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读经典
今年的中秋是九月十二日,和九月九日相近,这自然让人想起一九七六年的中秋。
那时,八十三岁的毛泽东在病床前,用手指在女儿李敏的面前画了一个满月似的“圆圈”。这是暗示什么呢?是指自己将要圆满走完人生,还是指就要到来的中秋节?这成了一个不解之迷。
后来有人猜测,毛泽东的这个动作暗含了对贺子珍的思念。因为贺子珍生于一九一零年的中秋节,父亲贺焕文为她取名“桂圆”。在毛泽东与死神苦苦抗争的时候,他在疼爱的女儿手上画圆圈,不是指中秋节,不是指贺子珍,还会有什么别的用意呢?
三天假期,读了一遍《毛泽东早期文稿》,特别关注当时毛泽东这一批有志青年,如何度过中秋节。
一九一四年中秋节,毛泽东等几个青年泛舟湘江,明月朗照之下,心情舒畅,有人提议游泳,众人纷纷跳水,毛泽东在水中喊:“莫把我的布鞋打湿了!”当时他刚买了一双新布鞋。这是陈赓的回忆。
一九一五年中秋后的第四天,毛泽东给萧子升写了一封信,里面说道:“吾人立言,当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辅之政事时务,不贵文而贵质,彩必遗弃,惟取其神。易言之,每为一书,必有益处,言必载物,不然,与庸众人何异?”伟人在信中强烈表达了求友意愿:“故求友之心甚热”。“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贵校有贤者,可为介绍”。信中末尾说:“秋凉腹疾,剧一二日,近小愈矣。身体万宜防,重病时始识健时乐也”。从此信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当时强烈的求友心愿。
一九一六年的中秋节同今年一样,也是九月十二日,在长沙南城门看到征友启事的李立三,很拘谨地在湖南第一师范与毛泽东相约。
一九一七年的中秋节,血气方刚的毛泽东和学生聚集在湖南第一师范后面的山上,群情激昂地辩论“救国之道”,一一驳回了别人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坚定地说:“学梁山泊好汉!”。
一九一九年中秋节,毛泽东得知母亲三天前病逝,从长沙星夜兼程赶回韶山,跪守在母亲灵前,以泪和墨写下感人至深的《祭母文》。
一九二零年的中秋节,湖南《大公报》刊登了毛泽东的一篇文章,文章最后一段几句说:“我们不必因为人数少便不做,人数尽管少,只要有真诚,效力总是有的。甚么事情,都不是一起便可成功,一起便可得到多数的同情与帮助,都是从近及远从少至多从小至大的”。
从中秋开始,连续在《大公报》发表了七篇文章,在十月十日这最后一篇写到:“中国人生息了四千多年,不知干什么去了?一点没有组织,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看不见,一块有组织的地方看不见”。
随后,毛泽东给向警予写信道:“湖南人脑筋不清晰,无理想,无远计,几个月来,已看透了。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涂,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给欧阳泽写信道:“然后进而联络全中国的同志,进而联络全世界的同志,以共谋解决人类各种问题”。给罗章龙写信道:“中国坏空气太深太厚,吾们诚哉要造成一种有势力的新空气,才可以将他斟换过来”。给李思安写信道:“我们另想办法,另造环境,长期的预备,精密的计划。实力养成了,效果自然会见,到不必和他们争一日的长短”。给张国基写信道:“苟有志士从事于此种运动,拯数千万无告之人民出水火而登衽席,其为大业,何以加兹”。
给罗学瓒连写了两封信,谈身体的重要和自己的不足。如:“以人废言,我自知这是我一个短处,日后务要矫正”。
辛卯中秋,读伟人经典,很是感慨。为什么那么多同龄青年,只有毛泽东等一批少数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有如此远大理想,有如此智慧,有如此毅力,奥妙在哪里呢。
细细分别,毛泽东与众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三不谈,就是新民学会的五条会员纪律,正是这些造就了当时他周围的一批仁人志士。老子《德道经》说:“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此言真不虚也。
《德道经》还告诉我们,德一能量对于人的一生极其重要。而三不谈和五条会员纪律恰恰有利于保持德一能量,甚至可以增加德一能量。不仅过去,即使现在,谁能做到三不谈,谁能遵守五条纪律,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功,会有不可限量的前途。
故此,向读此篇博客的青年朋友赠送一首中秋薄礼:
金钱琐事滚一边,男女之事永莫谈;
五不纪律常坚持,勤读经典德一全。
QQ:185213599与2011年9月12日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