梳理,为了保持全书行文风格的一贯性,作者自己添加的五万余字点评也全部采用文言,再加之印刷数量极其有限,因此该书的读者至今仍然寥寥无几。
为了将《通鉴指要》的研究心得公诸于世,潘太史决定从近期开始陆续将其内容以白话文的方式进行改写,书名则暂定为《天下风云七百年》,打算从西晋一直写到五代结束,时间跨度大约为七百年左右。而《两晋风云录》正是系列史学作品《天下风云七百年》中的第一部,其中上册名曰《乱世英雄》,从西晋建立前后起笔,一直写到公元330年的石勒称帝为止;下册名曰《天下奇士》,从后赵开国一直写到公元375年王猛去世。
作者如此取舍自然事出有因,首先是考虑到《史记》以及《三国演义》的巨大普及性,而关于东汉的历史,已有不少作者一直在进行着辛苦的耕耘,因此潘太史决定从相对鲜为人知的西晋开始落笔。近年来虽然有不少有关历史方面的著作相继问世,但是其创作风格大多是将古代文献翻译成白话文,畅销书《明朝的那些事儿》其实也并未超越这个层次。就《两晋风云录》的写作风格来看,则完全遵循原著之叙述,决无丝毫演义成分,本书的最大看点则是潘太史别具一格的史学见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诸葛亮在明知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北伐的具体原因
二,历来饱受史学家批判的宗室、外戚、宦官乃是巩固皇权、制约文官集团的重要力量
三,五胡乱华的详细经过以及鲜卑六部、慕容世家的历史背景
四,东晋初期“王马共天下”的历史背景究竟是什么
五,关于曹令割鼻、城狐社鼠、伯仁由我、骑虎难下等著名成语典故的出处
六,关于帝王术中赦季布、斩丁公的运用法则
七,谁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真正英雄
八,中国历代纪元表应该改写并重新划定南北朝的起止时间
九,佛教为什么在后赵统治时期开始大规模流行起来
十,从邾城之战看金门战役的成败得失
十一, 长江防线在南北战争中的实际作用到底如何
十二, 百姓的实际赋税究竟有多重
十三, 容斋随笔》中关于“取蜀将帅多不利”的说法是否确切
十四, 冉闵杀胡的历史真相
十五, 桓温为什么距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
十六, 王猛为什么不追随桓温效力江东
近年来虽然有不少有关历史方面的著作相继问世,但是其创作风格大多是将古代文献翻译成白话文,畅销书《明朝的那些事儿》其实也并未超越这个层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潘太史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对历史的研究完全是个人兴趣与天分使然,从未接受过任何机构、任何个人的经费,因此他的观点完全是出于一家之言,决无任何意识形态方面之成见,完全继承了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太史公衣钵,而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难怪有人曾经这样评价道:潘太史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是当代史学研究领域中登峰造极的实用主义,是中国当代史、文革史研究领域成就卓越的体制外研究者。当然,潘太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是集中在当代史领域,诸如《论毛林关系的前因后果》、《将儒法斗争进行到底》等等。
《两晋风云录》全书分为十一章,字数将近20万字,基本上属于编年体著作,是研究西晋前后到东晋初期的一部研究专著,该书对文献中古人的对话部分多有保留,对于一些浅显、优美的文言并未进行白话翻译,因此这就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基本功,就普及性、大众性而言可能无法与《明朝的那些事儿》相媲美。潘太史个人认为,这本书的读者群应该是具备一定文史功底的历史爱好者以及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在职人员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对于在校大学生、高中生也不失为一本很好的课外参考读物。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销售渠道如下:
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均有销售
网络渠道如下:
当当网:
http://productb.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39650
卓越雅马逊:
孔夫子旧书网:
http://book.kongfz.com/15757/98395652/
http://book.kongfz.com/17610/97774906/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