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神会马克思》 | 马克思:我有一场恋爱想和你谈谈(S1E5)

张义修 · 2017-09-14 · 来源:"实践与文本"微信公众号

  《神会马克思 》第五集: 马克思:我有一场恋爱想和你谈谈(S1E5)

  “在星辰上我能看到的只是这个名字/而徐徐的清风/又把这个名字传回到我的耳旁”

  ——《致燕妮》

  1843年3月,马克思结束了《莱茵报》的工作,来到克罗茨纳赫,终于与相恋七年的燕妮小姐正式结婚。

  燕妮·冯·威斯特华伦(1814-1881)

  燕妮是马克思少年时在特利尔的玩伴,也是马克思的忘年交——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家的千金。虽然两人少时相熟,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和燕妮两个人的结合需要克服很多世俗的偏见。

  19世纪30年代的特利尔

  论家庭地位,马克思和燕妮不算“门当户对”。燕妮是特利尔城中有名的贵族家的小姐,而马克思则出身平民。论年龄,他们还需跨越当时一般观念的鸿沟,当时丈夫的年龄普遍比妻子大,而燕妮却比马克思大四岁。同时,两人的未来也充满未知。燕妮住在特利尔,而马克思还是一个在远方念书的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前途仍不确定。

  尽管如此,马克思仍然热烈地追求燕妮,在17岁时便向燕妮求婚。一开始,燕妮委婉地拒绝了马克思的爱意。不过,马克思并没有轻易放弃,最终用自己的热诚和才华打动了燕妮。1836年暑假,大一结束的马克思返回特利尔,和燕妮就偷偷订了婚。当时,燕妮22岁,而马克思只有18岁。

  马克思和燕妮(影视资料)

  这个离经叛道的举动,虽然体现了他们真挚的爱情,但也让两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面临不小的精神压力。在告别燕妮、前往柏林后,马克思很长一段时间深陷对燕妮的思念之中而不可自拔,他为燕妮创作了三本情诗集。

  马克思给燕妮的诗集《爱之书》

  而燕妮呢,尽管接受了马克思的追求,但她深知,家族成员们很难同意这桩婚事,加上思念马克思,常常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在两人的家族中,最早知道此事的是双方的父亲。他们起初也不赞成这桩婚事,但在了解了二人的真挚感情之后,他们都表示了极大的理解,同意这对有情人在马克思大学毕业后举行婚礼。

  马克思父亲同意二人的婚事(影视资料)

  令人遗憾的是,两位开明而善良的长辈都没能看到这对情侣成婚,就相继去世了。再加上马克思工作的原因,两个人的爱情继续经历漫长的波折和考验。

  1842年,燕妮的父亲去世,他们一家人从特利尔搬到了克罗茨纳赫。燕妮的一些亲属,尤其她同父异母的哥哥费迪南坚决反对二人的婚姻。

  在当时给朋友的一封信中,马克思感慨地说:“我正在十分热烈地而且十分严肃地恋爱。我订婚已经七年多,我的未婚妻为了我而进行了几期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诚主义的贵族亲属……一方面是反抗我自己的家族。”

  1843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结束后,迅速赶往克罗茨纳赫。经过七年的等待、相思与煎熬,他要与心爱的燕妮结婚了。6月19日,温泉小镇克罗茨纳赫见证了他们的婚礼。克服重重障碍,有情人终成眷属。

  马克思和燕妮的婚礼(影视资料)

  马克思和燕妮的婚书

  对马克思来说,燕妮不仅是他一生挚爱的妻子,也是他精神上的伴侣和事业上的助手。每当马克思有了新的想法,他总是会和燕妮交流。马克思的字迹非常潦草,他的很多著述,都是经由燕妮的誊抄之后,才交付出版的。在马克思投身革命事业和理论研究的艰苦岁月中,也是燕妮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抚养孩子。

  反映燕妮协助马克思的油画作品(闻立鹏作)

  爱流露在细节里。

  1863年,马克思返回特利尔,他写信给燕妮说:“每天我都去瞻仰威斯特华伦家的旧居……因为它使我回忆起最幸福的青年时代,它曾收藏过我最珍贵的瑰宝。此外,每天到处总有人向我问起从前‘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上的皇后’。做丈夫的知道他的妻子在全城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个迷人的公主,真有说不出的惬意。”

  这时的马克思45岁,而燕妮已经49岁,但两个人的爱情依然年轻。

  1866年的马克思

  1864年的燕妮

  爱是诗,爱是陪伴,爱是你。

  “我要让它传扬千载,百世流芳/燕妮这个名字永远意味着爱情的力量”

  ——《致燕妮》

  下集预告:

  在婚后不久,马克思和燕妮来到巴黎,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马克思在巴黎遇到了谁,又发生了怎样的思想转变呢?

  共赴巴黎(文国璋作)

  推荐阅读:

  [德]马克思:《歌之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英]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神会马克思 》第五集: 马克思:我有一场恋爱想和你谈谈(S1E5)

  “在星辰上我能看到的只是这个名字/而徐徐的清风/又把这个名字传回到我的耳旁”

  ——《致燕妮》

  1843年3月,马克思结束了《莱茵报》的工作,来到克罗茨纳赫,终于与相恋七年的燕妮小姐正式结婚。

  燕妮·冯·威斯特华伦(1814-1881)

  燕妮是马克思少年时在特利尔的玩伴,也是马克思的忘年交——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家的千金。虽然两人少时相熟,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和燕妮两个人的结合需要克服很多世俗的偏见。

  19世纪30年代的特利尔

  论家庭地位,马克思和燕妮不算“门当户对”。燕妮是特利尔城中有名的贵族家的小姐,而马克思则出身平民。论年龄,他们还需跨越当时一般观念的鸿沟,当时丈夫的年龄普遍比妻子大,而燕妮却比马克思大四岁。同时,两人的未来也充满未知。燕妮住在特利尔,而马克思还是一个在远方念书的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前途仍不确定。

  尽管如此,马克思仍然热烈地追求燕妮,在17岁时便向燕妮求婚。一开始,燕妮委婉地拒绝了马克思的爱意。不过,马克思并没有轻易放弃,最终用自己的热诚和才华打动了燕妮。1836年暑假,大一结束的马克思返回特利尔,和燕妮就偷偷订了婚。当时,燕妮22岁,而马克思只有18岁。

  马克思和燕妮(影视资料)

  这个离经叛道的举动,虽然体现了他们真挚的爱情,但也让两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面临不小的精神压力。在告别燕妮、前往柏林后,马克思很长一段时间深陷对燕妮的思念之中而不可自拔,他为燕妮创作了三本情诗集。

  马克思给燕妮的诗集《爱之书》

  而燕妮呢,尽管接受了马克思的追求,但她深知,家族成员们很难同意这桩婚事,加上思念马克思,常常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在两人的家族中,最早知道此事的是双方的父亲。他们起初也不赞成这桩婚事,但在了解了二人的真挚感情之后,他们都表示了极大的理解,同意这对有情人在马克思大学毕业后举行婚礼。

  马克思父亲同意二人的婚事(影视资料)

  令人遗憾的是,两位开明而善良的长辈都没能看到这对情侣成婚,就相继去世了。再加上马克思工作的原因,两个人的爱情继续经历漫长的波折和考验。

  1842年,燕妮的父亲去世,他们一家人从特利尔搬到了克罗茨纳赫。燕妮的一些亲属,尤其她同父异母的哥哥费迪南坚决反对二人的婚姻。

  在当时给朋友的一封信中,马克思感慨地说:“我正在十分热烈地而且十分严肃地恋爱。我订婚已经七年多,我的未婚妻为了我而进行了几期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诚主义的贵族亲属……一方面是反抗我自己的家族。”

  1843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结束后,迅速赶往克罗茨纳赫。经过七年的等待、相思与煎熬,他要与心爱的燕妮结婚了。6月19日,温泉小镇克罗茨纳赫见证了他们的婚礼。克服重重障碍,有情人终成眷属。

  马克思和燕妮的婚礼(影视资料)

  马克思和燕妮的婚书

  对马克思来说,燕妮不仅是他一生挚爱的妻子,也是他精神上的伴侣和事业上的助手。每当马克思有了新的想法,他总是会和燕妮交流。马克思的字迹非常潦草,他的很多著述,都是经由燕妮的誊抄之后,才交付出版的。在马克思投身革命事业和理论研究的艰苦岁月中,也是燕妮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抚养孩子。

  反映燕妮协助马克思的油画作品(闻立鹏作)

  爱流露在细节里。

  1863年,马克思返回特利尔,他写信给燕妮说:“每天我都去瞻仰威斯特华伦家的旧居……因为它使我回忆起最幸福的青年时代,它曾收藏过我最珍贵的瑰宝。此外,每天到处总有人向我问起从前‘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上的皇后’。做丈夫的知道他的妻子在全城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个迷人的公主,真有说不出的惬意。”

  这时的马克思45岁,而燕妮已经49岁,但两个人的爱情依然年轻。

  1866年的马克思

  1864年的燕妮

  爱是诗,爱是陪伴,爱是你。

  “我要让它传扬千载,百世流芳/燕妮这个名字永远意味着爱情的力量”

  ——《致燕妮》

  下集预告:

  在婚后不久,马克思和燕妮来到巴黎,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马克思在巴黎遇到了谁,又发生了怎样的思想转变呢?

  共赴巴黎(文国璋作)

  推荐阅读:

  [德]马克思:《歌之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英]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神会马克思 | 考试周辛苦?马克思蜜月还在做笔记!(S1E6)

  2017-08-25 张义修

  《神会马克思》第六集:到巴黎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转变。

  克罗茨纳赫(Kreuznach)

  在德国西南部的纳黑河畔,坐落着温泉小镇——克罗茨纳赫。这里清净自然,至今仍是疗养胜地。在这里,马克思不仅和燕妮完成了婚礼,而且开始酝酿他对社会历史的崭新思考。

  19世纪40年代的克罗茨纳赫

  马克思的求学和求职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多年来辗转多地。而在《莱茵报》被查封之后,马克思来到克罗茨纳赫,度过了一段清净的休整时光。按理说,这是他和燕妮难得的蜜月期,可让人意外的是,马克思竟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大量历史学著作,而且还做了厚厚的五大本读书笔记!

  克罗茨纳赫笔记

  马克思为什么会突然投入历史学研究呢?这是因为《莱茵报》的工作使马克思切身体会到,在现实的物质利益面前,大学时期所认识的黑格尔的那套政治理论是虚幻的,缺乏解释力。这样一来,马克思对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态度也就发生了转变,他试图通过研究历史来了解社会生活的核心机制和发展动力,以解开自己心头的困惑。

  黑格尔(1770-1831)

  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开始把批判现实政治和批判黑格尔的政治理论结合起来。无论是“克罗茨纳赫笔记”,还是同时期写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都是马克思的这种思想转变的产物。

  与此同时,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期间,一直在和朋友们筹备创办一个新的刊物《德法年鉴》。当年10月,为了刊物的编辑出版,马克思和燕妮迁居法国巴黎,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马克思、卢格合编的《德法年鉴》

  巴黎是革命的圣地,这里见证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830年的七月革命,还汇集了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法)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法国七月革命

  而作的《自由引导人民》

  马克思在这里结识了俄国的政治活动家巴枯宁,并与诗人海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还在这里结识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战友和伙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

  在巴黎,马克思的思想继续发展、变化,表现出三个重要的特征:

  首先,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通过此前的历史研究和对现实的重新思考,开始摒弃过去浪漫的唯心主义,转向关注社会现实的唯物主义;

  其次,在政治立场上,《莱茵报》时期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在巴黎升华为一种政治立场——换句话说,马克思从支持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转向支持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后,作为以上两点的共同结果,在研究领域上,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和批判政治经济学,从而更好地了解经济社会现实,为劳动者的权益而发声。

  马克思在巴黎(影视资料)

  无论是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这些巴黎时期的作品,虽然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但已经展现出马克思的以上思想转变。而且,马克思的这种转变并不只是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更浮现出属于马克思自己的理解社会历史的崭新思路。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

  从克罗茨纳赫到巴黎,马克思的研究和写作说明了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毕竟,马克思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能力创立一套理论、一个主义的。而在巴黎的青年马克思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思想进展,也已经距离“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越来越近。

  下回预告:

  下一回将讲述马克思离开巴黎、前往布鲁塞尔之后的故事。在那里,马克思正式完成自己的思想转变,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继而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共产党宣言》。下回见!

  推荐阅读: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英]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布衣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毛主席为什么要取消高考
  2. 谁动了我们的田地——从“包产到户”到“新农人”,农民为什么一直富不起来
  3. 写在高考前:一场关于教育的集体误会
  4. 我不是失败者,是这世界出了问题
  5. 顾凌英|到底是谁蛮横、谁不讲理?
  6. 祭品女孩蒋雨融,被哈佛卖了还在沾沾自喜
  7. 公孙鞅之叹
  8. 苦一苦百姓成了路径依赖么?
  9. 带着仇恨抹黑污蔑伟人,你的良心跑到狗肚子里了?
  10. 农民现在的穷和过去的穷有什么不同?
  1. 谁让你不争论?你该问问他是谁!
  2. 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先锋队背叛了初心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某些人已经疯狂到开始胡言乱语了
  5. 毛泽东的晚年超越了时代局限,没能理解他,是我们的悲哀!
  6. 县城官场正在向旧社会沦陷
  7. 这样的非政府组织,该禁了
  8. 子珩墨|最怕的不是仇恨毛主席,而是热爱毛主席的“伪君子”!
  9. 毛泽东为什么能赢?不是他讲得多,而是他做得对
  10. “你(董明珠)的破家电,有什么可偷的?”——与梁宏达先生商榷
  1. 小人吹不成伟人!毛主席的光辉,万丈不朽!
  2. 郭建波|“冤案”,还是罪有应得?——关于胡风事件的历史考察
  3. 李克勤|叶剑英李先念未参加刘少奇追悼会:华国锋主持,邓小平致悼词(1980年5月17日)
  4. 中共最危险的叛徒,从叛变到处决的内幕详情
  5. 孙中山巨幅画像不宜长期放置于天安门广场
  6. 一夫多妻公开回归、天价私宅赫然出现,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7. 当财政走向失控
  8. 中国又迎来了另外一个金融大鳄——景顺集团
  9. 失去的四十多年
  10. 内奸:倒查20年
  1. 欧洲金靴 |永远和孩子们站在一起
  2. 举国“痛打”哈佛大学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被误解的取消高考,毛主席的教育革命!
  5. 何承高:沉痛悼念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林敏捷老师
  6. 忠县煤矿离奇破产,职工生计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