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大锅饭促进科技创新

求心 · 2008-04-28 · 来源:乌有之乡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大锅饭降低科技创新风险,促进科技创新
求心Dammos 2008/4/28


  美国发钱了,新加坡发钱了,香港发钱了,澳门也发钱了。发钱的消息一个接一个,络绎不绝,激烈地撩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为了全民发钱,我已经呼吁了整整8年,上海政协委员邢普先生在澳门决定发钱以后,再次呼吁每人发1000元。然而,对于邢普的发钱提议,那些专家和经营门,拍拍脑袋就说是“大锅饭抬头”、“要走回头路”,他们不屑一顾。还有的人说什么,200年前就有人说过了。200年前的思想就不能重提了吗?他们奉为圭臬的亚当斯密不也是200多年前的嘛?本文论述大锅饭的必然性及大锅饭的好处,尤其是大锅饭对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大锅饭的多少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

  考察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个大锅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丰盛的历史。古时候,生产力不发达,但人死了以后,村里的乡亲们无论如何也要挖个坑把他埋掉。这里,一个坟墓是起码的大锅饭。到了后来,人死了以后要用棺材,即使有些人家很穷,买不起棺材,但乡亲们也要搞一张草席,这里,一张草席就是大锅饭。记得在80年代刚开放的时候,你到饭店里去吃饭,米饭要按重量买,你给几两饭的钱,人家就给你几两饭,一点也不会多。到后来,出现这样一些饭店,你只需付菜钱,白饭随便吃。这里白饭就是大锅饭。现在,有些饭店不仅白饭可以随便吃,还提供大锅汤,汤也随便喝。大锅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盛,是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现在一提到大锅饭,有少数人就深恶痛绝,立即会联系到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个短缺年代。但是,时代进步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锅饭的有无和多少恰恰反应了一个社会的进步。在美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很流行大锅饭,他们的大锅饭非常丰盛,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大锅饭。


2、公有企业应该提供大锅饭。
  我们有大量的国营企业,控制这国民经济的命脉,从法律上来说,它们是属于我们全体公民所有的。它们本来应该为我们提供一份质量很好的大锅饭。
  以前,我们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国家提供的大锅饭比较少,教育应当算一条。现在4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靠国家的大锅饭读下来的。以前,城里人有免费医疗,农村人也有合作医疗,水平虽然不高,但小病也能应付,不用像现在这么犯愁。
  现在倒好,国营企业除了像私企、外企一样向政府纳税以外,利润全部是企业自己的(法律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动用),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既不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也不给广大股东分红——那怕一分钱。国企是为谁服务的?国企盈利的目的是什么?谁享受国有企业的利润?这些问题左派也回答不了,没有人能回答得了。
  记得著名左派网友老田说“右派是活雷锋”,说虽然大多数右派根本没有享受到新自由主义的任何实惠,但他们却拼命支持新自由主义,不遗余力。其实,现在看来,大多数左派也是“活雷锋”,他们鼎力支持“国有企业”,可是,他们没有从“国有企业”里捞到半点好处——如果谁捞到好处了,一定是非法捞到的。
  国有企业何去何从?我认为,国有企业的任务仍然是提供大锅饭。这个想法,我认为左派网友是能够同意的,而右派网友会反对,他们会认为必然丧失效率。
  其实,我们并不能把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划等号。比方说,大锅饭仅提供大米白饭,菜可以自己选,根据各人的收入决定,有钱的可以吃鱼吃肉,没钱的吃罗卜咸菜,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锅饭里除了白饭,还可以有个红烧肉,有个三鲜汤,有钱的人可以吃燕窝鱼翅,没钱的人多吃两片红烧肉也可以,差别仍然是有的。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吃的东西大家就不关心了,富人吃什么穷人也吃什么。“国王上山滑雪带着滑雪板,平民带着滑雪板上山滑雪”。哪里不同呢?看谁打扮的漂亮,看谁的诗写的好,看谁的歌唱的好,仍然会有差别。
  只要有差别,就会有激励,就不会损失效率。相反,如果把国有资产全部私有化给少数个人,或者像现在这样被官僚权贵霸占,仍然不会得到右派期望的“效率”。私有化给少数人的结果和现在被官僚霸占着,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
  为什么财产被少数人占有就没有效率呢?我以前介绍过一个“早泄”的仿生模型。道理很简单,少数人的欲望满足了,就会停止供应他们掌握的要素,导致资源闲置。有些人还是不理解这个模型,说是资本家会不断赚钱。可是,老百姓不会生产钱,老百姓的钱总有赚干净的时候吧,钱赚完了资源人要闲置下来。
  我们的国有企业,可以从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开始,如提供教育、医疗、养老等,在此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以逐步扩大公共产品的范围,如住房、家电等。不分红也不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是假的,和私有的基本没有区别。

3、大锅饭有利于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一件高风险的投资,科技创新必然对应着大量的失败,对应着大量的风险投入。如果一个人一定要以创新成功的收益来弥补创新的成本,那么,就很少有人敢去冒这个风险。今天,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就在于我们的科研制度没有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一切以成败论英雄。即使专业的科研单位,虽然养着一帮吃穿不愁的科研人员,但他们仍然面临着评定职称、加工资、计算发表论文数量等一系列约束。
  中国的教育,其本意是想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科技精英。但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模式一个科技精英也培养不出来。为什么呢?是因为这种教育扼杀了人的爱好、扼杀了人的自由思维。美国为什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就是因为人家教育充分尊重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让有志于科技研究的学生沿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发展。在美国,大多数学生是混混,是笨蛋,对学习不感兴趣,毕业以后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但是,在1万个学生中,就有那么1-2个学生与众不同,他们照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发展,结果成功了。
  为什么一定要尊重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呢?因为科学研究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如果对自己研究领域没有极大的爱好和兴趣,为了出名、为了赚钱去研究,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是一般人无法忍受的事情。就算有些人为了出名或赚钱,从事一项研究,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他的投入热情程度也会降低。与之相反,如果本身就对这项研究有兴趣、有爱好,那么,令常人痛苦不堪的研究就会变成一件极其轻松愉快的事情,就能够持续下去,就能够投入足够的热情去从事这项工作。持之以恒,取得成果的机会就会很大。
  就拿现在的小孩上学来说吧。虽然我明白个人爱好及兴趣对科研创新的重要性,但我不能鼓励我的小孩去充分发挥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凭借爱好和兴趣去发展,虽然出成果的概率变大了,但那仍然是一件很冒风险的事。一旦不出成果,就会没饭吃,就无法就业。反之,按部就班,积极应试,将来考个公务员,或者做个官,端上金饭碗,享受“公有制”,虽然也不容易,但比起科技创新来,风险要低很多。就算当不了官,无法享受“公有制”的好处,也能给资本家打工,可以混一碗饭吃。
  但是,如果社会能够提供一份适当的大锅饭,我就会鼓励小孩创新,去发展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因为有了大锅饭,创新的风险就会大幅降低,即使创新不成功,也有饭吃,也不会饿死。
  如果从现在开始,20岁以下的上亿青少年儿童,都能够有大锅饭的生活保障,然后让他们依个人兴趣自由发展,如果出成果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也会有1万个人出成果,如果出重大科技成果的概率是1亿分之一,也会有1个人拿到诺贝尔奖。美国3亿人口,拿了几百个诺贝尔奖。由此看来,自由发展出大成果的概率是很高的。如果是千万分之一,那么,中国就会有10个诺贝尔奖!如果是百万分之一,就会有出100个诺贝尔奖!100个诺贝尔奖给人类带来的贡献,远远远远大于几亿人吃大锅饭的投入。这个买卖是很划算的。

  总之,如果一个人三餐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整天想着出来成果以后拿奖金、提职称、加工资,我看这个人是没有前途的。大锅饭,能让所以有志于科技创新的人无后顾之忧,大幅降低了科技创新的风险。只有全社会承担创新的风险,才能促进科技创新,才会有机会享受到科技创新的成果。

4、目前可以拿出10-15%的国民产值搞大锅饭。
  2007年的GDP近25万亿元,如果拿出10%来搞大锅饭,就会有2.5万亿,平均摊到每个人头上大约是2000元。这笔钱首先应该从财政超收的部分中提出,不足部分由央行印钞票,直接发给国民。关于按人发钱的好处,我已经讲过太多了,本文按下不表。


结论:大锅饭太大了不好,就是平均主义,会让人没有劳动的积极性,会导致社会整体贫穷。但是,实践与理论分析都表明,适当比例的大锅饭,既有利于公平及社会人道,也能促进效率。大锅饭会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能够有力地促进科技创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锅饭的比例要逐步提高,大锅饭会越来越丰盛。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胡锡进硬怼平原公子,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2. 李克勤|“深切缅怀毛主席,您永远的学生王光美”:刘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说法做法意味深长
  3. 美国加州大火烧出了房地产金融骗局
  4. 郭松民 | 也说“沪爷撑起一片天”
  5. 奴颜婢膝的学生与急眼了的老师
  6. 特朗普夺岛,剑指中国?
  7. 洛杉矶大火如此猛烈,能烧醒中国那些殖人吗?!
  8. 泰缅绑架更多内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贪心自找么?
  9. 双石|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西路军基本解体
  10. 历史光影(2)——国民党的报纸是如何报道淮海战役的?
  1.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2.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4.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5.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6. 到底谁“封建”?
  7.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8.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掩耳盗铃及其他
  1.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2.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3.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5.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6.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7.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8. 我们还等什么?
  9.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10. 他不是群众
  1. 车间主任焦裕禄
  2. 地图未开疆,后院先失火
  3.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4.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5. 何涤宙:一位长征功臣的历史湮没之谜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