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方程 市场与《国富论》历史反演

杨振伟 · 2010-02-01 · 来源:乌有之乡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一部圣经,其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这一思想至今仍旧是市场经济崇尚的力量,在自由与干预纠结这么多年后,依旧是难分高下,虽然它们的对抗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最终两种思潮还相互渗透,然而到目前为止,也只在长期分析中趋于观点一致,而短期内它们的观点依旧是对立的。其实我们现在来看,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它们很简单的融合在下面的这个方程中:

连载三十  方程、市场与《国富论》历史反演 - m1s2r3 - 我的博客

在前面我们分析过干预的一些基本前提,原本以为根据这个方程,大家都能够看明白自由经济的适用条件,所以也就没有特别说明,可是这却造成一种不利的影响,认为这个方程似乎就是一个干预经济的方程,似乎就是专门为干预经济而建立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个方程同时描述了干预和市场经济的适用条件,今天不得不再回过头来阐述一下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

我们曾经假设一个封闭的小系统,来模拟方程运动的实际情况,其中有一个工厂,如果这个系统中的部分人有足够的货币,来消费工厂生产的产品,这个时候,货币会流向工厂,工厂会用这些货币进行再生产,完成再生产后,货币就会回到人群中,于是这些货币中就有一部分再次流向工厂,促使工厂再生产,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振荡过程,而我们知道,大多数工业产品属于耐用品,不是一次性产品,当一个人购买了这个产品后,就会不再有需求,哪么,流向这部分人的货币将会沉淀下来,除非有新的产品产生,才会激活这部分货币,那我们现在来看,这个封闭的系统的振荡将是一个先增强后衰减的过程,最终的趋势是停止振荡,也就是企业彻底停产,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需要国家的干预就可以维持,但是要使系统一直无阻自由振荡,那就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市场的需求是无限的,人们等着消费工厂生产的产品;二是系统内部不断产生新的工厂,生产新的产品,使得那些被沉积于个人手中的货币不断释放。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哪么系统将自由的震荡下去,这两个前提应该是自由市场存在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哪么,自由市场最终会衰竭的,因此,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应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现在我们无需考察斯密生活时代的英国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知道,斯密生活的时代一定是市场很大或者处于变革期,新产品不断涌现,或者二者都具备的时代。

那么,我们就回头来看看历史是不是这样的:

在网络里搜索英国那个时期的历史,还真的很难找到详细的描述当时社会状况的,不过《大国崛起》倒是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里就摘取片段,来感受一下英国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大国崛起》第四集:工业先声开头,有这样的一段综述:

三百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并开始对遥远的西方产生了兴趣。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 ;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这个就证明了理论推论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接下来我们摘取一些片段,更深刻的感受一下那个时代如黑洞般的市场需求: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 教授 理查德?哈丁

  英法七年战争对英国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海战第一次,对欧洲的外交格局产生了决定性作用。西班牙和法国再不能忽视英国的力量,如果对英宣战,他们就会失去重要的领地。

  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为了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几乎整个英国都被动员了起来。一位英国棉纺主,从他在伦敦的经理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你能生产多少平纹布,好的次的我们都要。” “你必须想办法发明,在工业中你们大有可为,……”

市场上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首先出现在纺织业,因为这个行业的产品与普通人的生活最密切相关。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新的发明一个接着一个,英国开始一步步接近“工业革命”的起跑线。

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历史学 教授 罗伯特?福克斯

而250年前,英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 、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一本英国刊物称,“工程技术的贡献大于战争和外交;它的贡献大于教堂和大学;它的贡献大于抽象的哲学和文学;在改变社会方面,它的贡献大于我们法律所作的贡献……”

在这种全民性的崇拜中,一个新兴阶层表现得最为虔诚,因为技术和发明与他们有着最为密切的利益关系。这个阶层当时被叫做“工厂主”,今天被称为“企业家”。 1773年 ,正是他们中的一员挽留住了想要前往俄国的瓦特,他的名字叫马修?博尔顿。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教授 尼古拉斯?克拉夫茨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种经济的自由化是在英国早已取得了在工业领域绝对的领先地 位后才得以实现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后,我们才进入了自由贸易的时代。

为了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用武力迫使一个又一个国家打开了大门,迅速扩张成为一个“太阳不落的帝国”。在这个帝国里,一个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逐渐形成。英国的经济学家杰文斯1865年曾这样描述: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已扩展到地球每个温暖地区。”

居高临下的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扩张,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到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 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 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工业化进程,也改变了英国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时间第一次被精确到以秒为单 位,而火车和汽船则开始代替马车和帆船。1814年,世界上第一个蒸汽火车头在英国诞生 ;1830年,蒸汽机车开始在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上奔跑;到1851年,英国已经拥有22个铁路网络,铁路总长度约13000公里,相当于今天中国6条京广铁路。

普鲁士的国王曾羡慕地说,“不列颠……的经济地位发展到了国民生产和国民财富为古往今来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高度。”

所有这些,让我们清晰的看见斯密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那是一个市场需求如黑洞般的时代,并且正在孕育着和发生着新的变革,而这些正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条件,因此我们不用去看这段历史,完全能够从理论上导出这个背景。

最后,要说明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全部都符合经济学基本规律,到目前为止,重构经济学理论也只发布了三分之一,还不足以解读全部的历史信息。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再说掩耳盗铃
  3. 吃饱了才会有道德吗?
  4. 为什么总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对立面?
  5. 评上海富二代用豪车扬我国威:豪车统治着富人和穷人
  6. 毛主席,为什么反不得?
  7. 刘继明|随想录(20)
  8. 彭胜玉:公安部定性电诈存在严重问题,本质是恐怖组织有组织绑架贩卖囚禁中国人口,强烈建议移交中国军方解决
  9. 湖北石锋|让“个人崇拜"论见鬼去吧!
  10. 美化军阀是严重错误,整改批判应一视同仁
  1.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2.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3.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5.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6. 到底谁“封建”?
  7.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8.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掩耳盗铃及其他
  1. 北京景山红歌会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3.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4.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5.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6.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7.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8.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资格这样发问!
  1. 车间主任焦裕禄
  2. 地图未开疆,后院先失火
  3.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4.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5. 何涤宙:一位长征功臣的历史湮没之谜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