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1949-1950)
特里尔写到: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毛把鸦片战争作为革命的起点,他所想起的不仅仅是三年的反蒋,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三十多年的历史,而且想起了中国百多年来屈辱的历史。
特里尔一直信任毛泽东的民族主义。
从这一章以后,笔调开始流畅起来,细节也多了起来,和前面时间混乱粗乱不堪的章节明显不同。
特里尔还是有不错的比喻在里面:
1、毛把中国的民众比作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要写出什么呢?对毛是个难题,再说,这张白纸在这位书法家面前并不是纹丝不动的。
2、毛要熔化中国的一切机构——即使那些至今并不认为是政治性的机构——然后在社会主义的模子里重新铸造。
3、如果毛没有在朝鲜参战,中美两国可能会于五十年代在台湾发生一场战争,也可能于六十年代在印度支那边缘地区发生一场战争。
4、当斯大林学会了尊重时,毛泽东则学会了不信任。
5、毛彻底明白了一件事:俄国人卑鄙、自私、不可信任。
从上面的五条看,毛在建设新中国时,需要找个老师,在向斯大林这个老师的学习过程中,代价太大,导致了毛开始不信任苏联。在个人魅力上,毛是尊重斯大林的。
毛在朝鲜战场上担当了一切的风险,后果是同时赢得了美国和苏联的尊重,虽然有做了冤大头的嫌疑。
第一、中国出人,苏联出武器。
第二、武器是中国用钱按照市场价买的。
第三、面对美国鬼子的先进装备,对付国民党军队的战术和思想准别还是不足,有些时候吃了大亏,伤亡严重。
但这个冤大头该不该做,我想是应该的,也是迟早的事情,美国和中国直接交手,在台湾海峡还是在藏南,都不如在朝鲜半岛。
美国利用朝鲜战场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第一、试探了中国的军力;第二、保住了南韩政府,保持了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第三、保住了台湾和中国的分裂状态
特里尔有些地方也能理解毛泽东的深意,尽管这是很难得的:
1、毛在谈到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时,毛用人民一词来代替无产阶级。这不是变换花招。很明显,毛的革命比列宁的革命有更广泛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敌人大多不是中国人,因此它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人民是与帝国主义相对而言的。
2、毛为了得到苏联的贷款,而要付出代价,并为此闷闷不乐,这些让步击中了毛的民族自豪感的要害。
特里尔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不错,至少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要好很多,但对人民的理解就悠悠忽忽了:
1、关键的是,由于时间不同哦,人民的含义也就有所不同;
2、人民的范围也不易界定;
人民的范围的确不易界定,也确实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绝不是不可操作。
人民的范围至少包括公民的70%以上,越高越好。而在毛泽东的逻辑里,人民的范围在全部公民的90%以上,而只有2%的属于顽固派,而不是像茅于轼说的,中国的安定团结的因素在于百分之几的精英,而不安定因素在80%的群众。
人民的范围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只要抗日,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还是地主还是资本家,都是人民的一员。
而在当代,人民的范围就是包含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只有极少数和人民群众对立的黑恶势力和地方官员、叛逃国外的贪官、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个别人。
特里尔的掉价的评论也在继续:
1、中国的民众将再次成为一种摆设;
2、毛仍然实行家长式的统治;
3、三十年后再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仍可以看到它在1950年形成时期的样子。
在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就在特里尔认为中国民众当成摆设的时代。那个时候的人民干劲十足,真正相信自己的劳动是神圣的,即使自己是个挖粪工。
毛仍然实行家长式的统治。这句话再次说明了特里尔把毛当成了毛老爹。这是非常不靠谱的描述。毛泽东的政策不是自己执行,直接到第一线的,而是通过官僚机构,毛泽东没有通过其他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想法。
这一章的最后,特里尔描述了毛的关于斗争与妥协的关系,毛说:妥协总是要的,我们不是在朝鲜的三八线同美国人达成了妥协了么?
第十一章 改造(1951-1953)
特里尔描述到:中国是一个由乡村组成的社会,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政府像毛的政府那样,将其影响渗透到每一个村落。这种变化不是经济的或技术的变化。
特里尔是在英国殖民地——澳大利亚出生的,又到美国去打工。他没有欧洲大陆的历史底蕴。无论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国,都是欧洲和非洲的杂合体。而欧洲人出了头脑,用武力奴役了非洲人。开创了澳洲和美洲。
人的自满容易让后来者居上,现在这些新大陆上比亚洲这块更古老的大陆是发达了。就是在美洲当年被奴役的黑人,现在也比亚洲人高一等。尤其是黑白人种的奥巴马总统为标志。
在解放后的阶级斗争中,特里尔的描述好不掩饰他的明显的断章取意:
一位新当权者对一位美国作家说到:你要想让一个人坦白交代,只需把铁棍放在炉火里烧。但是女人很顽强,她们宁死也不愿告诉你金子藏在哪儿,身体被烧焦了也无所畏惧。
特里尔在本书中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员和工人农民在弱势下被屠杀被围剿有20多年的历史,都没有写过一个这样的例子。到了中国人民胜利了,他开始描述这样的细节。
这样的案例有么?我想一定会有的,但不是被当做一个时代的特征去描述的典型。
特里尔引用了这个不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典型个案后,开始为这种凸兀的偏颇平衡一下,同一个话题转到毛身上:
毛从未亲自参加这种咄咄逼人的阶级报复。他反对虐待,但他并不能阻止这种行为,因为愤怒的农民控制了土改。
这句话道出了一些实情,但不足以表达毛泽东和土改的关系。毛作为支持土改的领袖,土改的功过都被毛承担了,具体的过程一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不能用个案去评价整个社会,整个社会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这是最重要的。
特里尔也承认整个社会的进步:
1、农村的精神面貌在改变。一向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权威,现在也受到责难。
一直被视为天理的陈规旧俗也被雨点般降临的新观念所取代:阶级、热爱苏联、斗争、翻身。
2、毛青年时期关心的妇女解放终于有了结果。财产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毛的政府给了中国妇女以自己的名义拥有土地和其他财产的权利。
解放妇女的后果是让中国妇女得到了自由和中国社会得到了最广泛的平等,虽然这个过程是缓慢而有挫折的。从目前看,中国妇女的地位已经到了世界各国妇女地位的最高端,我都预感到中国下一步会进入母系氏族——子女跟随母姓。
土改让更广大的群众得到土地,这对有些靠辛勤劳动而积攒家产的富农有些不公,但整个社会的平等显然更重要,因为富农和贫下中农比起来人数要少的多。
特里尔的重点还是在半知识分子的毛和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斗争,这也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特里尔的全篇评论的主线:
1、半知识分子的毛嘲笑真正的知识分子梁的无用;
2、权利的嚣张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批评就等于杀人;
3、这种以教代罚的方式(或以罚代教)在毛以前的共运史上还没有先例;
4、毛把真理和权力熔于一炉;
5、在通往政教合一的道路上,知识分子成了主要的牺牲者;
6、半知识分子的毛始终对高居象牙之塔的人怀有不满。他讨厌他们的患得患失,他们的不偏不倚,缺乏热情,他们怀疑的目光,以及他们胜过自己的满腹经纶;
7、毛融政教于一体,并不仅仅是出于权宜之计,而且因为他深深地感到这两者应该融合在一起,这就更糟糕了;
8、他认为,任何偏离的要求都是分裂的征兆;
9、孔子云:士可杀不可辱。毛的做法与此正好相反,他未曾杀“士”,但确戏其“头”于股掌;
10、毛认为真理不是过程的最终产物而是从一个固定的源泉向外放射出来的东西;
11、在新中国,没有任何自然空间和心理空间留给个人,让个人去思考真理;
当前的中国反毛者的言论大多出于这里,包括袁腾飞等似是而非的历史老师
第一条,毛泽东和梁漱溟的对撞。这是高级别的对撞,不是毛泽东和一般知识分子的对撞。但特里尔把梁漱溟当做真正的知识分子还是不对的。梁漱溟中学文凭,虽然有北大教授的从业经历,后面也数年从事教育,但也对社会尤其是农村进行过理论和实践。两个人都自认为是农村改造和发展的行家里手。梁漱溟偏重于儒学改造农村,毛泽东偏重于阶级斗争。事实,毛泽东在农村的成就和挫折都远大于梁漱溟,实践远比理论要困难的多,尤其是短短几十年内在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得到胜利。
毛和梁的对白绝不是现在公开的这些,尤其是梁的言论。毛发火一定有原因,但现在的流行看法是:此事成为毛对知识分子的不恭敬的典型。而90岁的梁的言语也说出这是一个个案。
梁对农村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是小范围的,而毛泽东是从小范围到全中国,并且还要武装斗争保卫。可以猜想,以梁的才智,有些方面一定会超越1950年的农村政策的。但这也不是根本问题,因为梁提出的回报农村,和毛泽东提出的发展工业,工农利益一致也是成立的。是先重视工业,还是要回头照顾一下农村的问题。这是前脚和后脚的问题,而不是砍掉一只脚当残废的问题。
毛泽东对此事的处理,也证明了毛梁之争没有超出言辞上的争论。
特里尔对毛梁的争论下了这个结论:
权利的嚣张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批评就等于杀人。
这是自视为知识分子的特里尔代表了他眼中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其实是半知识分子的梁漱溟对权利的评价。
梁没有做出这样的结论,而特里尔得出来了,袁腾飞也说哪个知识分子还信奉毛的话,就是把书读到狗肚子去了。
这是从一个1950年代的公案,演化到2010年代的公案。
特里尔下的结论,只是特里尔的结论,既不是梁漱溟的结论,也不是毛泽东的结论。从结论上看,批评就等于杀人,当然是不对的。但批评可以演变成杀人,这是事物的发展必然。从1980年的批评毛,到现在的诅咒、辱骂毛,到现在的崇拜蒋介石、汪精卫。现实就是如此。
毛泽东用以教代罚对待梁漱溟,这在以前是有先例的,这样对待知识分子可能是自古以来的新方式。即使从现在的国际角度看,也是非常人性化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坚决拥护你发言的权利。并且一切待遇照旧。
特里尔称毛把真理和权力熔于一炉。二十多年来,成立一个武装政党的全部目的就是在于把这一古代的梦想变成现实。
这里还真有点不明白特里尔是褒是贬。特里尔认为真理和权力不能熔于一炉呢?还是认为这个难度非常大的事情被毛泽东实现而发出感慨?我们暂不去纠缠。我们单说真理和权力的关系问题。
暂不进行真理的哲学理论探讨,在人类世界,有个真理就是:让最大的人群过上自由、平等、互助的生活。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都是少数人过着自由、浮华的生活,利用国家机器和其他手段奴役多数人。在当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手段更加隐蔽,利用货币来进行着瞒天过海、掠夺他人、实现少数人掌控多数人的目的。
他们怎么达到目的的:第一、武力;第二、官僚制度;第三、自由市场;第四、货币发行权;等等
真理和权力在人类历史上分离的时间远远大于融合的时间。
历次改朝换代的动力就是对前朝的不满,但民众总是被利用完了,就被抛弃。结果就进入战乱、和平、再战乱的循环。
更重要的是,过去总是多数人吃不饱。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导致生活资料会出现巨大的剩余,只要改变分配方式就可以实现人类的自古至今的梦想——人人自由、平等。
在中国,毛泽东和他的战友终于实现了真理和权力的统一。后面就是保持真理和权力统一的过程。这里的权力完全可以用权利代替。
权力和真理可以统一在一起。只有这样,让绝大多数人自由、平等、互助的真理才容易实现。但是权力和真理也可以分裂,分裂的动力就是少数人利用权力营私舞弊、抛弃人民、走向精英主义,视撒旦主义为真理。
但是特里尔其后的一句话,表明了他对真理和权力的融合是讽刺:
在通往政教合一的道路上,知识分子成了主要的牺牲者。
特里尔又用了个案当做普遍的手法,将毛泽东和知识分子对立起来。这是诬陷和偏见。
特里尔将真理和权力的融合解读为政权和神权的统一。政教合一的用词,显示了特里尔的无知,这也是他的最大的败笔之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虽然执行宗教信仰自由,但自身没有利用宗教。当然,特里尔和当前的一些反毛者,将共产主义视为宗教的话,那另当别论。
共产主义是宗教么?实现人人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宗教的话,那么这个宗教可以要,也应该要。那些走资本主义的不是也信奉撒旦教么?他们云山雾罩地利用普世价值来掩饰撒旦教是以百分之二十统治百分之八十的教义。他们不认同人类可以走向人人自由、平等。
特里尔继续评价半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半知识分子的毛始终对高居象牙之塔的人怀有不满。他讨厌他们的患得患失、他们的不偏不倚,缺乏热情,他们怀疑的目光,以及他们胜过自己的满腹经纶。
知识分子的患得患失、骑墙行为、马后炮、推波助澜是有的。但要说知识分子不偏不倚,那就太恭维他们了。知识分子因为和社会实践离开一段距离,所以,他们要么落后于社会实践,要么超前于社会实践,能够做到不偏不倚的恰恰是半知识分子的毛。
他们满腹经纶只是一隅之学。毛泽东在军事、政治、诗词等的一方面的成就就足以冠于中国乃至世界。特里尔的评价似乎在故意降低自己已经不高的智商和短视。
特里尔继续评价毛与政教合一的关系:
毛融政教于一体,并不仅仅是出于权宜之计,而且因为他深深地感到这两者应该融合与一起,这就更糟糕了。
特里尔在意识之中将西方的分权式政治体系视为人类的更高境界,这是特里尔浅薄的地方之一。
一个政治体系,是分权还是集中,是两党还是一党,都会有优缺点。分权可以出现效率低下,集中可以实现高效率,效率低下有效率低下的优势,也有效率低下的劣势,高效率有高效率的益处,也有高效率的弊端。关键是政治体系是为了谁?这个政治体系的核心人物是什么世界观?是群众路线还是精英主义?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之名行资本主义之实?无论是真资本主义也好,还是真社会主义也好,危害最大、最祸国殃民的就是假社会主义之名行资本主义之实。
资本主义的目标和手段是资本,他们反对强有力的政府,效率高的政府,以利于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垄断。自由主义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他们将性自由、自由市场、自由崇拜确实发展到了极致,他们利用人性的贪婪、恐惧、好奇等欲望分散公民的注意力,利用资本控制政府,利用货币打破国界,从而达到他们的目标。
特里尔无形之中做了资本的枪。尽管他不满美国的民族主义。
特里尔对毛和真理的来源有个比喻:
毛认为真理不是过程的最终产物而是从一个固定的源泉向外放射出来的东西。
特里尔已经把自己放在资本主义的枷锁里,当然不明白真理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真理是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过程,而不需要人去刻意追求。这是典型的资本分化、愚弄民众的手法。他们宣扬公民、给你选票、给你性自由、给你NBA、给你超级碗、给你好莱坞。你似乎什么都有了,你就沉迷于肉欲、给球星们、影星们捧场送钱。他们就从一个人,慢慢的堕落成了低级动物,除了机器一样的上班,就是食欲和性欲的追求。
真理真的不需要追求么?当然需要,不仅需要,如果你不去积极地追求,就会丢失,就会倒退。人类数千年的历史足以证明,人类不总是前进的,在原地打转和倒退是经常的事情。
否认人的能动性、主动性,是资本主义攻击社会主义的惯用理论。资本非常善于将你拉入食欲和肉欲的追求上,善于利用你的贪婪和恐惧,善于给你树立你喜欢的各行各业的偶像。这些偶像可以真有点货色,但绝不能迷恋他。
大同世界、消除战争就是真理,他就在那里,他就是个固定的目标和源泉,他吸引着能人志士去实现它。但至今没有人能够完全实现它。
靠家族治理的封建帝王时代,脱离不了自己的阶级性和家族性,只要家族没落,自身都难保,还怎么实现大同世界。
靠资本控制的资本主义,脱离不了拜金主义的局限和自由主义的弊端,只要贪婪不消除,资本最终将会和贪婪一起被葬送,他们不能实现自身的救赎,怎能实现大同世界。
精英主义的代表和群众路线的代表将会进行殊死的搏斗。
毛泽东的一生包括国共的斗争、党内的斗争都是作为群众路线的代表向精英主义的代表作斗争。
群众路线虽然是实现人人自由、平等这个真理的正确路线,但是如果没有权力,很难保证实现,就是有了权力,也会受到精英主义路线的不断夺权。
精英主义和撒旦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认为人类的百分之八十是天然的自然物,和其他动物植物没有区别,是为那百分之二十服务的。
特里尔视真理是自然过程的理念,恰恰反应了他的精英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可以蛊惑很多人成为资本的帮手,从而延缓资本制度的寿命。
特里尔继续用自己更加狭隘的思维去畅谈毛泽东的行动:
1、斗私,不意味着就是利他,而是意味着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一度成为道德的规范和社会的准则;
2、在思想改造运动期间,很多人由于不得不检举自己的父亲,而导致精神全面崩溃;
3、毛要求在羊群中间的每只样都会自由说话,自由独立自我完善,而不要温顺驯服。但是,脱离群体的生活是不正常的。
4、发动三反、五反这两场运动旨在使所有的马克思主义领导者们认识到,毛泽东的领导在道义上是完全正确的。然而,使用的方法大部分是沿袭了思想改造运动时期的方法。不像斯大林时期的苏联。
5、毛不仅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旧中国的产物。
6、在西方,我们认为人能孤立地改变自己,在毛的中国,不能指望这种灵魂的变化会单独发生。
特里尔很会排列法,应用排列法可以将真理说成谬误,将错误说成正确,将不确定说成确定性。
斗私,不意味着利他。多么好的否定。斗私和利他的关系,其实没有这么俏皮。斗私可以利他,也可以不利他。可以短期内不利他,但长期看是利他的,也可以在短期内是利他的,在长期内反而是不利他的。毛泽东的斗私思想是长远利他的,这个就是社会的公平,就是绝大多数人实现自由、平等。而特里尔的不利他,是短期的,局限的。因为不斗私,让私有的自由发展,必然意味着损他。
山西的煤矿和山东人好像没有关系,但是如果私有化了。就是损他。因为作为中国人,都应该拥有山西煤矿的股份,结果私有了,就相当于全国人的资源被山西的几个人或者其他资本掠夺了。
中国的石油,应该是人人都有份,但是如果私有了或者国有企业被少数人霸占了(名义上国有实质上私有),这也是全国人民的共有财产被少数人掠夺了,这也是损他的。
中国的银行,应该人人都有份,如果被送给外资或者被外资控股,中国人民的血汗就被出卖了。这也是损害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
不仅如此,中国的银行如果被个人尤其是被外资控股,一旦经济危机,中国企业的血液掌控在外资手里,他们会打压中国企业的市值,用低廉的价格进一步控股中国企业。
中国的资本家即使发展了近30年,也只是模仿水平,在金融资本市场,比西方资本家还差的远呢。西方资本家,可以将制造业转让,可以将自由市场的教科书转让,但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控制权,是不会转让的。
特里尔与这些方面的知识的距离还很遥远,即使他生活在美国。
特里尔不单不懂私有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有害性,还编造了一个中国乃至世界人都不相信的现象:
在思想改造运动期间,很多人由于不得不检举自己的父亲,而导致精神全面崩溃
特里尔又在用似是而非的案例来做代表性的论断了。
特里尔继续显示自己的愚蠢见识:
1、毛断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向前发展,敌人不是在消亡,而是在壮大。
2、毛有一次曾谈到政府机构里大约有百分之十的干部可能是反革命。沈阳一家街道缝纫小厂的七名成员,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讨论着他们厂里的零点七个反革命分子。
3、本传记引用的很多文章无法在这本权威性的《毛选》中找到。这些文章有些写于二十年代,还谈不上有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些写在江西时期——当时毛刚染指权力——其中含有可能连毛本人也不相信的思想。
4、没有哪种语言能像汉语那样产生如此直露简洁的标语。
事实证明,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敌人确实没有消亡,不论是国内滋生的敌人,还是国外的敌人,都在壮大。尤其可怕的是内外勾结在一切了。
为什么毛泽东又说对了,特里尔又错了?因为毛泽东看到发展就会带来贪婪私欲的增长,而国外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发展。私有化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所以,毛泽东会在1950年代做出那样的论断。而在60年后,毛泽东论断成为现实。
0.7个反革命分子,是反毛的形而下的知识分子最得意的案例。这不得不说,这样的假知识分子正如毛泽东所说,狗屎不如。狗屎可以用来肥田。这样的假知识分子,就会吹毛求疵。他们只有空喊理论,不去调查一下最后这个小厂最后怎么解决的。这样的知识分子连那0.7都不如,反革命也有做反面教材的用处。
特里尔夸赞了自己的这个名为传记实为评论集的资料的来源隐秘性。这就和喜欢打听小道消息的股民一样,为了显示自己的消息的正确性,先把公开的资料批评一番。
但是,我们要反思,小道消息就是正确的么?不公开的资料就是事实么?拥有辩证思维的人士会都否定,实现否定之否定,而不是否定一次。对任何事物,如果否定一次,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否定之否定,才会得到继承和发展。
特里尔还讽刺性的夸赞了中文简洁有力意味深长的优越性,这有点像中国人的语气。不管是真心与否,比黑格尔对中文缺乏对立统一性的词语的污蔑要好很多。
特里尔虽然在这一章里,对毛泽东极尽污蔑来显示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但最后还是这么写到:
五十年代的毛还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神。
第十二章 建设(1953-1956)
特里尔写到:
到了1954年,毛想使权力更加集中。
从这里我们看到,在1954年之前,权力是相对分散的。但特里尔在上一章里居然全是不依不饶对毛泽东进行口诛笔伐了,如果这章不说毛泽东想使权力更加集中,我们都感到,中国是在欧洲中世纪了。
特里尔的语言越来越像法西斯了,他在刻意将一位伟人制造成恶魔。
特里尔在不间歇地恶意攻击毛泽东的间隙,也有时候记录一下中国的进步,虽然这在文字的比例中不到1%:
1、到了1954年,毛想使权力更加集中。在朝鲜停战,城市经济基本稳定和成功地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更多地加强中央集权似乎成为可能。
2、毛撤消了六大行政区,同时削减了军队对政府的直接影响。总之,在1954年的新宪法颁布以后,党对国家的控制加强了,各种独立王国被废除。
3、斯大林一死,毛开始反击高,毛之所以拿高开刀,是为了阻止高以后再搞阴谋,也是为了杀一儆百。
4、会议对高、饶进行了正式清洗,毛或许不想再现场看到结局。
5、这仅仅是死亡的延缓,后来高在监狱中服毒自杀。他是第一个但不是最后一个与毛较量后失去生命的党的高级领导人。
特里尔对建国后毛的描述和毛在中学校园里一样。毛在学校时是孤零零一个人,那大半时间是对的,而建国后的毛还是孤零零一个人,尽管他的生活来往不多,但特里尔想要描述的是一个集权的毛,他没有想过自己的描述太过玄幻了么,毛的想法和政策是靠自己来实现的么?他和梁漱溟争吵,和高饶角逐,是他一个人在思考,在执行么?
1、令赫鲁晓夫吃惊的是,毛很蔑视美国的的威胁
2、直到1954年,毛仍然相信人的意志要比武器重要。
3、毛批评说:我们有些同志相信原子弹是万能的,这是极大的错误。
第三条是为了说明毛对原子弹的看法,特里尔翻出了1945年貌对原子弹爆炸的看法。但这里的记载和第九章记载的同一事情的同一个毛泽东的反应是不同的。在第九章里,特里尔是这么写的:
毛在1944年似乎是亲美的。他已感觉到美国军队要踏上中国的土地与日本人作战,但没有预料到美国人会使用原子弹。他对此表示赞赏,并开始欣赏美国来访者无拘无束的风格。
为了保持原貌,标点符号都不敢改动。他对此表示赞赏的他,是指毛泽东,这个无疑。对此的此是什么?如果此是指美国使用原子弹。那么这一段和现在的记载就明显不融合。如果此,是美国来访者,后面有“并开始欣赏”,语句重复。
从这里也可看出,特里尔为了达到侮辱自己心目中的毛泽东,不惜侮辱自己。
将特里尔和毛泽东相提并论,还是高抬了特里尔。
没有特里尔,毛泽东还是毛泽东,
但没有毛泽东,特里尔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玩弄文字的人。
在1955年,事实上,毛泽东的世界地位在不断提高,而在特里尔的笔下虽然看到一些类似的足丝马迹,但是更多的是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不同,和外部世界的隔离。
特里尔讲到这里,还没有把毛泽东和毛老爹分开,特里尔这么描述:
1、在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安全感。在过去,如果父亲指责孩子有错误行为,孩子没有权利为自己辩护或要求公众裁决。毛的公民也是如此。父亲对子女是恩威并重,毛的权力也是与其思想的威望密不可分的。团结合作的大家庭而非有限公司,正是毛的目标所在。
2、对于毛来说,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了他。他出生在山区而不是沿海。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不是在大城市度过的。他的革命生涯是从中国内地开始的。与斯大林不一样,他是从延安而不是从整个中国的角度看待世界。
特里尔非常机械的认为性格在某阶段形成后就不再改变,他也过分相信西方的有限公司的作用和价值。
毛老爹管教毛泽东,是直接执行到毛泽东头上的。而作为领袖的毛泽东的思想是要通过其他人去逐级实现的。
毛老爹实现自己的想法途径单一,毛泽东则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得到其他人的认同。这样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扩大化,而是几何增长的复杂。
毛老爹面对的是未成年的毛泽东三兄弟。毛泽东面对的是一群精英。
毛正是在山村而不是城市长大,才会找到中国革命的道路,才会明白需要解放的最大人群在哪里,他的视觉才真正地代表了中国。
代表一个国家,不能按照财富,不能按照地位,也不能按照学问,而是按照人头,只有代表了绝大多数的人,才是代笔了这个国家。
特里尔对中国的1950年代,还是很称颂的:
1、在五十年代的中国,感情并不是主要的,它只是表现在爱国热忱中。在毛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愁吃穿,没有失业,生活安定,他们个个都有自豪感,人人争做贡献。
2、毛非常了解外部世界,他不断地读书,在五十年代的世界领导人中没有哪一位在读书和写文章方面超过毛。
无论特里尔多么偏斜,我们从他的文字里还是能够得到,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在大幅提高,而毛对上层精英们还是不断地调整。
每次运动,毛主要针对的都是上层精英,而对老百姓都是有益处的。
一个国家,如果上层和谐,那么下层遭殃的可能就比较大,如果上层在混乱,老百姓也不会得到多少好处。正如中国的一位故人说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在1950年代的中国,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高层相对稳定并时有运动,老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这是非常伟大的时刻。
即使有运动,也是非常局限的,并能够收放自如的。这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领导艺术。
这一章,特里尔用了自相矛盾的评论抹黑毛泽东。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