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风华正茂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张恺 · 2008-01-26 · 来源:读吧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文张恺

  自从90年代后期大学扩招以来,至本世纪初,“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毕业即失业”是这一代大学生真实的写照。即使找到了工作,很多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会发现: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理想落差很大。很多人对这种差距一时间无法接受,有的人消沉下去,有的人铤而走险,更多的人则甘于平庸,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了大学资源的浪费,甚至酿成了人间悲剧。

  这个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因为办教育的人不是把教育当作社会培养人的基地,而是把教育当作一种产业,既是产业,大家就争相提高产量。办教育怎样提高产量?办法有两种:一是提高学费,二是扩大招生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造成两种恶果:一方面是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过重,许多学生和家长难以承受,舒涵有部不错的小说叫《入学那天遇见你》,里面有个贫寒学生叫寒山,他说过一句刻骨铭心的话:“一年两万块钱学费,壹万生活费,一年三万,三年九万。五角一斤粮食,三年十八万斤粮食啊,十八万斤粮食是座山哪,我爹我娘不吃不喝二十年都生产不出十八万斤粮食!”另一恶果,那就是招生量过大,就业机会过小,这样必然有部分人被挤到就业之外。面对这样的现实,个人该怎么办?两种办法:一,如果确实没有竞争力,那最好不要去上大学,别白花钱,白给办教育的人增加产量。二,如果你认为自己有竞争力,那你就拼命竞争,把你周围的人都压到,出人头地,争到工作机会。《入学那天遇到你》里面两个主人公,一个“我”,一个“顾若熙”,两人相亲相爱相恋,同在一个导师指导下学习,但为了争到一个留校的名额,顾若熙拼命和“我”竞争,最后从人气,从学业上压倒了“我”,争到了留校名额,但却失去了爱情。但顾若熙宁肯失去爱情,也要争得留校名额,从此也可见竞争的残忍和激烈。

  社会上这种竞争是对的,还是错的?应该说,有竞争有淘汰还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优胜劣汰吗。但是淘汰的量要有限制,如果淘汰太多,就不是正确的了,它会给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就业”是人生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承担起完全的责任和义务来,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在路遥《人生》中有这样一段话,用来描述“就业”非常恰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业”是很关键的一步路,走错了,很可能意味着人生一个低潮期的来临。

  “就业难”已经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与其被动埋怨它,不如主动去解决它。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入学那天起,不能够再有那种“考上大学万事无忧”的思想。应该认识到大学是自己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在大学中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为能很好地进入社会作准备。

  大学的文凭是一块敲门砖,很多学生把名校文凭看作是金子做的敲门砖,普通大学文凭就是木头做的敲门砖。但不管金子还是木头,任何文凭都不是万事无忧的保护伞。找到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大学生只要有能力,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能力,再好的文凭,哪怕是清华北大的金字招牌,也不会得到周围人的尊重。

  舒涵是一个刚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他自己亲身的感受。清华大学在国内属一流大学,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这里的莘莘学子是如何看待文凭的呢?在舒涵的《入学那天遇见你》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关于毕业和文凭的一段对话,或许能够诠释大学生的无奈和傍徨。书中这样写那些学子对“金文凭”的评价:

  “清华大学的文凭能给我们带来多少东西呢?”

  “带来不了太多的东西,”我摇摇头,“但是我们又能怎么样呢,我们总还是需要一些信念来支撑我们活下去,支撑你的信念可能是路华,支撑信志远的信念可能是吴彦,支撑寒山的信念就是他的清华文凭了。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绝对不短,我们总还是需要一些希望的。”

  文凭只是一种信念,带来不了更多的东西,这是当代中国最高学府大学生的一种无奈,同时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创造价值的人才,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誉,一张高等学府的文凭。

  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应着重培养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包括两种:完善的人格和自学的能力。一个人进入社会后,会遭遇很多成功与失败,这时就要求学生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气质和修养。成功时,不会盲目自大。失败后,也不会一味气馁。正确地认识自己,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学生还应该培养自学的能力。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学仅仅只有四年,不可能学完一辈子需要使用的知识。学生必须掌握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好了这种能力,大学生就可以自己运用手中的资源来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就业难”是一个客观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取消减和弱化这个矛盾。这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即注重能力培养的要求。只要我们能够拥有这种能力,通过我们的努力,就可以最大限度化解这种矛盾,同时也可以改变社会上“读书无用”的说法。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有之人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胡锡进硬怼平原公子,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2. 李克勤|“深切缅怀毛主席,您永远的学生王光美”:刘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说法做法意味深长
  3. 郭松民 | 也说“沪爷撑起一片天”
  4. 美国加州大火烧出了房地产金融骗局
  5. 奴颜婢膝的学生与急眼了的老师
  6. 改开以来民间“顺口溜”拾穗(一)
  7. 洛杉矶大火如此猛烈,能烧醒中国那些殖人吗?!
  8. 泰缅绑架更多内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贪心自找么?
  9. 选择题:到底谁让老百姓吃饱了饭
  10. 双石|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西路军基本解体
  1.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2.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4.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5.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6. 到底谁“封建”?
  7.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8.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掩耳盗铃及其他
  1.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2.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3.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5.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6.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7.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8.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众
  1. 车间主任焦裕禄
  2. 地图未开疆,后院先失火
  3.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4.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5. 何涤宙:一位长征功臣的历史湮没之谜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