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守内虚外”——大宋王朝不敢有敌人的原因

不合群 · 2010-12-15 · 来源:乌有之乡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守内虚外”――大宋王朝不敢有敌人的原因

    《解放军报》《富甲天下却丧权辱国》一文将宋王朝华丽的“繁荣”外衣彻底撕扯下来,人们看到的内瓤子却是:政治空前腐败,民众生计不堪;外敌如同接力,一拨接着一拨,终于以一种耻辱的崩溃作为结局。那么,造成大宋王朝这种不敢有敌人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守内虚外”—“一以贯之”的国策


    《宋史•杜太后传》: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咽不能对。太后曰:‘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本人曾在前文的一则“评论”中说过:与此前五朝(梁唐晋汉周)一样,赵氏政权也是靠政变得来的,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政权不具备合法性。所以,赵氏兄弟建立宋王朝后的首要任务,自然是要防止类似的事变再次在自己身上发生。前些年看到一篇文章(出处忘了),说上述有关杜太后的记载恐不实。作者认为真实原因是宋太祖立国时,其兄弟赵光义的羽翼已经丰满,且富于春秋(年富力强),怕自己的儿子日后终究不免被杀,所以不得已选择赵光义为继承人,《宋史》这样写是为了替宋太宗打圆场。本人认为,两种因素都有,毕竟,保住政权是这个家族享受荣华富贵的前提。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妇幼皆知。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不久,同样感觉到了对帝位的威胁:太平兴国四年,宋军在高粱河(今北京外城一带)败于辽军,太宗走失,一部分官员以为太宗已遭不测,于是便在返京途中谋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帝。宋太宗回到开封后,立迫赵德昭自杀。后又将其弟赵廷美囚禁致死。
    丧失帝位的恐惧使宋太祖、宋太宗认定:危险主要来自内患。瑞拱二年(989),在太宗征询大臣的边备之策中,知制诰田锡提出:“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太宗也曾向大臣们讲了这样一段话:“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自此,宋朝“守内虚外”、以安定国内统治秩序为主要任务的国策正式确立,(用蒋介石的话说:攘外必先安内,稳定是硬任务)并被他的子孙们一直延续下去。自然,宋太宗所说的“奸邪”,除了朝廷内部的离心离德者,当然还包括对封建统治不满的广大劳动人民。(以上所引,除注明者外,均引自周宝珠、陈振主编的《简明宋史》,下同。该书虽名为“简”,对于宋史资料的征引却颇为详实。)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亡国的代价远远高于忍受一个腐败政权的代价,义和团、太平天国的经验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教训就是明证;而对于一个腐败政权而言,刁民造反的代价远远高于丧权辱国、认贼作父的代价。所以,“宁与洋人,不与家奴。”

二、鼓励官员们吃喝玩乐,“过更好的生活”

    如何使那些可能有异心的官员服服帖帖,不至图谋不轨,宋朝统治者祭出的法宝之一是:鼓励、倡导官员们吃喝玩乐、纸醉金迷;只要让他们醉生梦死,就没有人惦记我的王位啦!
    还记得赵匡胤在逼迫大将们交出兵权时所说的话吗?“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不过欲多集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天年。”
    有宋一朝,不但在兵制上严格限制军官的权力,不停地异地调动,造成将不识兵,兵不知将,在外战中形不成战斗力,而且对在朝廷任职的所有官员都许以厚禄,目的就是让他们整日沉溺于吃喝享乐,从而淡化对政治的关注,自然就不会“图谋不轨”了。立国之初就堂而皇之地鼓励官员腐化,连一点虚假的面子话都不要,这在中国历史上可称得独一无二了。
    同以前各代相比,官员制禄之丰厚,数额之巨大,款项之杂芜,都以宋代为最。朝廷不断编造各种理由为官吏发钱,以职位较高的官吏为例,除正俸外,又有服赐(服装费)、职钱(办公费)、禄粟(膳食费),公用钱、厨食钱、茶汤钱(犹今之“招待费”),乃至随从的衣服等,均由国家供给。此外,官员家庭消费的茶酒厨料、薪炭、食盐,饲马所需之刍粟、米豆等,也都由国家财政支出。
    与宋朝国力不断衰弱成正比的,是官吏数目的不断膨胀。
    面对朝廷这种鼓励享乐的伟大政策,官员们何乐而不为?今朝不行乐,更待何时?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嘛!于是,我们就看到:石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集财钜万。”于是我们就看到“臣下先利之心过于循义,为身之计过于谋国,媮情退缩,奔竟贪渎,相与为欺。”于是我们就看到达官贵人拥妓欢歌,文恬武嬉,一片祥和景象。于是我们就看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或许朝廷的这种政策也包含有“吏禄既厚,则人知自量”的愿望,但结果呢,“良吏实寡,贿求如故。”(《宋史.食货志》)清朝学者赵翼在谈到宋朝这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时,曾说:“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取材于万民者不留其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
    对于频频发生的边患,朝廷的态度又如何呢?拿钱买和平!
    1138年的第一次“绍兴和议”谈判期间,宋高宗赵构竟然对秦桧说了这样一段话:“敌人议和,熟思所以应之。若彼我之势强弱相等,如是而和者,彼有休兵之意。我强彼弱,足以制其命,如是而和者,彼有惧我之意也。”(大意是说:如果我们表现出强硬态度,敌人害怕我们,就有可能放回徽、钦二帝,这是万万不行的。而如果我们表现出一些软弱,强弱相当,敌人自然就退兵啦!)“姑了事,三百万亦可。”不惜花大笔的金钱向敌人示弱,以求和平,世界上还有如此无耻的政府吗?
    那么,花在官员俸禄及向敌人买和平所需的巨额开支从何而来呢?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搜刮了。与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相比,宋朝是发生农民起义最多的一个朝代,就不足为奇了。

三、大家都来考大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

    宋朝人在评论当时科举取士数量之大时,曾经赞扬这是一种高明的统治手段。“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宋]王叔永《燕翼诒谋录》)因为它把读书、考试、发财三件事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引诱青年学子们不顾一切为升官发财而读书,追求“成功”之路,从而使广大青年“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大学书”。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首《劝学诗》:“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谁写的?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任天子。
    在科举制度已经健全的唐朝,终其一代,每次考取都不超过30人,及至宋朝,则打开科举之门,较之唐代超出10倍乃至更多:
    太祖开宝五年,进士及诸科取士127人;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取进士(109人)及诸科共300人;
    真宗咸平三年,取进士(409人)及诸科共800人
    ……
    还在赵构刚刚称帝、迫于金兵南下到处流窜逃亡之际,就下令各地开科。定都临安后,宁宗时一次科考,竟有十万人纳卷。“十万人试,则有十万人仆,计二十万人,都在都州北权歇。”(《西湖老人繁盛录》)真是“盛况空前”。《宋史.选举志》也承认,南宋各朝的滥行科考致使“奸弊滋生”,作伪造假,舞弊狼籍,丑闻迭出不穷。
    这样的考试能考出一些什么人呢:恶棍、无赖;汉奸、卖国贼。因为士大夫之家教育子弟读书做文章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取高官厚禄。父母所教,师友所传,都归结到一个“利”字。(文天祥语,《续资治通鉴》)
    让我们来看一看:
    北宋“六贼”(有三人是宦官)中:蔡京 熙宁进士,王黼 崇宁进士。刘豫(伪齐王) 元符进士。秦桧 政和进士,史弥远 淳和进士。还可以举出一长串。
    而被称为宋朝抗敌“三大将”的岳飞、韩世忠、张俊(惜其追随秦桧迫害岳飞),均出身行伍草莽。像陆游、辛弃疾等一干文武志士,却被腐朽无能的朝廷一再迫害打压,空怀一腔抗敌热血不得施展,在无奈中赍志以殁。
    “一代文宗”欧阳修(也是一位进士)曾说过:“夫敌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患,深可忧。”让欧阳修没有想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前赴后继的农民起义没有打垮宋王朝,让宋王朝最终毁灭的恰恰是他认为“皮肤”的外敌、外夷。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蒋雨融!此一时,彼一时
  2. 小人和伟人,差得不是一点点,是十万八千里
  3. 没人敢负责,这是社会的悲哀
  4. 柴静:可耻公知跌落神坛的必然!
  5. "反毛"思潮背后有大阴谋!
  6. 一座小院
  7. 双石|“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
  8. 韦东奕,你不欠这个时代任何表演!你只需要做你自己!
  9. 张志坤|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中西方的差距
  10. 粮食,最重要的战略物资,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动摇
  1. 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先锋队背叛了初心
  2. 元龙:举邓旗、走邪路,鉴别这类改开敌对分子,首用毛泽东思想!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县城官场正在向旧社会沦陷
  5. 这样的非政府组织,该禁了
  6. 杨开慧牺牲后,板仓街头出现一陌生乞丐,在杨家门口乞讨时喊:岸英
  7. 总有一天会清算那些侵吞国有资产的民族败类
  8. 这不是个案,而是整个时代的病
  9. 历史文献:原河南省委宣传部长杨止仁给原河北省委书记李尔重关于探讨历史问题的一封信
  10. 郭建波|对毛泽东批评、纠正造反派在干部问题上所犯错误的历史考察
  1. 小人吹不成伟人!毛主席的光辉,万丈不朽!
  2. 李克勤|叶剑英李先念未参加刘少奇追悼会:华国锋主持,邓小平致悼词(1980年5月17日)
  3. 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先锋队背叛了初心
  4. 孙中山巨幅画像不宜长期放置于天安门广场
  5. 一夫多妻公开回归、天价私宅赫然出现,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6. 当财政走向失控
  7. 中国又迎来了另外一个金融大鳄——景顺集团
  8. 谁让你不争论?你该问问他是谁!
  9. 江青谈京剧革命(中英文)
  10. 内奸:倒查20年
  1. 杨开慧牺牲后,板仓街头出现一陌生乞丐,在杨家门口乞讨时喊:岸英
  2. 举国“痛打”哈佛大学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全球化的风向变了
  5. 没人敢负责,这是社会的悲哀
  6. 县城官场正在向旧社会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