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华夏之声永不落 马望野

mawa1932 · 2011-04-14 · 来源:乌有之乡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华夏之声永不落  

——小序:又幸获赠老首长编注之《民国五百家词钞》*、《民国六百家诗钞》**,仍奉为诗教课本,感而赋此,以为纪念。  

马望野  

=================  

神州近代景如何?  

辉煌过后更坎坷。  

风狂浪巨江与河,  

中流击楫竟如梭。  

   

低回辗转忧怨深,  

激越奔放愤慨多。  

也有远虑发草莽,  

更见怒号出书桌。  

   

是诗是词是呐喊,  

发誓发愿发浩歌。  

见血见泪见苦胆,  

如星如旗如野火。  

   

炎黄敬祖远宗教,  

诗即天主与佛陀***。  

老妪能解是人意,  

风骚源流在心窝。  

   

头颅不惜国门悬,  

血滴何止中原沃。  

日出东方乾坤朗,  

华夏之声永不落。  

(2011/04/10)  

*《民国五百家词钞》,杨子才编,线装书局2008年1月第1版。  

**《民国六百家诗钞》,杨子才编注,长征出版社出版,2009年10月第1版。  

***林语堂有言:“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见《人民日报》2011/03/29  谢有顺:《诗教,指向心灵》)  

   

附录:  

[一]  

+++++++++++++++++++++++++++++  

《民国五百家词钞》前言*  

杨子才  

++++++++++++++++++++++++++++++++  

从年轻时起,笔者就爱读词。由于好读词,便进而抄录报刊、书籍中的零星词作,同时还省出微薄的津贴费,购买历代词人的作品集,其中也包括民国词人的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日丰,研读之余,还于2003年编就《古今五百家词钞》一书。此编交付出版社之后,又想到手头所收集的许多民国词人的作品该怎么办。窃以为,目前词学界正忙于整理出版《全清词》(由于数量巨大,还不知将拖到何年才能完工),民国词人词集的编纂出版,尚不为人所注意。自己既已有了许多积累,何不将其汇编成书,一来可以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二来可以自娱,并贡献于社会。主意一定,便趁着精力还能支撑,视力还勉强可以用来读写,便日日伏案披阅选录。经数易寒暑,再三斟酌,终于抄就439位民国词人的作品(1032首),取整数,名之曰《民国五百家词钞》。书名之上,还加了两行眉题:“半世纪神州的哀吟悲歌,千余年乐府的遗音绝响”。加此眉题,是为了揭示时代及词作的主要特征。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民国只存在了不足40年。这段时间,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命倒悬的年代。笔者披阅众多词人哀婉凄怨、泪墨纵横、悲歌慷慨的作品,深感将这些词作编辑成书,实在有四个方面的必要性。  

第一,词人众多,整体素质颇高。历史上,五代存在了50多年,但今天留下作品的词人,只有寥寥数十人。民国存在的时间虽然比五代还短,但词人数量十数倍于五代。单是笔者收入此书的,就有494家(实际上还要大于此数)。这494家的数量已颇为惊人,而其整体素质之佳,更出人预料。他们中大多数都有个人的诗词专集问世。当时词学之盛由此可见一斑。从历史的纵向比较,这个数字,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奇迹。如果说五代是词的滥觞,而民国可称为词的豹尾。  

第二,名家辈出。在这近五百位词人中,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王国维、王闿运、梁启超、李叔同、夏承焘、夏敬观、叶恭绰等等(有的在清末即大名鼎鼎),都不断创作,留下了数量不等的耀眼华章。这些大家、名家以其过人的才华和辉煌的创作成果,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给我们民族增添了丰厚的文学遗产。今天流行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窃以为,民国时期及其以前的大量词作佳构,毫无疑问应列为我们民族值得夸耀于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大量词作深具时代特色,其成就可以比肩于前人,昭示于后人。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兵尘涨天,灾害频仍,哀鸿遍野,人民革命斗争风起云涌。进入20世纪30年代,日寇又欺我贫弱,大举入侵,占我土地,掠我资源,杀我国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矛盾与斗争最为惨烈悲壮的时代。词作家身历其境,感受刻骨铭心。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毛诗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词人对这种空前的灾难与奋斗感受至深,一旦发为诗词,就唱出了民族的心声。综观民国词人留下的词作,不难发现,在近40年中百姓所遇到的大苦大难,以及工农革命席卷神州的伟大变革,词作均有所反映。其中的不少佳构,感天地而泣鬼神,可以称为“词史”而无愧。在我看来,数十年间词人面临种种尖锐矛盾,“哀民生之多艰”,以歌当哭,充满怨叹背泣的词章,是与前代词人笔涉战乱的篇章既有同一性,又有特殊差异性的作品,它有如横贯九州大地的一道彩虹,将作为民族的记忆而长留人间。第四,词坛经历风暴而依然坚挺。众所周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地兴起了白话文运动。这场运动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但也有“将脏水和孩子一同泼出”的缺失。胡适等人提倡白话诗,有意无意地将旧体诗词视为“脏水”,归入“孔家店”的门墙,置于应打倒之列。这使古典诗词的创作遭受了巨大打击。此后数十年,词人被视为“另类”,作品遭人白眼。毛泽东到了晚年,曾起而为旧体诗词“平反”。1965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们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梅白:《回忆毛泽东论诗》)可惜,他的这个谈话并没被广为宣传,知道的人不是太多。  

在遭受重大打击之时,民国词人的创作活动并未中绝。就在废止旧体诗词的鼓噪声震耳欲聋之际,词人王易在著名的《词曲史》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好怪之士,稗贩异邦,苟为新说。斥优美为贵族,则揭举平凡;目声韵为羁鞅,则破除格律。贱其所无有。而屏其所不知;讳其所自经,而张其所臆造。”“莽曰更张,不问精粗美恶之所分,一惟荡涤冲决之是务;则瞎马深池,罔知所底,而人情怀旧,徒障新机,纵复窃据于一时,敢谓灭亡之可待。”王易先生不幸而言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白话诗并未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占领一切阵地。就连一些白话诗人,晚年也“勒马回缰吟旧诗”。而旧体诗词的创作,又呈现了东山再起之势,旧体诗词学会遍及各省。所以如此,是因为多数白话诗形同散文、过于直白、难于精短、音乐性差、美感弱化,因而难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  

正因为大批词人当时在逆境中坚持创作,才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光彩照人的词章,才使笔者今天能够编成此书,给历史一个交代。  

这篇前言已达二千余言,本该就此打住,但有一义不可不说。笔者为此书所加的眉题中出现“绝响”二字,并非指民国词人的创作水平划时代地超越了前人(其实,平庸模仿之作不在少数),而是指民国词坛在历经风暴之后并未销声匿迹,它“遗音”犹在;从向后延伸的角度说,劫难之后众多词人的作品,说不定在整体质量上将成为中国千年词坛的一大“绝响”。  

笔者所以有此担心,不是怕此后无人填词。作为一种国粹,填词的人过一万年还会有。令人忧心的是,今后作词的人,在队伍的整体素质上将难以达到前人的水准。在旧时代,凡属文人,都必须深研国学,都得会作诗填词。因为不如此便不能踏入仕途,与人交往应酬。今后,文人要学的东西太多,深研国学、作诗填词已非文人生存之所必须。况且,由于西风东渐,多数年轻人对国学和旧体诗词颇为冷漠。在此种情势之下,虽然个别人完全可能脱颖而出超越前人,但要在词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上达到或超越前人,似乎已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民国词人的整体创作水平称为千年乐府的“绝响”,大约是可以成立的。  

当然,如果苍天有眼,赐无比智慧于华夏子民,让今后的词坛出现超越前代的盛况,那将是笔者梦寐以求的。  

2006年5月末,杨子才于桂林旅次。  

*马注:   

原书此题为:前言。现题乃我僭越代拟。  

   

[二]  

++++++++++++++++++++++++  

《民国五百家词钞》后记*  

杨子才  

++++++++++++++++++++++++  

编校完此书,心中颇有感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这是古今志士仁人、进步知识分子所梦寐以求的、民国民命倒悬,百姓泪尽泣血,“千山完壑,尽是鹃声”。词人的不少作品,或鼓吹革命,或吟咏战乱,或记叙灾祸,7,或歌以当哭,或伤怀吊古。。。。。。都是直接间接、或强或弱地在表达上述“四为”的善良意愿。正是在这方面,民国词人继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产生了许多具有词史意义、应予传世的佳作。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笔者才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完成此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古典诗词类书籍销路委缩,景况堪虞。而在常人看来无甚价值的出版物,却因炒作而销售火爆。这正应了古人“黄种弃毁,瓦釜雷鸣”的老话。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尽管如此,线装书局的领导独具慧眼,看到此书所具有的华夏千年词坛“豹尾”的重大历史文学价值,并决定将它出版。这使编者深感慰籍。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人要将古典诗词与“孔家店”一起打倒以后,西风东渐,尽管词乃国之瑰宝,却至今后学青年寡少,词苑生机殊少,渐渐成为绝学。在此种情势下,线装书局推出此书,又何尝不是出于使祖国文学瑰宝承传久长、抱有前述“四为”的崇高理念呢!  

我已届望八之年,编辑此书,几经增删,日日伏案用蝇头小楷抄录,令人心力交瘁。但我认定这对社会有益。鉴于此类图书销路不畅,线装书局情愿贴钱出版,我也自愿放弃编辑费,只想得书若干以赠送亲友。以数十年的搜集之力,数年的抄录编辑之劳,虽无寸金收入,纯粹是“赔本赚吆喝”,却也欣然陶然。因为,生于华夏这片热土,能付出心力劳力为国粹“吆喝”,使绝学不绝,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尽劫难,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愈挫而愈奋,原因虽多,但最紧要的一点,就是历代志士仁人“四为”的文化承传力无与伦比。放眼天下,例证比比皆是。大量旅居海外的华人,对传统诗词的深爱,往往超过内地学子。他们经过中西深入对照,更看到了传统诗词举世无匹的魅力与辉煌。旅居新加坡的张济川先生,就写过一阕《高山流水·憎环球诗词家》,表达了他的赤子情怀。全词如下:  

“艺林待共振吟风。汇涓流,河海声雄。奎壁聚群英,雕龙绣虎堪崇。文光照,大道弘通。交三益,鸥鹭盟心结契,在不言中。有韩欧并世,可辅济时功。    黄钟,清音铄寰宇,充六合,辟荡衡嵩。兰蕙满芳洲,处处灿碧嫣红。喜雕琼,点染天工。唱珠玉,该薄风骚李杜,渭北江东。万邦词客,起衰弱,古今同。”  

他身居海外,心系祖国,不愿华夏风骚绝灭,而要振起“衰弱”,使词坛再现辉煌。他所说的“聚群英”、“ 汇涓流” ,挥毫“点染天工”,让文苑“大道弘通”的美好心愿,应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的共同实践。  

杨子才  2007年10月  

*马注:  

原书此题为:后记。现题乃我僭越代拟。  

   

[三]  

++++++++++++++++++++++++  

《民国六百家诗钞》前言*  

杨子才  

++++++++++++++++++++++++  

经长年多方搜集,笔者从生活于民国时期千余诗家的作品中一再筛选,最后敲定626家的诗作约1600首,编成此书出版问世。  

(一)  

在逐字逐句抄录此书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感觉:在我国三千多年的诗歌历史上,民国诗人之作,就其整体质量而言,似乎可以称之为“最后的贵族”。短短38年间,居然诗篇如海(诗人上千,诗作数万),佳作如林。形成这近乎奇观的局面的原因,大致不外三端:晚清遗留了大批文人学士,吟咏之风不绝;受清代“诗满天地”的影响,各地继起学诗者众多,诗坛并未因朝代更易而寥落;“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们被战乱赶出“象牙之塔”,身受种种苦难,为民族危亡而悲歌哀吟,“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因而感天动地之作多于往昔。  

(二)  

民国从诞生到灭亡,战祸始终未息。“红羊浩劫临华夏,亿万生民尽无家”。此种情势下的诗歌,人称“劫余之诗”(此书最初就拟名为《民国劫余诗汇》),叫它“劫余诗”,还缘于如下考虑:  

——民国时期,乃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灾难最为深重,九州哀鸿遍野,百姓生活最为悲苦的岁月。38年间,内忧外患频仍,单是抗日战争,就牺牲了2500万同胞。其余30年,军阀混战不息,南北劫火漫天,各地灾疫流行(1929年,仅西北就有500万人饿死。1945年,单是湖南又饿死500万人)[注一:前一数字见于《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第546页。后一数字见于台湾学者李敖2008年关于毛泽东的长篇论文],百姓颠沛流离,老弱填于沟壑,白骨暴于荒野。“国未灭亡人半死”,“四野唯闻鬼唱歌”,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可以说,除了豪门2贵胄,从民国生活过来的多数人(包括许多诗人),都可以称之为劫余之人。劫余之人留给后世的诗,称之为“劫余诗”,是历史真实的必然。  

——收入本书的1600首诗作,以“劫难中人写劫难之事”者居多。在当时,许多诗人与老百姓一同遭难,背井离乡,“处处无家处处家”。于悲痛之中,他们咏战祸、说乱离、诉凄苦、伤贫病、骂贪渎、反暴虐、斥杀戮、倡抵抗,乃至呼唤革命。。。。。。笔触无所不到。既是劫难中人写劫难之事的历史遗存,所以该以“劫余诗”冠名。  

——在整个民国时期,由于战火不断,迁徙流离,致使诗人们的诗作常有散佚,能留下来的已是少数。而“文革”破“四旧”,这类幸存的作品,又再度遭劫。老教授们的诗稿被焚烧的不知凡几。就连笔者所收集到的一些民国诗人的作品,因当时在下名列“牛鬼蛇神”,它们亦被造反派搜去烧了。“文革”结束再事收集,历经30年岁月,才能将所得编注成书。单从诗作一再遭劫这一点,称之为“劫余诗”,乃是实至名归。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大地兴起了白话文运动。这个运动对社会进步的推力巨大而迅猛,但也有“将脏水和孩子一同泼出”的失误。胡适等人提倡白话诗,有意无意将旧体诗视为“脏水”,归入“孔家店”的门墙,置于应打倒之列。这使古典诗歌从“文学至尊”的高位沦为“谬种”,遭受了千年未有之劫运。“大劫临头悲泪雨,焚坑犹见旧烟飞”。今天,将这场劫运之后遗存的诗歌称为“劫余诗”,不仅准确,而且可以提醒后人珍惜历史文学遗产。  

(三)  

中国的古典诗歌,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有绝句、律诗、排律和古风。讲究音匀,两句相对,平仄相生,对仗工整。它约定俗成,人们喜闻乐见,是无价文学瑰宝,举世无双。它以唐代为鼎盛。到了宋代,词盛于诗,长短句大放异彩。诗坛诸公“以议论为诗”,“以哲理入诗”,虽说是另辟蹊径,而丰神情韵已逊于唐人。到了蒙古入主中夏,元曲异军突起,继唐诗、宋词而成为文坛主轴,诗歌则见衰落。明人一味复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新乏力,诗歌渐渐式微。清代270余年,号称中兴,“诗词满天地”大家辈出,成就卓然,颇有追唐绍宋之势。民国诗人得其余绪,诗人队伍逾千数,享有盛名者数十人,可传世之作为数甚大,至今遗响犹存。  

中国有白话诗已将一个世纪,由于它“不吃娘奶喝狼奶”,“全盘西化”,形同散文,过于直白,不务精短,音乐性差,美感弱化,因而始终未能成为神州大地上的参天大树。今天,写旧体诗的人又日益增多,似乎将挥旗卷土,“重整旧河山”。单据笔者观察,时下的旧体诗,依然是“不足以言跨越,诚有逊于前贤”。要而言之,一是今日之诗人,国学的基础不如前人。“运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旧时的文人,必须饱览群书,研习国学然后方可出道。如今西风东渐,国学“寒流未退”,与众多学子绝缘。对国学茫然无知或仅得皮毛,基础不牢,事功难就。二是艺术技巧不如前人。用形象思维表达逻辑思维,是人类的最高表现形式。前辈名家深谙此道,因而下笔之时,“有山川草木,纵横纸上,虫鱼鸟兽,飞动笔端”,形象灵动,意境豁然,表达喜怒哀乐细致入微。少此工力,硬要落笔,必然是“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难臻妙境。三是不谙韵律。“辞赋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莫过诗”。其所以是“难中之难”,就因为他格律极严,有如“带着镣铐跳舞”。旧时学诗先学韵律,韵律不通,不涉此道。如今有的倡言“弃镣铐,闯新路”,志虽勇而路未通。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无音乐性,呕哑嘲晰,不能吟唱,难以流传。这三方面,正是今人应向前人学习的。就这一点看,这本《民国六百家诗钞》的出版,也许对后学者有益。  

(四)  

当前,有关方面正忙于整理出版《全清诗》,因其数量大,尚不知何日方能与世人见面。至于民国诗歌全集何时才能面世,则更难预期。在这个空白时段之内,笔者编辑此书出版,对诗歌爱好者而言,似乎不无小补。  

民国的诗歌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它披荆斩棘,占领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精神高地。别的不说,单从收入此书的革命志士(包括辛亥革命先觉者与为创建新中国抛头洒血的大批革命者)的数百首诗作,就可以看出这一时代特色,是区别于此前一切朝代的漫天彩虹。这些诗歌鼓吹革命,反帝反封建,求民族复兴,“为生民立命”,是战斗的号角,旧制度的丧钟。它曾经鼓舞人们英勇向前,浴血奋斗,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创了新纪元。  

人们翻阅此书,还不难发现,其中多数作品,如实反映了那个时代血淋淋的现实,堪称“史诗”者比比皆是。蒋介石王朝对人民的酷虐超越前代。他残民以逞,“自古未闻屎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肥了“四大家族”,祸延天下苍生。因而它被国人所唾弃,不到40年就寿终正寝。除了咒诅,它没有多少东西可以流传后世。然而,这个时期的诗歌,则成就不容小觑,足以流传后世。它堪称中国数千年诗坛的“豹尾”(非今日已成“强弩之末”的旧体诗坛所能比肩),是民族历史文学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上面这些,就是在此书出版时编者要讲的话。  

杨子才  

2009年春  

*马注   

原书此题为:前言。现题乃我僭越代拟。  

   

[四]  

++++++++++++++++++++++++  

《民国六百家诗钞》后记*  

杨子才  

++++++++++++++++++++++++  

我年届八十,编校完此书,心有三重叹息。叹息之一,是想不到这件事竟如此不易。我搜集民国一代的旧体诗词已数十年。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我几乎每周必跑旧书店旧书摊,寻寻觅觅,东翻西找,于他人不屑一顾的霉残书刊中“沙里淘金”。从不惑之年到满头白发。日积月累,才完成资料搜集。我当初未曾想到,做这件事竟走了这样漫长的路途。  

叹息之二,是想不到做这件事竟成为“罪状”。“文革”中我被打倒,造反派把我此前搜集到的一堆诗稿搜去烧了,还说我将“谬种”看成宝贝,是“罪行”一桩。他们开会批斗,有人还加我以皮肉之苦,揪头发,抡拳头,叫骂凌辱。我涮厕所、“修地球”六年半,全家被撵出城市,赶到闽粤边的一个小矿山,连两个读小学的儿子也不能幸免,谓之“扫地出门”。此种往事,哪堪回首?!  

叹息之三,是“国粹”遭人冷落。近年以来,我不顾老眼昏花,日复一日,伏案一笔不苟,全用蝇头小楷,抄就了这本约40万字的书稿。一老友见状,说如今是商品经济,你却傻干这赊蚀本生意。待书稿齐备,与几家出版社联系,果然连吃闭门羹。事情再简单不过:出此书要赔本。眼下洋人唱洋歌张嘴就赚数十万,而且一票难求;可举世无双的中国古典诗歌,却遭遇冷风。“汉儿尽学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唐·司空图)诗只西洋好,月唯外国圆。此种风景,令人情何以堪?!  

然而,老朽我并不后悔。原因很简单:我们中国人历来有不计成败利钝,努力保存前代文学遗产的传统。我一生“吃皇粮”,酷爱读书,衣食无忧,自然也应该将这种责任承担一二。编成这本书,我自动放弃稿酬,只要能见到此书流传人世,便于愿已足。  

自古天地无绝路,世上毕竟有高人。在市场低迷,古典文学作品路窄的情况下,出版《民国六百家诗钞》,明摆着无钱可赚,而且还可能造成亏损。然而,长征出版社编辑部却独具远见卓识,看到了此书乃是一个时代的古典诗歌总集,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学价值,决定将它出版。他们胸怀全局,能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高度着想,令人感佩!  

《解放军报》社戴云鹏副社长,长征出版社张海平社长、刘绍楹副总编辑对出版此书给予诸多帮助,谨在此深表谢忱。  

编者  

2009年9月  

*马注:   

原书此题为:后记。现题乃我僭越代拟。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总有一天会清算那些侵吞国有资产的民族败类
  2. 蒋雨融!此一时,彼一时
  3. 小人和伟人,差得不是一点点,是十万八千里
  4. 谈谈高考的五个问题
  5. 美国“靓丽的风景线”来了!喜闻乐见
  6. “这书谁教你这么读的?”
  7. 柴静:可耻公知跌落神坛的必然!
  8. 没人敢负责,这是社会的悲哀
  9. 一座小院
  10. 双石|“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
  1. 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先锋队背叛了初心
  2. 元龙:举邓旗、走邪路,鉴别这类改开敌对分子,首用毛泽东思想!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某些人已经疯狂到开始胡言乱语了
  5. 县城官场正在向旧社会沦陷
  6. 这样的非政府组织,该禁了
  7. 杨开慧牺牲后,板仓街头出现一陌生乞丐,在杨家门口乞讨时喊:岸英
  8. 总有一天会清算那些侵吞国有资产的民族败类
  9. 这不是个案,而是整个时代的病
  10. 历史文献:原河南省委宣传部长杨止仁给原河北省委书记李尔重关于探讨历史问题的一封信
  1. 小人吹不成伟人!毛主席的光辉,万丈不朽!
  2. 李克勤|叶剑英李先念未参加刘少奇追悼会:华国锋主持,邓小平致悼词(1980年5月17日)
  3. 孙中山巨幅画像不宜长期放置于天安门广场
  4. 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先锋队背叛了初心
  5. 一夫多妻公开回归、天价私宅赫然出现,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6. 当财政走向失控
  7. 中国又迎来了另外一个金融大鳄——景顺集团
  8. 谁让你不争论?你该问问他是谁!
  9. 江青谈京剧革命(中英文)
  10. 内奸:倒查20年
  1. 杨开慧牺牲后,板仓街头出现一陌生乞丐,在杨家门口乞讨时喊:岸英
  2. 举国“痛打”哈佛大学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全球化的风向变了
  5. 没人敢负责,这是社会的悲哀
  6. 县城官场正在向旧社会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