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乌拉尼亚》:阅读一个乌托邦

勒·克莱齐奥 · 2008-11-09 · 来源:乌有之乡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中文书名】乌拉尼亚
      【丛 书 名】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作  者】(法)勒·克莱齐奥 
      【译  者】紫嫣 译,许钧 校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内容简介

  《乌拉尼亚》“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2006年度法语文学入选作品。这是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勒克莱齐奥的最新力作。讲述了一位法国地理学家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这个地方的人都是来自全世界的流浪者,在这里人人平等,没有贫富阶级,孩子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人以自然的天地为依托,顺天地而生,人与人的关系也是最自然,最本真的形式,一切都回到了人的灵性尚未被物质与文明玷污的混沌之初。这个理想国在人类社会的围攻中被迫迁移,去寻找它的出路。作者通过对这个理想国的描述来讽刺当今社会的弊病,读来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勒·克莱齐奥(Le Clezio,1940-),生于法国尼斯,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并获得勒诺多文学奖。此后他相继出版了三十余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1980年,勒克莱齐奥获得保尔·莫朗文学奖。1994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作的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2008年,勒·克莱齐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早期作品,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后期作品,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

目 录

      我创造了一个国度
      我所见过的最奇怪的年轻人
      人类学家的山冈
      河谷
      红灯区
      坎波斯
      拉法埃尔的故事
      奥朗蒂诺
      拉法埃尔的故事
      贾迪的故事
      我们的花园
      埃尔门语
      迷途者
      奥蒂
      潟湖的莉莉
      “仰望天空”
      阿尔达贝托·阿朗萨斯
      参事安东尼·马尔丹
      流亡
      永别了,朗波里奥
      各行其道
      半月岛
      潟湖的莉莉
      不知何日,也不知何时

前 言

  如同勒克莱齐奥先前的小说那样,《乌拉尼亚》继续不断地述说着反抗现代社会,不懈追求自然原始生活状态的话题。小说中的主人公对现代文明提出诉讼,与消费社会展开战争,通过逃离城市,穿越荒漠,踏上去往另一边的旅行,如星星一般地自由流浪,在现实中创造出了一个想象的国度,在现代文明之外的大地上找到了一个天堂,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尽管,这一过于理想的乌托邦最后还是在当今物质文明面前归于失败,但是,小说中的"坎波斯"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梦想,因为人类不能没有梦想。而勒克莱齐奥所做的,正是艺术地说出这一梦想。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委员会

  Dans Ourania, comme dans ses romans antérieurs, J. M. G. Le Clézio continue à traiter des thèmes concernant la société moderne et les conditions de vie humaine contemporaine. L'écrivain, par un conte d'aventure, laisse à son héros nous présenter un procès-verbal de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une guerre contre la civilisation moderne, une fuite a la nature, une traversée du désert, un voyage de l'autre c?té, une errance céleste entre les étoiles, et il invente, par une suite de rencontres et de ruptures, un pays imaginaire et idéal, un paradis, Ourania.

  Néanmoins, ce campos utopique se délite inéluctablement, car la force des choses finit par écraser le rêve. Mais c'est un rêve nécessaire aux hommes, plus important que la réalité. Et dire ce rêve avec son propre style, c'est ce que sait faire un vrai écrivain tel que Le Clézio.

  Jury des meilleurs romans

  étrangers annuels du XXIe siècle

致中国读者

  我写《乌拉尼亚》是为了纪念战争岁月。

  在那个悲惨的年代,哥哥和我都还小。

  我们躲在法国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因为母亲嫁给了一位英国军医,我们都有可能被德国人送进集中营。

  正是在那时,为了克服焦虑,我们创造出一个国度。哥哥读过一本希腊神话之后,决定给那个国家取个天上的缪斯的名字:乌拉尼亚。而我呢,我创造了一种语言和文字:埃尔门语。我们因此排解了不少忧愁。

  几年后,在墨西哥的米却肯州生活时,我发现一位名叫瓦斯科·德·吉罗加的西班牙修道士曾于1540年建立过一个印第安人自治村庄,以保护他们免受征服军的欺凌。这个村庄今天仍然存在,名字叫做圣菲·德·拉·拉古纳。当时的村庄采用的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模式。那是一次建立理想社会的尝试,致力于消除等级与贫富差别,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各自的手艺和学识。

  当然,那个乌托邦最终落空了。但是,米却肯州的印第安人依然怀念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着在美国影响下的现代社会无节制扩张的资本主义势力。

  正是这种经历使我萌生了写一本现代版《乌托邦》的想法。正如《乌托邦》一样,《乌拉尼亚》的中心人物叫做拉法埃尔,住在临市的历史学老教授叫唐·托马斯,故事发生的河谷是当代墨西哥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地方,那里每时每刻都上演着古老传统与现代生活模式的对抗,就像瓦斯科·德·吉罗加时代的圣菲·德·拉·拉古纳一样。

  我并不想借此批评当下的墨西哥,也没有给我的小说赋予什么社会意义。我仅仅希望通过这本书,使那曾经给哥哥和我以勇气,帮助我们度过艰难的战争岁月的幻梦获得重生。

勒克莱齐奥

2007年10月于首尔

译者前言

  乌拉尼亚来自希腊神话,原意为天文女神,小说中引申为"天上的国度"。勒克莱齐奥以其优美的笔触构建出一座美丽的天国--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坎波斯居民仰望天空的节日中,时间与空间完美地融合在那一双双闪烁着星光的眼睛里。

  "我们望见的这片天空,这片拥有太阳和繁星的天空,正是我们的祖先曾经望见的,也是我们的孩子将要望见的。对于天空而言,我们既是老人,又是孩子。"坎波斯的参事贾迪在给"我"的信中写道。贾迪无疑是坎波斯的精神领袖,他凭借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创建了一个没有贫富阶级,没有长幼尊卑,却富于民族差异,语言差异,生活方式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地上的天国"--坎波斯。在这里,知识是用来忘却的。坎波斯居民从不学习书本,他们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坎波斯村里的"异"与此"同"恰好与我们这个存在着文明冲突、种族歧视、语言斗争的现实世界相反。坎波斯恰似真正的天国在大地上的倒影与投射,它是作者寄托在小说中的理想社会的生活状态。不过,作者并没有沉浸在这个乌托邦式的美好世界中,浪漫到忘却现实。从朗波里奥研究所里的人类学家们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尔虞我诈,到睸湖的妓女莉莉以及摘草莓的妇女儿童所遭受的摧残和压迫,作者痛惜地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世界的某些角落里,美好的生命不能活,丑陋的生命很快活。坎波斯的结局是未知的,也可以说是开放的,在新任女性领袖奥蒂的领导下,坎波斯居民走向了新的土地,新的生活。而与这个"天国"相对的现实世界中呢?"在火山爆发之前,地球上最穷困的地区在时刻潜伏的战争与贫乏中日渐萧索。只有大批逃难者如同海底涌浪一般,前赴后继地撞碎在边境的礁石上。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事情。"而且,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我们既不知何日,也不知何时",印第安男孩拉法埃尔的这句话在全书中总共出现了四次,甚至被作为最后一章的标题,它回声般地喊出了现世中的人们面对时间的迷茫。然而,尽管现实是残酷的,未来是不可知的,作者依然对生活满怀希望,因为对"天国"的信仰,因为曾经见证过它的存在。正如见识过光明的人都知道,天总会亮的。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贯穿全书。书中的重要人物,如坎波斯的参事安东尼·马尔丹(贾迪),特立独行的印第安男孩拉法埃尔,善良得如同耶稣在世的朗波里奥的创建者唐·托马斯·摩西,富有正义感的学者胡安·亚居斯,形形色色、丑态百出的朗波里奥的研究员,包括"我"的情人达莉娅及其前夫--激进的革命分子埃克托,都是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的。小说中无疑包含了作者的爱憎与褒贬,但我们应当注意到,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并没有平面化和脸谱化。从拉法埃尔·扎沙里到唐·托马斯,从胡安·亚居斯到安东尼·马尔丹,甚至包括达莉娅,这些作者倾注着深情厚爱的角色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性格弱点,他们的命运也并非简单的悲、喜剧。他们每个人所经历的平淡与坎坷就像我们在真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样,读来真实可亲。

  在这部小说中,勒克莱齐奥延续了他一贯优美的文风,充满诗意的文笔和喜欢描绘异域风情的创作特点。小说的主体部分以墨西哥为背景,对热带森林、河流、火山和金字塔的描绘惟妙惟肖。透过他清新的文字,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一股南美洲的热带气息扑面而来。另外,本书在形式上还有一个特点,作者在某些章节中似乎有意将前一章的末尾作为下一章的题目及开头,以此强调全书的连贯性,同时激发读者向后阅读的兴趣,在中国读者看来,或许颇有章回小说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味道。那么,小说究竟如何,就请各位看官各自开卷分解吧。

紫  嫣

二00七年十月

乌拉尼亚

联合早报网>>新闻副刊  (2008-11-07)

● 吴启基

  “乌拉尼亚”(Ourania)是一本书的书名,作者是“最近”才在华文文艺圈广为人知的法国作家格莱齐奥(Le Clezio)。

  作为一个“都市与物质文明的遁世者”,他笔下的世界,不限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是个“世界公民”,有些时候,他还是“非世界的公民”,他有自己理想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乌拉尼亚”。

  建立一个“非人间”、“非世界”的国度,在人类世界中已非新鲜事。也看得出来,人类中的一些不满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清醒者,经常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出来“私立”一个城邦,“邦民”生活在同一个聚落,没有贫富、上下之分,也没有贵贱、男女之别。分别只在于:有些只在书上说说,有些却是真有其事、真有其地。“乌拉尼亚”,是属于前者的类型。

  最早的“乌拉尼亚”,中国可以追溯到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它应该也是很多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桃花源。西方的“乌拉尼亚”,源头始自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的共和国,下来又有英国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者托马斯·摩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文学来说,“乌拉尼亚”之前,应该还有一本《失去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作者是英国小说家希尔顿(James Hilton),写的是飞机失事,掉落在西藏的神秘“乌拉尼亚”——香格里拉;西藏人也深信另一个“乌拉尼亚”——香巴拉的存在。

  以上介绍的是假想、虚构的文学、哲学、宗教“乌拉尼亚”。但“乌拉尼亚”的真实存在,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早在19世纪的古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中部的高原,就出现过一个有名有姓的“乌拉尼亚”——阿卡狄亚(Arcadia)。

  目前属于希腊的阿卡狄亚,古代的居民大多以游猎和畜牧为生,公元前2世纪曾为罗马吞并。后世西方不少文艺作品,常以“阿卡狄亚”和田园牧歌的生活等同来谈。

  可是,真实的“乌拉尼亚”,却一直没有人间蒸发。那就是,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阿米许人(Amish),他们身穿黑衣、头戴黑帽,以马车代步,完全无视于现代的物质文明,举凡衣食住行,完全遵守圣经的教诲。

  前苏联的集体农庄、中国的公社和大寨是“乌拉尼亚”,以色列的基布兹(Kibbutz)更是“乌拉尼亚”。如果说,盛行于苏联、东欧、中国的“乌拉尼亚”已经全部消失,笔者倒愿意多谈一点以色列的基布兹。

  据一项调查说,以色列的基布兹在全盛时,曾经全国有250个,很多以色列著名作家、诗人如阿米亥( Amehai) 和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家奥兹(Oz),都曾在基布兹呆过。这些人白天投入生产工作,夜里则参加各种音乐、舞蹈、文学活动,同时取得很大的成就。有很多作品,也是直接取材自基布兹生活的经验和体验。

  写了“乌拉尼亚”的格莱齐奥,也是有感而发,并非向壁虚构。比如,他本人在二战发生时,曾和他哥哥躲在法国南方的一个小村庄,为了躲开德国希特勒的锐利鹰爪,在避难的岁月中,两人不断为自己寻开心、找乐子,因而建造了自己私密的“乌拉尼亚”。

  另外,他也在墨西哥的4年时间中,发现到某个山谷中有一个目前还“健在”的印第安“乌拉尼亚”,那是一个当年由一名天主教神父为了躲避西班牙占领军而设立的“乌拉尼亚”。整个机制,完全遵照托马斯·摩尔平等、和平、分享的自给自足模式。

  现在,格莱齐奥终于以“乌拉尼亚”扬名天下,也为其他虚构的各类“乌拉尼亚”文学作品,树立了丰碑。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yewn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再说掩耳盗铃
  2. 湖北石锋|让“个人崇拜"论见鬼去吧!
  3. 评上海富二代用豪车扬我国威:豪车统治着富人和穷人
  4. 彭胜玉:公安部定性电诈存在严重问题,本质是恐怖组织有组织绑架贩卖囚禁中国人口,强烈建议移交中国军方解决
  5. 简评苏俄知识分子的厄运
  6. 东南亚的宿命
  7. “鲜衣怒马少年郎,谁人不识理塘王”
  8. 人民公社的废除和农村生育率下降
  9. 焦虑富人走了没有必要,走了天也塌不下来
  10. 胡锡进硬怼平原公子,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1.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2.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3.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5.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6.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7. 到底谁“封建”?
  8.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9.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10.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2.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3.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4.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6.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7.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8. 我们还等什么?
  9.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10. 他不是群众
  1. 车间主任焦裕禄
  2. 地图未开疆,后院先失火
  3.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4.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5. 何涤宙:一位长征功臣的历史湮没之谜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