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风华正茂

非凡始于平凡:《恰同学少年》的启示

张国祚 · 2008-02-03 · 来源:本站原创
恰同学少年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非凡始于平凡:《恰同学少年》的启示

2007-07-30 23:11       《新华文摘》2007年第18期
  
    20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它以近于完美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五四"运动前夕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峥嵘岁月,热情讴歌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杰出青年和以孔昭绶为代表的优秀教师。从表层看,它所反映的是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如何读书立志,教师如何为人师表,学校如何办好教育;从深层看,它对于引导观众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正确认识中国革命,正确认识党的领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通观全片,至少能给观众以下启示。

    民族的灾难必然呼唤社会弃旧图新,严酷的现实必然选择革命斗争

     辛亥革命后,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族刚刚闻到一点民主的气息,转瞬间,一切又都回到了从前。面对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社会,窃国大盗袁世凯,对外屈从列强,对内杀戮百姓,中国大地悲剧丛生。如此不平等的社会,如此残暴的政权,如此对外卑躬屈膝而视本国百姓生命如草芥的统治者,怎能不激怒民众起而抗争?毛泽东在社会实践中悟出一个真理:靠个人智慧可以使两榜进士、当过翰林的土豪劣绅丁德庵不得不放弃对芝妹子一家的迫害,但这种方法无法解救天下所有受苦的人。片中毛泽东深有感触地说:"究竟什么才能改变我们这个千疮百孔的社会,才能拯救我们这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光靠读书求学有用吗?你读一万本书,不还是挡不住汤芗铭的那一营兵?""中国这么大,靠几个读书人来使劲,靠个把小团体,就能变过来?照样不行!""中国真正多的是农民工人老百姓,他们愚昧,他们老实,他们动不起来,你读书再多,你再一帮学生,翻不了天。"可以说,这是毛泽东五年长沙师范学习最宝贵的思想收获之一,为他日后提出"群众路线、武装斗争、统一战线"这个中国革命"三大法宝"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使他坚定了这样的信念:要像俄国人那样,"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看完全片,观众会坚信:发生在20世纪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得民心、顺民意、符合历史规律的。

     仅凭教育不能救国,但培养救国之才离不开教育

     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所以能培养出一大批报国之俊才,与当时这所学校把教育看做立国之本的理念分不开。片中多次出现校长孔昭绶语重心长谈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把教育二字放在首位,何谈国家之发展,何谈民族之未来?开民智、兴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这才是民族生存的根本,中华强盛的源泉啊!"正是基于把教育看做民族强盛的根源,所以他们坚决拒绝教育商业化。孔昭绶说:"我们办教育,本来就要多招那些贫而有志的青年,要是把招生当做生意,只顾收学费,从学生身上发财,那学校还成个什么学校?教育还成个什么教育?只剩下铜臭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是这种报效国家、振兴民族的教育理念,才使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把为国家培养栋梁人才视为己任。其中尤以杨昌济先生为杰出代表。片中杨昌济在同一师学生讨论志向时直抒胸襟:"昌济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材,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强自立的天空,则吾愿足矣。"

     正是这种报效国家、振兴民族的教育理念,才使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老师们具有爱才之心和鉴才之能。。片中有三场描写杨先生鉴才术的好戏,真是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杨昌济点评毛泽东、蔡和森入学考试作文时所表现出的见璞知玉的敏锐目光。对于毛、蔡二人作文谁更优,主考阅卷的国学名师袁吉六先生和年轻气盛的黎锦熙老师争执不下,校长请杨昌济来裁夺。杨认真阅研毛、蔡的文章后,指出:文章之结构、理论之严密,尤其是遣词用字这些细微之处,毛不及蔡,然而毛文"越看越有一股压不住的勃勃生气",他得出的结论是:"文采华章,固属难能,而气势与胆识,才是天纵奇才之征兆!此子笔下虽粗糙,胸中有丘壑,如璞中美玉,似待磨精钢,假以时日,当成非凡大器。"杨的结论一语中的,使毛泽东的文章得到普遍首肯,被改评为第一名。二是杨昌济对毛泽东的评价有独辟蹊径的深邃见解。任课老师们有的说毛泽东聪明且勤奋,有的说他聪明但不勤奋,有的说他不聪明但勤奋,还有的说他又不聪明又不勤奋。而杨昌济则从分析当时教育模式的弊病入手,主张不应企图把学生培养成全才、通才,否则会使学生优秀个性被湮没。他指出:"毛泽东肯思考、善思考,从来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之修身成才,而是把自己的学业,自己的前途、未来,与社会之发展、国家之兴衰、民族之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身无半文而胸怀天下,砥砺寒窗而志在鸿鹄'"从而使毛泽东这个特殊人才引起全校老师的高度重视。三是杨昌济对学生互选结果料事如神。这场选举是学生选学生,标准分为德智体三大项,还有人品、自治、文学、谚语、才思、胆识、体育等共十项。按常理推论,毛泽东和蔡和森得票应该差不多。但评选的结果出乎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意料,唯独同杨昌济事先写在纸上的预测完全一样:"毛泽东得票第一,蔡和森一票不得。"杨昌济的神算完全是基于对自己学生的透彻了解。事实上是蔡和森主动退出竞争,当起了计票员。这种高明的鉴才之术,为毛泽东在一师顺利学习、进步,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条件。

  学校是全面培养人才的摇篮,传道、授业、解惑不可偏废

     长沙第一师范所以能使学生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敢于指点江山,主要因为它注重多方传道,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首先是传爱国之道。面对袁世凯卑躬屈膝,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校长孔昭绶将生死置之度外,向全校师生慷慨陈词,他大声疾呼:国人不能"浑浑噩噩,任其为之",否则"中华之亡,迫在眉睫矣!"这样的校长,这样的清醒,这样的气节,对学生极具爱国主义的感召力。

     其次是传学习方法之道。学生怎么学?杨昌济先生在片中的论述非常精辟。他引用孔子关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名言,深刻论述了修学储能不可偏废的道理,指出:一个人如果光有能力素质,而学问修养不够,则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力;反过来,光是注意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知识就会变成死知识,学问就会变成伪学问,人必死板呆滞,毫无实用。

     第三是传授艰苦朴素、奉献社会之道。徐特立同志当时虽然是省议会副议长、长沙师范校长,并兼三所学校课程,收入最多,但他身着补丁衣服,脚穿草鞋,吃学生食堂,从不坐轿子,连把油纸伞都舍不得买,把钱全部捐助了长沙县五美乡五美小学。片中孔昭绶就用徐特立的感人事迹教育全校学生,他说:"当你不计个人得失,尽己所能,使尽可能多的人得到幸福时,你的精神是那样的富有和快乐。"毛泽东一生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从不追求物质享受,不能不说与徐特立同志的影响无关。

     第四是传刚柔并济、持之以恒、勇于面对挫折之道。在孔昭绶遭汤芗铭通缉以后,片中毛泽东一度情绪有些低落,面对这种情况,黎锦熙教师及时用华盛顿八年苦战、屡遭挫折、坚韧不拔、终成伟人的事例教育他,用天心阁"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忧乐总关心"启发他,使毛泽东悟出一个道理:"前途是坎坷,真理是难求,可不管它万般艰难困苦,不管它黑云压城,只要将'万家忧乐'这四个字记在心上,人自高远,心自广博,妖雾迷漫,总不过是一时的过眼烟云!"

     第五是传观人察事之道。孔昭绶逃走后,张干继任一师校长。他制定了许多死板、苛刻的校规,使思想活跃、生机勃勃的一师学生非常不满。结果张干被毛泽东组织的"驱张运动"赶走。对张干其人其事究竟应该怎么看?杨昌济一番肺腑之言令毛泽东非常折服。他说,张干的教育理念、治校方式,也许我们大家并不非常赞同,但当大家抱怨功课压力太重的时候,有谁注意到张校长办公室里每天亮到深夜的灯光;当同学们为催交学杂费而意见纷纷的时候,有谁想过,张校长在教育司、在将军府据理力争却毫无结果的痛苦;当同学们抱怨食堂伙食太差、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又有谁知道,为了让大家还能吃个半饱,张校长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怀表;希望大家不要光凭个人的好恶,不要以一时的冲动,不要单从个人的眼光、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一个人,因为那样作出的判断,常常有失公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专门将老病失业的张干接到北京,为当年的"驱张行动"向这位老校长道歉,并长期担负张干的生活与医疗费用。可以说,一师所传的多方之道,为毛泽东日后全方位具备领袖素质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非凡始于平凡,大才始于大志

     毛泽东进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之前,视野和心胸也很受局限。影片告诉我们,毛泽东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所以能由平凡成长为非凡,是因为他具有十分强烈的求知求新的欲望、不同凡响的个性和不甘服输的精神,以及胸怀国家和民族的远大抱负。他推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坚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国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他为读书会的同学们提出了"三不"原则:第一,不谈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第二,不谈个人私事;第三,不谈男女之情。毛泽东的鸿图大志甚至常被一些同学嘲笑为"不切实际",但他从不介意,依然故我。

     正是在远大志向的激励下,毛泽东刻苦锻炼身体,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磨练意志以苦为乐;正是在远大志向的激励下,毛泽东的品格和才能迅速提升。通观全片,人们不能不得出结论:"毛泽东确实是伟大的,但毛泽东的伟大是令人信服地逐步成长起来的。"这就是《恰同学少年》给观众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张国祚)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有之人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胡锡进硬怼平原公子,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2. 李克勤|“深切缅怀毛主席,您永远的学生王光美”:刘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说法做法意味深长
  3. 郭松民 | 也说“沪爷撑起一片天”
  4. 美国加州大火烧出了房地产金融骗局
  5. 奴颜婢膝的学生与急眼了的老师
  6. 改开以来民间“顺口溜”拾穗(一)
  7. 洛杉矶大火如此猛烈,能烧醒中国那些殖人吗?!
  8. 泰缅绑架更多内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贪心自找么?
  9. 选择题:到底谁让老百姓吃饱了饭
  10. 双石|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西路军基本解体
  1.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2.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4.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5.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6. 到底谁“封建”?
  7.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8.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掩耳盗铃及其他
  1.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2.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3.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5.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6.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7.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8.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众
  1. 车间主任焦裕禄
  2. 地图未开疆,后院先失火
  3.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4.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5. 何涤宙:一位长征功臣的历史湮没之谜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