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用自由打败自由(四)——对《通往奴役之路》的批判

cnx007 · 2011-09-04 · 来源:乌有之乡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用自由打败自由
  ——对《通往奴役之路》的批判
  
  第四章:计划的“不可避免性”
  
  在这一章里,哈耶克想把计划的必要性的理论给否定了,但是他既没有找到相应的理论作为否定的对象,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证据能够证明计划的可避免性
  
  哈耶克认为计划的“不可避免性”是如此来的:
  1、很少有计划者甘愿说集中计划是他们心甘情愿的,这是一个富于启发性的事实
  2、用来说明计划的不可避免性的各种论证中,最常听到的是,技术的改变已经在数量逐渐增多的领域中使竞争没有可能,而留给我们的唯一选择是由私人垄断组织控制生产还是由政府管理生产。这个信念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有关“产业集中化”的学说,尽管像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一样,这个学说在各界人士中经过第三、四手才得以接受,而其出处也不知晓。
  
  哈耶克既不相信计划是大多数人在感情上心甘情愿的,也不相信计划在理论上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事实上,在1930年代的德国采用计划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比自由更高的效率。虽然后来的德国步入了纳粹(民族社会主义)的对外扩张和侵略,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并将民族社会主义这个名词也给毁掉了。但是,仍然不能否定一战后,德国从战败中迅速崛起的奇迹,得益于计划的生产方式。
  
   在意识形态上,西方很注意对社会主义及其衍生的名词的丑化和毁灭。也有像希特勒这样的人物借用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然后走向了民粹主义,由于有了国内经济的支撑,才有了希特勒将整个德国从民族主义向民粹主义的推动,才有了对外的侵略。这也反正了德国的经济确实是高速发展了,战争没有经济的支持根本没法进行,何况德国是视周围的一切国家为敌。
   德国内部的民粹主义,对外就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主义。这是必然的。没有计划经济的效率,就没有德国的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内部民粹主义的勃起,更没有对外种族主义的屠杀。
   哈耶克所说的“很少有计划者甘愿说集中计划是他们心甘情愿的”,如果是描述的普通民众的心思,这是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应该有的充分理由的,因为没有什么数据可以证明,这只能是哈耶克的猜疑。
   哈耶克将计划的理论归结为这么一句话:技术的改变已经在数量逐渐增多的领域中使竞争没有可能,而留给我们的唯一选择是由私人垄断组织控制生产还是由政府管理生产。
   这不能不看到哈耶克对计划经济的理论的无知和偏见。因为他根本没有好好去看看马克思的著作。何以见得?哈耶克自己接着就说了:这个信念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有关“产业集中化”的学说,尽管像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一样,这个学说在各界人士中经过第三、四手才得以接受,而其出处也不知晓。
   哈耶克看到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第三、第四手稿件,这也符合哈耶克对计划的认识水平。但我们有疑问了?为什么哈耶克搞了些马克思主义的第三、第四手的观点去评判,而不是弄些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手、第一手的观点去评判。
   这个为什么,我们没法去详细论证,只能可以想见,哈耶克对单边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的盲目自信遮住了他的眼睛。
   那么哈耶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第三手第四手资料得到的关于计划的结论,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手、第二手资料得到的关于计划的结论相符么?当然是不相符的。
   哈耶克的结论是:技术的改变使竞争没有可能。继续简化可以得到:技术消灭竞争。可以继续改变一下:技术没有竞争。这个过程,虽然言辞上简化了,但是将技术对外部的影响,归结为技术本身。这样才能看到哈耶克的结论的荒谬性。因为技术本身就是有竞争的,所以,技术的改变不会消灭竞争。造成私人垄断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手第二手资料里,不单是技术的改变,而是资本的垄断,而后者才是使私人垄断具有高效率(高增长效率和高破坏效率)的最主要原因。而解决私人垄断的破坏性的方法,就是政府干预。这个干预导致的计划,不会将竞争消灭,而是将自由竞争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垄断纳入有计划的干预之中。
  
  哈耶克没有弄清楚技术和竞争的关系,当然也弄不明白技术和垄断的关系。哈耶克这么写到:
  3、我们必须首先考虑一下,现代技术的这种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使广泛领域中垄断的发展不可避免。
  4、人们所说的垄断发展的技术原因,是指大企业对小企业的优越性在于现代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效率更大。人们认为,现代的方式在大多数产业中创造了一些条件,使大企业的生产能以递减的单位成本而增加,其结果,大企业到处以低价位挤垮和排斥小企业;这个过程必定持续进行,直到每一个产业中只留下一个或至多不过儿个巨型企业为止。这个说法只是孤立地看待有时随技术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影响,而无视相反方向起作用的其它影响;它也很难从对事实的认真研究之中得到支持。值得注意的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哈耶克在这里用到了“相反方向”。对于信奉单边自由主义的哈耶克来说,能够想起并应用“相反”这个词,是很难得的。
  
  小企业和大企业的效率高低,不是因为小和大而出现的。小企业可以比大企业的效率高,大企业可以比小企业的效率高。不是企业的大小决定效率的高低,而是效率的高低决定企业的发展大小。
  
   小又效率低下的企业,一般是以倒闭结束。一个效率高的小企业,可以发展到大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效率一般是下降的。一般情况下,大企业的效率要比小企业的效率低下。
  
  大企业击垮小企业的方式,不只是用效率,用效率击垮的只是效率低下的小企业,大企业击垮比他效率高的小企业的方式更主要的是靠垄断,包含有技术垄断、知识产权垄断、垄断的高利润、资本垄断等等。
  技术可以出现在垄断的大企业里,也可以出现在小企业。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技术要么被搁置一边,要么被垄断,搁置一边的技术虽然存在,但最终要么会奔向垄断,要么因被模仿而自动消失。
  
   虽然哈耶克认识到了技术不导致垄断,但技术必然奔向垄断。这是因为货币发行权垄断的必然。结果,哈耶克的自由竞争,在没有货币自由的情况下,技术必然依附垄断。
   造成垄断的结果,是资本追逐利润的必然,而不是技术导致的。自由市场竞争不只是温和的,有时候是残酷而血腥的。他们必然要击垮效率低下的小企业,使用各种手段兼并效率高的小企业,用残酷手段或者温和手段,或者软硬兼施击垮效率高的大企业,最终通过了哈耶克的自由竞争自然出现垄断的结果。
   一直规模达到可以控制中央发行债券和货币,和整个的金融系统,才会停止不前,到了货币主义的阶段,自由主义的尽头就快到了。
   而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才是自由主义的真正坟墓。
   为了说明大企业并一定效率高,哈耶克找到了一些资料:
  
  5、近年来对这些事实进行的最全面的研究,是美国“全国经济临时委员会”对“经济力量集中化”中的研究。这个委员会的最后报告书(它肯定不能被指责为具有过分的自由主义偏向)得出的结论是,这种观点,即认为大规模生产的更大效率是使竞争消失的原因,“从现有的任何证据中很难得到支持”。
  
   在这段简短的话里,我们不仅可以直接得到高效率不是导致竞争消失的原因,还可间接得到,哈耶克是自认为具有过分的自由主义倾向的。
   而我们把哈耶克称作单边自由主义者,以示和哈耶克的自认为不同。是因为哈耶克不得不时不时地提到的平等、计划、相反等词都是自由之内的,而不是自由以外的东西。
  
  哈耶克从美国人那里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6、大企业的高效率并未得到证明。被认为是破坏竞争的那种有利条件,在许多领域内并未显示出来,大规模的经济,在它们存在的地方也并不一定产生垄断······对效率来说最合适的一种或几种规模,可能在大部分供给量受这种控制的支配以前很久就达到了。并且,应当注意,垄断的形成常常是规模大成本低以外种种因素的结果。它通过互相串通的协定而形成并为公开的政策所促进。当这些协定失效和当这些政策扭转过来时,竞争的条件是能够恢复的。
  哈耶克断定效率和大企业无关,效率可能已经在大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某个规模超越了。也就是讲,大企业可以不讲效率了。
   哈耶克为了说明效率和大企业的不相关,竟然得出,大企业可以不讲效率了。而不讲效率的大企业,按照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倒闭。但哈耶克居然认为不讲效率的大企业可以存在并很好。当然,这样的无效率而大的企业是存在的。其实这就是垄断形式的一种。
  
  垄断和效率之间不是没有关系,也不是单一的正比关系。在自由竞争中,垄断可以出现高效率,也可以出现低效率,高效率可以出现垄断,唯一例外的是低效率不会在自由竞争中出现垄断。
   哈耶克否定的就是低效率出现的垄断,那就是政府垄断的一种现象:低效率而大的企业。
  
  接下来,哈耶克开始讲述国家权力对垄断的影响:
  7、任何一个曾经注意过垄断者如何热心地经常寻求并常常获得国家权力的援助使他们的控制生效的人,绝不会怀疑这种发展是没有什么不可避免性的。竞争的没落和垄断的兴起在各国出现的历史顺序,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结论。如果这些现象是技术发展的结果或“资本主义”演化的必然产物的话,我们理应希望它们会在那些具有最先进的经济制度的国家里首先出现。事实上,在19世纪的最后三分之一的年代里,它们却首先出现在当时还是比较年轻的工业国家美国和德国。特别是在被视力代表资本主义必经的演进过程的典型国家德国,自从1878年以来,卡特尔和辛迪加的发展,受到周密的政策的有系统的扶植。政府不仅使用了保护手段,而且用直接诱导最后并使用强制的方法,推动管制价格和销售的垄断组织的产生。在这里,在政府的帮助下,对“科学的计划”、“工业的自觉的组织”首次伟大的实验,导致了巨型垄断组织的产生。这些发展在英国出现同样情况以前50年的时候,已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
  8、1929年以前各个年头,从就业和一般经济活动方面来看,还是比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好。只是在过渡到保护政策并随之而使英国经济政策普遍改变之后,垄断组织的增长才以惊人的速度进展,并使英国工业变化到一种大家还几乎不了解的程度。说这种发展和这一时期中的技术发展有任何关联,说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在德国起过作用的技术上的必然性现在又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出现,这种说法的荒谬程度,并不逊色于墨索里尼的话(本意开头所引)中所包含的主张,即意大利必须先于其它欧洲民族废除个人自由,因为意人种的文明比其它民族先进得多!
  
  不能因为国家权力对垄断的影响,就完全否定自由竞争对垄断的影响。
  
  哈耶克还因英国的垄断的发展而批评英国的思想
  9、 就英国而论,认为看法和政策的改变仅仅是实际情况的无情改变的结果,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个国家总是远远地跟随着其它国家的思想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尽管公众舆论仍然拥护竞争,但是外部事件使他们的希望落空,因而工业的垄断组织仍不断成长。
  10、遏制竞争是一项深谋远虑的方针大计,它是为了实现我们现在叫做计划的那种理想而采取的,这是没有疑问的。在继续走向完全有计划的社会的进程中,德国人以及一切模仿他们的人们,只不过是遵循19世纪思想家们,特别是德国思想家,为他们设计出来的方针而已。
  
  哈耶克还因为计划遏制了竞争,而批评了德国思想家。
  哈耶克既因为自由主义的英国发展计划经济的实践而愠怒,也为德国思想家思想了计划经济的理论而大动肝火。虽然哈耶克还没有写到自由竞争的精髓。
  
  自由竞争的精髓马上就写到了,后面的这两条基本点到了哈耶克心目中的自由竞争的核心,也是所有自由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之一:
  11、这种论点完全是从一种对竞争作用的误解上产生的。使竞争成为适当的实现这种调节的唯一方法的,正是在现代条件下劳动分工的这种复杂性,而绝不是竞争只适用于比较简单的条件
  12、只有在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此复杂,以致不可能对此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的时候,才使分散的权力成为不可避免。但是,一旦分权成为必要,调节的问题就发生了——这种调节就是让各个企业单位调节它们自己的活动去适应只有他们才知道的事实,进而促成他们各自计划的相互调整,由于没有一个人能够有意识地权衡所有必须顾及的因素,它们关系到如此众多的个人的决定,因而使分权成为必要,很显然,要完成这种调节,不是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有通过具体安排,向每个企业单位传播它必须获悉的消息,以便使它能够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决定以适应其他人的决定。并且因为常常影响着各种商品供求条件的变化的细节,绝不可能由任何一个中心对它加以充分的了解,或很快地把它收集起来和传播出去,这时候需要的是某种记录工具,自动地记录所有的个人活动的有关结果,于是它所表现的征象便同时既是一切个人决定的结果,又是一切个人决定的指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我们曾经必须凭借有意识的集中计划发展我们的工业体系的话,我们就绝不会达到它现在所达到的这样高度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和分权加上调节这种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相比,集中管理这种方法便更显得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笨拙、原始和范围狭小的方法。分工之所以能达到使现代文明成为可能的程度,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它并不是被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而是人们无意间摸索到的一种方法,它使分工能够远近超过计划所能达到的限度。因之,它的复杂性的任何进一步的增长,并没有使集中管理成为更加必要,而是使我们应当使用一种并不依靠有意识的控制技术这一点比以往更显得重要。
  
   不厌其长的摘录下来,是为了防止断章取意。其核心观点是第一、复杂性更需要自由竞争;第二、分权成为必要;第三、集中计划达不到多样性、复杂性、灵活性;第四、分工达到的文明是无意识行为。
   一句话总结哈耶克的观点:微观的自由竞争完全可以达到宏观的正确。从方法论上,哈耶克的微观自由竞争模式是在笛卡尔的逻辑之内的。
  笛卡儿在《方法论》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   
    1. 永远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说要尽量避免鲁莽和偏见,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非常清楚和确定,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说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这就是著名的“怀疑一切”理论。例如亚里士多德曾下结论说,女人比男人少两颗牙齿。但事实并非如此。   
    2. 可以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   
    3. 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   
    4. 将所有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
  
   虽然笛卡尔的方法论可以解决很多事情,但不是解决所有事情。何况,在笛卡尔的方法论里,第四条是干预行为,虽然是最后的干预。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从机械到人体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儿的《谈谈方法》进行的,对西方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其一定的缺陷,如人体功能,只是各部位机械的综合,而对其互相之间的作用则研究不透。直到阿波罗1号登月工程的出现,科学家才发现,有的复杂问题无法分解,必须以复杂的方法来对待,因此导致系统工程的出现,方法论的方法才第一次被综合性的方法所取代。系统工程的出现对许多大规模的西方传统科学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如环境科学,气象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等。
   哈耶克的经济学的自由竞争,更是不能实现宏观的正确。因为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大,可能出现微观是正确的,而宏观却是错误的,微观错误的,而宏观却是正确的。并且还有短期是正确的,长期却是错误的。这些靠微观调整,既不能实现宏观的正确性,也不能表现出微观的灵活性。
   更有甚者,就是在微观和宏观都是正确的时候,也不一定就是在长远利益就是正确的。时间才是更好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哲学思维上,哈耶克到达了康德的部分水平,即康德的不可知论。哈耶克在宏观经济上是取不可知论的,当然,宏观经济的认知是高难度的,但不能说就是完全不可知。就因为哈耶克认为不可知,才有了他的微观自由论,才坚信单边自由主义。
   但我们认为恰恰相反,微观经济是不可知的,而宏观经济是适当可知的。
   在微观,就因为微观经济的不可知,我们可以让其自由竞争,而宏观经济的适当可知,我们可以干预。
  
   哈耶克还否决了另一种垄断权的成因:
  
  13、除非给予垄断权,否则便不可能利用许多新的技术的潜力。这样的论证不一定像有些有鉴别力的读者可能猜疑的那样是欺骗人的论证,因为明显的答辩——即如果一项用以满足我们需要的新技术确是比较好的话,它就应该能够经得起一切竞争——并不能抹煞这个论证所涉及的一切事例。
  14、如果我们能够使每一个在英国的人使用同一种汽车的话,英国的汽车工业或许就能供应一种比美国常见的更便宜和更好的汽车;或者如果能够使每一个人都只用电而不用煤和煤气的话,就能使使用各种用途的电比使用煤或煤气便宜。在诸如此类的事例中,至少是有可能这样:如果我们有这种选择的话,我们大家都有可能更富裕些,并宁愿选择这种新的处境——但是从来没有人有过这种选择,因为可代选择的途径是,或者我们都使用同一种便宜的汽车(或者所有的大都只用电),或者我们必得在价格都很高的许多东西中进行选择。我不知道这在上述两种事例中是否真确,但我们必须承认:通过强制的标准化或禁止超出某种程度的多样性,在某些领域中富裕的程度可能会增加到足以补偿对消费者的选择的限制而有余。
  15、我们也许不得不牺牲可能的眼前利益作为我们自由的代价,但在另一方面,我们避免了使将来的发展必得依靠某些人现在具有的知识这种必要性。牺牲这种可能的现时利益,我们保存了推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刺激力。虽然在短时期内我们为多样化和选择的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有时可能是很高的,但在长期内即使是物质福利的进展也将有赖于这种多样性,因为我们不能预见从那些可以提供商品或劳务的许多形态中,究竟哪一种可能发展出更好的东西来。自然,不能推定,为了保存自由而牺牲眼前的物质福利上的某些增益,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如此得到补偿。但是为自由而辩护的理由,正是我们应该替难以预见的自由发展保留余地。因此,根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当强制似乎只会带来利益,并且即使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它实际上可能并无害处时,这种论证也同样适用。
  
  垄断权促进新技术的使用,这是为垄断找的一个蹩脚的理由,这样的理由正好被哈耶克抓住。但哈耶克的反驳也并不高明。
  新技术并不一定能够经得起一切竞争,尤其是假冒类似技术的竞争。犹如用假币来和真币自由竞争一样,如果不干预,必然是真的失败。
  
  另外,哈耶克提到了我们选择自由竞争的时候,可能要面临比单一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这是哈耶克的学者良心所在,他看到了自由主义的代价。
   尽管哈耶克看到了自由主义不是完美的,但哈耶克没有去寻找如何弥补自由主义的缺陷。哈耶克的贡献是在1940年代高举自由主义的大旗,对集体计划经济给予了严厉而深刻的批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实证明,哈耶克的意见是非常具有远见的。但不能如此,就完全否定计划的意义。
  
   哈耶克还指出了信奉计划的其他原因:
  16、 孤立地看,许多事情中的每一件,都可能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中完成,这个事实使许多人热衷于计划。
  
  17、专家们幻想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中,他最关心的目标将会受到更多的注意;有这种幻想的人并不限于专家们。
  
   许多事情中的每一件,都可能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中完成,这个事实使许多人热衷于计划。这是非常微观的,在复杂的时候,哈耶克认为只有靠自有竞争才能有效完成。
  
   哈耶克否定了计划性,而且是完全彻底地否定了计划性的必要。实际上,我们根据笛卡尔的从繁到简的方法论,后来有些更复杂没法拆分的问题不能靠拆分,只能靠系统工程来解决的方法论。可以看出,哈耶克的自由竞争学说,只能适用于一部分事物,不能适用于全部。
   在认识论上,就可以得出要对哈耶克对计划的否定再否定一次,就是否定之否定。而每次否定都不是完全否定,而是扬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全面而合理的方法,有继承有抛弃的方法,才能在前人的经验中前进,否则,只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什么时候需要对自由竞争进行否定了,哈耶克其实也看到了,自由竞争和效率并不是正比,有时候是损害效率的甚至没有效的。而效率就是检验自由竞争是否过度的手段之一,就和效率也是检验集体计划是否过度的手段一样。
   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靠自由主义运行的。欧洲不是,美国也不是。而美国在金融上的创新,更多的是漫长的不容易被识破的庞氏骗局。从操纵市场,操纵商品定价,到操纵能源等特定商品,到操纵货币,而货币主义就是自由主义的末路。如果美国精英们急了,还可以运用到哈耶克的货币发行的自由竞争化。到了这个地步,世界就真的大乱了。
  
   哈耶克甚至提到了效率的不可信:
   18、迷信效率的人之希望最大可能的专业化和机械化,不亚于理想家为了发展个性而希望尽可能保存独立的手艺人。所有的大都知道他们的目标只有通过计划才能充分实现——并且他们都是为了那个理由而希望制订计划。不过,采用他们所叫嚣强求的社会计划,当然只能把他们的目标之间潜伏的冲突暴露出来。
  
  19、经济学家最不会自命是拥有调节者所必需知识的人。他要求的是一种既能实现这种调节而又不需要一个无所不知的独裁者的方法。但这就意味着要把某些加在个人行动上的、但为一切专家所愤恨的非人为的而且往往不可理解的限制保留下来。
  
   哈耶克反对迷信效率的人把希望寄托给专业化和机械化。这是哈耶克自摆乌龙了。最迷信效率的人恰恰是哈耶克强力维护的信奉自由主义的资本家,资本家为了追求效率,不断地实现专业化和机械化,包括人。哈耶克为了否定全社会的计划性,结果否定了资本家的计划性,哈耶克为了维护自由主义,结果否定了哈耶克的主人——资本家。
  
  资本家为了追求效率,往往丧失人性,逼良为娼,瞒天过海,欺上瞒下,将人变成机器,将机器看的比人重要。
  
   还是摘抄一段马克思的文字: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得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厉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地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顾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以上的文字都是在证明,资本家为了追求资本的自由和效率,将整个人类都视为工具的真实写照。
  
   资本家除了追求效率以外,根本不关系其他人和地球的自由。他们从来不去关心整个社会的计划,只关心自己获得利润的效率高低。当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的目标出现冲突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实体和金融之间的危机就出现了。
  
  在危机之中,亿万富翁和温饱的家庭,同样损失百分之九十,亿万富翁还是千万富翁,而温饱家庭可能就被饿死了。
  
   从这一章里可以看出,哈耶克反对的计划不是马克思主义里的计划,当然,对于苏联和中国这样的从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却是不幸被言中了几许,但这绝不是计划被完全否定的理由,而是要对计划有更深刻的认识。
   计划的不可避免性,来源于世界各国的发展不平衡,一个国家内部各个地区的不平衡,一个政策执行过程的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反应,会导致出很多明显的需要干预的地方。这个计划不一定是把事情的现状和未来都制定好了,而是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不该出现的方面。也就是说一个政府要向监督者转变,而不要做操纵者。
  
   做操纵者的后果将会随着市场周期而随时会陷入深渊,而做监督者将给市场带来客观和长远的指导。这有助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谐,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人民的生活才会不断提高。
(前面标有阿拉伯数字的为《通往奴役之路》原文)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利永贞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总有一天会清算那些侵吞国有资产的民族败类
  2. 蒋雨融!此一时,彼一时
  3. 谈谈高考的五个问题
  4. 美国“靓丽的风景线”来了!喜闻乐见
  5. 大学教授做高考题,结果会怎样?
  6. 一座小院
  7. 有钱打仗,没钱收尸!
  8. 子午|韦东奕的半边牙与陈景润的肺结核
  9. 董小姐蒋小姐之后,重新审视高考
  10. 伟人与小人:一面照出百年兴衰的镜子
  1. 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先锋队背叛了初心
  2.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3. 元龙:举邓旗、走邪路,鉴别这类改开敌对分子,首用毛泽东思想!
  4. 某些人已经疯狂到开始胡言乱语了
  5. 县城官场正在向旧社会沦陷
  6. 这样的非政府组织,该禁了
  7. 毛泽东的晚年超越了时代局限,没能理解他,是我们的悲哀!
  8. 杨开慧牺牲后,板仓街头出现一陌生乞丐,在杨家门口乞讨时喊:岸英
  9. 这不是个案,而是整个时代的病
  10. 郭建波|对毛泽东批评、纠正造反派在干部问题上所犯错误的历史考察
  1. 小人吹不成伟人!毛主席的光辉,万丈不朽!
  2. 李克勤|叶剑英李先念未参加刘少奇追悼会:华国锋主持,邓小平致悼词(1980年5月17日)
  3. 孙中山巨幅画像不宜长期放置于天安门广场
  4. 一夫多妻公开回归、天价私宅赫然出现,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5. 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先锋队背叛了初心
  6. 当财政走向失控
  7. 中国又迎来了另外一个金融大鳄——景顺集团
  8. 谁让你不争论?你该问问他是谁!
  9. 江青谈京剧革命(中英文)
  10. 内奸:倒查20年
  1. 杨开慧牺牲后,板仓街头出现一陌生乞丐,在杨家门口乞讨时喊:岸英
  2. 举国“痛打”哈佛大学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全球化的风向变了
  5. 沉痛哀悼:崔凤金同志逝世!
  6. 忠县煤矿离奇破产,职工生计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