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经济类金融类的文章,有专家学者的,也有我这种非专业人士的,认识多种多样,吵的也很凶。我本不想说什么,毕竟个人是无法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现状的,然而随着CPI的增加,我发现我快要吃不饱饭了。好吧,那我也来说一说这个万恶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这里没有数学模型,也很难说清用的是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是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的经济学,非要定义一个角度的话,那么我只能说,我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学。
贵金属货币的产生
几万年前在人类的原始社会,存在的是最原始的交换,交换双方各取所需,在双方看来,他们所交换的物品时等价的,如果单方想得到的物品,对方确认为交换方的物品不等价时,也可以产生交换,这个时候的交换是非等价交换,在现在看来叫做抢劫。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等价物出现了,人类为了避免抢劫和不等价交换,当某人拥有某种资源时,如果不缺少必须的资源的时候,他就会把手中的资源换成一般等价物,以便于在未来换取必须的资源。这种一般等价物便成为货币。
但是一般等价物可能是不容易保存的,人类在寻找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就会趋向于一种可以保存和使用更长时间的一般等价物。首先这种物品要具有一般性,这种一般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其次这种物品要有一定的保存时效。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便趋向于了贵金属,古代的贵金属和现在的贵金属是有所不同的。例如汉代时候,是以铜来作为贵金属的,汉代的同具有一般性,而金却不具有一般性。只是后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慢慢进化,金银取代了铜的贵金属位置。
在这里我要对“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解释一下,金银成为货币的天然的意思是说,这是随着自然、人类、社会、经济的进化产生的。换个说法,如果马克思生活在中国的汉代,他会说:“货币天然不是铜,而铜天然是货币”。(或许他也写不出《资本论》,呵呵)
至于将来哪种物品会取代金银成为货币的代表,这里还不好说,因为原始社会的抢劫以另一种方式留存了下来。
价值,使用价值,衍生价值
货币本身代表的是价值,而价值的产生是由于需求的存在。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假设在一个自给自足的乌托邦社会,有一堆的金砖,这些金砖有什么用呢,人们可以吃饱穿暖,对金没有需求,金砖便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有一个人说我想盖房子,我们看来有点奢侈,好吧,这时候我们的金砖已经产生价值了,因为有人需要它,需要用它来盖房子;如果有人说,这东西我们可以拿来保存起来,然后用一定量的金砖可以换一袋米或者其他的,这就是我们的社会了。
第一类价值:最原始的价值产生于人类对衣食住行的需求。
第二类价值:在价值的追寻过程人类学会了劳动,并且用劳动床在了价值,被马克思称为使用价值。
这里我们要说的是第三类价值:在人类摆脱了衣食住行的困扰之后,会产生其他的需求,例如珠宝,艺术品,瓷器等,这类物品也有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和衣食住行的价值产生是有区别的,他们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和定义的衍生,我们可以把他定义为衍生价值。
以瓷器为例,瓷器本身不过是一种器皿,其艺术价值来源于人们的喜好和认同,和衣食住行没有关系的,某类人喜欢瓷器,瓷器对于他来说便有了价值,瓷器制造者便用自己的劳动制造出了瓷器,这种劳动得到了瓷器爱好者的定义之后便产生了价值,获得这种价值之后,瓷器制造者便可以用他交换生活必需品。我们可以看出,这类东西的价值是由衣食住行需求和非衣食住行需求交换产生的,再辅以劳动和定义产生的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衍生价值。
纸币的产生
衍生价值的产生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依旧是基于人类生存必需而产生的。货币的产生也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人类自然进化的产物。可是在进化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一种需求,那就是人们要求更方便的使用货币,于是产生了纸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但是它代表了金银等货币,于是人类便定义纸币产生了价值,纸币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的很大的方便。
这个时候便出现了问题,原始社会的抢劫经历了货币和衍生价值的双重衍生(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次价值衍生)已经遮盖了原来的面貌,这个时候纸币的出现让抢劫重新露出了他邪恶的面孔。人类的贪欲是抢劫的根本动机,纸币仅仅是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为抢劫蒙上了一种高尚的面孔。
在金银成为货币之后,市场上的金银便代表了市场上所有商品的总价值,纸币代表的是金银的价值。但在流通的时候出现了问题,纸币一旦流通,他做代表的金银便应该入库保存,以保证市场货币和商品的平衡,而钱庄或者说储备金银仓库,便可以趁此做手脚了,因为纸币和金银的兑换不是同时的,一些人便从仓库里拿出了一些金银重新进入了流通市场,代表这部分金银的纸币已经在流通,这部分金银也在流通,那就相当于平白无故出现了一部分根本就不存在的金银,如果市场上出现了金银而商品没变化的话,相当于单位金银代表的商品少了,也就是说金银贬值了,所以纸币的产生造成了金银的贬值(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二次价值衍生)。
这个时候,纸币的流通加速了商品的流通,商品增加,总价值的也在增长,金银的价值也会产生增长,因此掩盖了金银贬值的真相。
终极大泡沫—第三次大衍生
我们认为的金融衍生物,一般指的指的是货币的衍生,而在价值上看,已经是第三次衍生了,商品市场相当于一个气球的话,第一次衍生和第二次只是注入了少量的空气,第三次衍生便是无限制的注入空气了,因为第三次衍生本身就是个无限衍生的过程。以股票为例,股票本身的目的是用来筹集资金的,就相当于用股票去代表货币,同等价值的股票换同等价值的货币,股票的作用只是将货币集中在一起,某公司股票的增长便代表公司产生了价值,或者说创造的了货币。而股票买卖是人们对股票的定义做了变化,第二次衍生价值的产生还基于需求和劳动呢,这次的衍生只剩下纯粹的贪欲和定义了。
人们认为或者定义某支股票会涨大量买进的时候造成了一种对股票的虚拟需求,股票便会涨价,而发行公司产生不了价值的时候,股票的增长在实际上是货币的一种贬值。4亿资产的公司发行4亿的股票,卖到6亿,多出的两亿是没有价值的,货币便贬值了,原来1元的东西,现在要1.5元才能买到,在市场的大环境和公司效益的增长双重条件下,掩盖了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真相。然而这毕竟是基于现在这一刻的衍生。
看看期货吧,买卖的实际上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物价的变化,未来的物价变化是基于价值的产生与否,产生多少的,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而且未来的一段时间也在不断地变化,试问,这个未来怎么可以买卖呢?这种未产生的不确定价值怎么可以买卖呢?简直是荒缪!
非等价交换—赤裸裸的抢劫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状况呢,归根到底是人类的贪欲,但是这种贪欲只有一部分人能达到。类似于纸币的操作,假设某公司4亿资产,发行了4千万支股票,每支股票一元钱,这个时候公司股票交易一部分以后,如果发行方手握2千万支,价值2亿,流通2千万支,价值2亿,发行方再补发1千万支,这个时候发行方手握3千万支,便是2.4亿,便直接从散户手中掠夺了0.4亿。有人说这在实际中是不允许的,是的,但是公司不停的产生有实际价值的商品,股票的价格也在不停的产生虚拟的价值已经大大的放大股票本身的价值了,这个时候便把那种原始的抢劫给掩盖掉了。这里和货币发行对金银的影响是一样的
而这仅仅是抢劫的一种隐藏方式。
还有更直接的抢劫方式,以中国的房地产为例,这本是人类衣食住行之必不可缺少的,价格为什么会这么高呢,与这个道理相同,资源掌控者利用了人类的基本需求,将其衍生,房子本身的需求价值,被资源拥有者炒成了价值代表,房子已经不是为了居住,而是变相的变成了一种衍生物,是一种变相货币,代表着价值,房屋价格的下降便意味着社会商品价值的下降。试问,如何可能不居高不下呢?
一句话就是,掠夺者用人类不停的创造价值的过程掩盖了抢劫的本质。
恶性循环
起到变相货币的无一不是大泡沫,石油、房产,各类的经济危机都是这样产生的。例如房屋价格只能上涨而不能下跌的话,迟早要把商品市场的气球撑破,这个时候房屋价格除了经济危机金融风暴已经找不到其他的降价方式了。除了政府权力干预以外,金融风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市场上商品增长不大,而这种价值和虚拟价值越来越高,货币和变相货币越来越多,试问怎么不通货膨胀?这已经进入了一个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的循环。衍生不止,循环不停。
有人会问:这里面毫无数学模型,怎么证明?我只能说这是常理哲学,数学也应该可以证明,只是我的能力还有限,总有一天会有人证明的!
有人会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就像人是动物这个事实一样。而且动物中也是存在抢劫的。除非人类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相关文章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