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救下了宋献策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农历五月初一 ,贾府“车辆纷纷,人马簇簇。”“乌压压的占了一条街的车”。一路“叽叽呱呱”前往清虚观打醮。“贾母的轿刚到山门以内,贾母在轿中看见有守门大帅并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便命住轿。”正赶下车下轿,“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跟斗,骂道:‘野牛入的,胡朝哪里跑!’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正值宝钗等下车,众婆娘媳妇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
贾母闻听,叫“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吓着他”。见面,问他几岁了,不住感叹“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吧。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于是被家人带走了。
这也就是《李自成》五卷二十四章中的一段故事:1645年农历四月底,李自成队伍出武昌,逃到富池口,剩三万人马。以为追兵尚有一二日路程,决定修整两日。不想清军水陆两路,尾随不舍,竟趁其睡梦中,在百姓指点下,突袭李自成御营。刘宗敏、宋献策不约而同从宿营地来救,中途与大队敌人相遇,被围。刘马失前蹄,被捉。宋受伤落马,正欲自刎,也被扑上来的敌人拿住。
5月初1日,清军统领阿奇格在九江审俘,宋献策拒降。阿奇格说:“我们也喜欢看相算命,可以不杀你,带你到北京去,启奏摄政王,放你,可是你不能离开京城。”结局如何,写在《红楼梦》里。
近日通读完《李自成》。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明朝末年,一面,名分、忠君、奴性已麻木到整个民族的骨髓;另一面,朝野人士的背信弃义,朝降夕叛,已成家常便饭。
李自成建都西安,大都以为“十八子”大功告成,多急于“朝廷正规化”、登极大典、聚集财宝和封赏将士,然后传檄全国而定。这时眼里已经既无百姓也无敌情。从牛金星一到就攻读四书和《资治通鉴》的农民领袖李自成,也确实是一个人中豪杰。但进京之后竟干了一堆自败的事,而脑子里还在勾画一个不世明君的巨像。六万人轻率东征,被吃去四万,又只想到逃跑。不错,这时寡不敌众,但丢弃北京竟然可以不当回事。定都西安是眼光,拷掠北京是流寇主义的习性,固然已经被动。可叹,这时眼里仍然没有敌人,还以为回头就能收复,所以只有一个声音:走。守土之责就不说了,“抗清讨吴”的旗号都不会用,临走干什么还放两把火?不把清人看在眼里是自大,不把百姓看在眼里才是致命的,笃定要失败了。“十八子”太顺了,反过来又害了李自成。
人家却流言先行。这后脚,就让北京官民把清军当明太子迎进。接下去,你流寇主义全然变成逃跑主义,又让江南江北把清军入侵,当作替明伐贼。开仓抚民,共同抗清上不了日程,反忙于平叛,这大概就是脱离民众的逻辑。仓促之下,西安的粮食要烧没有烧成,眼看着慰劳了清军。以躲为上策,十几万人马驮着粮食、财宝和宫室寻路逃跑,自然也不断变成敌人的战利品。一旦断粮,义军又只能变为明军,成抢劫军。好在李自成自己绝不投降,以一个民族战士终结,也留下一个光辉的残部。许多中国人直到剪辫子了才恍然大悟。而李自成到死都委屈,一惯杀富不杀贫,为什么终于被百姓所弃?他的夫人总结出没让百姓过一天好日子,是对的,但也没说到少一个“抗”字旗。组民必然设法济民,与民共生,是打开局面的唯一途径。而他消极抵挡,非但不能挽回已经被动的局面,反而穷于应付平叛。最后断粮,义军又变成劫军。但有一点是确实的,大顺朝直到最后,都罕有叛将。
崇祯到死都把“攘外必须安内”摆得很“正”。终于把民族危机塞给了李自成。南明三家都是在忙于内部倾轧里相继灭亡。一贯以杀良冒功著称的左良玉,根本不信清军过江,更一口拒绝与“李贼”修盟抗清,自走降清的路。抗清,自始至终都成了清人导演的汉人打汉人的战争,但仍旧是一场阶级战争。《李自成》之外的材料也反映,史可法是不朽的,一面却不忘“讨贼”。郑成功、张定国(张献忠的部将)、 高 夫人的抗清都是在南明的旗帜下,不得不自主为战,并且是拼着手中的兵力,孤军困斗,做新朝的“贼”。好像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确实走到了最尽头。就连后来的义和团、太平天国革命,再也没有成事。
而当时的中华的小学生清政权,却表现了兴新地主阶级的气象。这一点好像被历来的历史学家疏忽了。八旗十万人马入关,终于统一华夏,真是奇迹吧。这叫鬼使神差,硬是让中华民族重走一段冤枉十足的老路,迎来的却是百年屈辱,好大的历史悲剧!想来想去,明清两朝考八股的“功劳”不小,竟能将中国考傻。
有一个意外,道家宋献策经过一番“梦幻”之后,在民族屈辱中彻底升华了,为民族和人民书写了一部民族的进步的杰出的剥削阶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不朽著作。所以用“剥削阶级”四字,是想说红楼梦也有糟粕,有较多的封建情趣。这些年封建的展览最不缺,主仆,下跪,奴隶工厂,已经见怪不怪。
这里的贾母是谁呢?这里的凤姐是扮多尔衮,那只打人的手是阿奇格;宝钗们指清军;小道士,很有作者自我调侃的味道。但,借此把一段真实的历史交代了。贾母从场合看,也是阿奇格。但,会不会是清室的两宫太后?北京以后有无故事?阿奇格不但不把刘宗敏交给吴三桂,反而给个全尸,又放了宋。宋献策在这里有没有作为?是否给阿奇格算过命?
此后,小道士似乎长大了,80回《……,王道士胡诌妒妇方》,值得玩味。前头17、18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忽又想起一事来”,什么事呢?其中“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忽又想起一件琐事,你说真啰嗦吧,但这是提醒读者。如果是说成稿80回,欠四十回,那么80回里最好作个交代。有没有呢?请看80回:王道士的“这天齐庙本系前朝所修,极其宏壮,如今年深岁久,又极其荒凉。里面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天齐”,即齐天,前朝的造反派。再看:王一贴对宝玉道:“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内则调元补气,开胃口,养荣卫,宁神安志,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出死肌,生新肉,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的便知。”这样的神谈鬼论,像不像说那本百二回书?后面又有:“实告你们说,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只怕又是点醒我们,膏药是假托,天下也没有神奇药。一篇捣浆糊,原是交代这部《红楼梦》吧!看来120回成稿了,但结局一个个出来了,只是还在清朝,因此拿不出。即使反反复复增删,还是不敢出手。并且托转到乾隆年间,后四十回仍旧生不逢时。高鹗的后四十回,我认为除非从研究角度,是不能看的。但丢了四十回也许终究不是坏事。
宋献策果真被限制在北京吗?47回,宝玉同柳湘莲谈秦钟坟,实际是讲李自成的坟。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谜底,坟。李自成的坟。我原来说“折扇”说错了。“个中谁”,即作者,代言知己、后来人;后二句,即“十月初一”上坟,是古人上坟的日子。此处设计宝玉一段话:“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说他上坟都不能。这里宝玉代作者。
曹雪芹是另有人吗?曹雪芹“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差不多是说,曹雪芹是宋献策的笔名。而且“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不能是第二个人,因为“真事隐”依然完好。宋进入康熙年间,不过60出头,既写完120回,活到这把年纪还不去,大约是合理的。署名于康熙年最有可能,用曹姓,也最有可能。一个老江湖,蓄意接近曹家应该不难。就算不认识,托个名又何妨!书是用血泪写的,作者只能是个中人,不会是曹家人。宋的出身,可能不是大家,但有文化,而没走仕途,与宝玉不矛盾。红娘子出身最贫,也做了史小姐嘛。
“灰侍者撑篙”。也宜个中人,亡明的人都有可能,也不大可能是曹家人。而且不少诗,给人感觉女性味浓,特别是黛玉的诗。《李自成》中的宋献策确是不写诗。“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有这样的特点,终归不难找吧?和尚还是“尼姑”?道士与尼姑结伴究竟不雅,倒底不是今代。
2008-8-27 我的博客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