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际纵横

纽约时报:即使死亡,也没有阻止文艺界对撒切尔的臧否

纽约时报中文网 · 2013-04-14 ·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除了电影《铁娘子》之外,音乐家、小说家和剧作家在描绘撒切尔夫人时通常很刻薄。文艺界用丰富多样的方式表达对她自由市场理念的反对,即使死亡也没有阻止那些挖苦讽刺。

  “我绝不会动摇,”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句著名的话。撒切尔夫人周一去世,享年87岁。几乎从她1979年搬到唐宁街10号那一刻起,英国的艺术家和作家们就开始拍摄她、纪录她、普遍地责难她——他们从她顽固的保守党政纲和一成不变的发型中看到了很多可以攻击的地方。

  一开始,最刻薄的一些描绘来自音乐家们。很多专辑都充满了对她的自由市场理念的反对,比如四人帮(Gang of Four)乐队1979年的专辑《娱乐!》(Entertainment!)以及冲撞乐队(The Clash)同年发布的迷你专辑《活着的代价》(Cost of Living),据说乔·斯特鲁默(Joe Strummer)想在专辑封面上加入一张以撒切尔夫人的脸和纳粹十字记号为主要内容的拼贴画。鲁宾·希区柯克(Robyn Hitchcock)在歌曲《布兰达的铁雪橇》(Brenda’s Iron Sledge, 1981)中,把撒切尔领导下的英国比喻成一个驶向地狱的超现实的狗拉雪橇。“打击乐队”(The Beat)的《下台吧,玛格丽特》(Stand Down Margaret, 1980)要求她辞职。1985年,比利·布拉格(Billy Bragg)、保罗·维勒(Paul Weller)、科斯蒂·麦科尔(Kirsty McColl)以及其他一些音乐家成立了“红色楔形队列”(Red Wedge),这个团体的宗旨就是迫使撒切尔下台。

  那个努力失败之后,一些人开始转向恶毒的幻想。在《玛格丽特在断头台上》(Margaret on the Guillotine, 1988)里,莫里西(Morrissey)用颤音唱道:“人们喜欢你/这让我很厌倦/你什么时候死啊?”艾尔维斯·科斯特洛(Elvis Costello)在《把土踏平》(Tramp the Dirt Down, 1989)中发誓“在他们终于把你埋入土中之后/我将站在你的墓地上,把土踏平”。

  文学界对她的描绘没有比音乐界温和多少。撒切尔时代的社会思潮在很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比如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的《金钱》(Money)、乔纳森·寇依(Jonathan Coe)的《分赃》(What a Carve-Up!),以及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的《撒旦诗篇》(Satanic Verses,她在里面被嘲讽为“折磨夫人”[Mrs. Torture])。其他一些作家更是直接针对她本人。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曾嘲讽她“刺耳的音调”不是让人想起了“真正的有钱人,而是伍德豪斯[Wodehouse]笔下的大婶”。在艾伦·霍林赫斯特( Alan Hollinghurst)2004年的小说《美人的线条》(The Line of Beauty)中,她出现在一个上层人士的别墅宴会上,“看起来像个西部民谣歌手”。

  有时她的形象也会被扳回一城。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他曾声称自己被“她的性感而不是政治魅力吸引住了”)在他的回忆录《希钦22》(Hitch 22)中愉快地回忆道,在他们就罗德西亚/津巴布韦的政策发生争执之后,他让她用议会议程表打他的屁股。“她要走开的时候,”希钦斯写道,“回头看了我一眼,屁股轻轻地、不易察觉地晃了一下,说道:‘调皮鬼!’”

  在007系列影片《最高机密》(For Your Eyes Only, 1981)中,撒切尔夫人是个具有讽刺意义的次要角色;在讽刺性电视节目《明星脸》(Spitting Image)中她多次被责难;在《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中迈克尔·帕林(Michael Palin)扮演撒切尔;在《铁娘子》(The Iron Lady)中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演绎了一个完美的撒切尔,她那让人又爱又恨的次中音让人想起了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的评价:“她有着卡里古拉(Caligula)的眼睛,却有着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的嘴唇。”

  撒切尔夫人首次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可以追溯到1981年,那是在伦敦西区。她和丈夫丹尼斯(Denis)度过了一个难堪的夜晚,因为他们看的是喜剧《有人要丹尼斯吗》(Anyone for Denis?)。很多剧作家在剧作中对她进行了辛辣的描绘,比如艾伦·艾克邦(Alan Ayckbourn)、戴维·黑尔(David Hare)和彼得·摩根(Peter Morgan)。最后这位的新作《观众》(The Audience)讲述的是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与首相们的会面,剧中撒切尔夫人被描述成一个好斗、粗俗的人,常说带有种族歧视的话语,经常与女王意见不和,该剧因此遭到了一些批评。(撒切尔夫人当政时的内阁大臣比特爵士[Lord Tebbit]对《每日电讯报》,“为什么左翼现在吸引了那么多卑鄙、恶毒、反社会的人?”)

  她去世的消息似乎并没有缓和这样的描绘。据一位媒体发言人说,《比利·艾略特》(Billy Elliot)一剧今晚的演出中仍将演唱《圣诞快乐,玛吉·撒切尔》(Merry Christmas, Maggie Thatcher),其中一句歌词是“我们一起欢庆吧/因为离你死去的日子又近了一天”。

  《这个议院》(This House)正在伦敦的奥利维尔剧院(Olivier Theater)上演,该剧作者詹姆斯·格拉汉姆(James Graham)在推特上说他不会对当晚的演出做任何修改。该剧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的下议院,结尾处撒切尔夫人的当选似乎是一种预言。

  格拉汉指出,像往常一样,在该剧的结尾部分,扮演议院30名议员的演员将在舞台上就座,他们有的支持她,有的“反对她”。“剧院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他说,“难道不就是为了今晚这种情况吗?”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苏北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元龙:举邓旗、走邪路,鉴别这类改开敌对分子,首用毛泽东思想!
  2. 杨开慧牺牲后,板仓街头出现一陌生乞丐,在杨家门口乞讨时喊:岸英
  3. 这不是个案,而是整个时代的病
  4. 历史文献:原河南省委宣传部长杨止仁给原河北省委书记李尔重关于探讨历史问题的一封信
  5. 夏小姐,一个被公知洗脑的完美标本!
  6. 白岩松:如何解决老百姓有钱不敢花?
  7. 钱学森提倡的“大成智慧学”,到底是什么
  8. 改革开放,农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9. 临终前,这位开国将军仍放不下这件事……
  10. 高考的本质是什么?
  1. 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先锋队背叛了初心
  2. 谁让你不争论?你该问问他是谁!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元龙:举邓旗、走邪路,鉴别这类改开敌对分子,首用毛泽东思想!
  5. 某些人已经疯狂到开始胡言乱语了
  6. 县城官场正在向旧社会沦陷
  7. 毛泽东的晚年超越了时代局限,没能理解他,是我们的悲哀!
  8. 这样的非政府组织,该禁了
  9. 子珩墨|最怕的不是仇恨毛主席,而是热爱毛主席的“伪君子”!
  10. 苏联亡了,但亡的不是社会主义!
  1. 小人吹不成伟人!毛主席的光辉,万丈不朽!
  2. 李克勤|叶剑英李先念未参加刘少奇追悼会:华国锋主持,邓小平致悼词(1980年5月17日)
  3. 中共最危险的叛徒,从叛变到处决的内幕详情
  4. 孙中山巨幅画像不宜长期放置于天安门广场
  5. 一夫多妻公开回归、天价私宅赫然出现,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6. 当财政走向失控
  7. 中国又迎来了另外一个金融大鳄——景顺集团
  8. 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先锋队背叛了初心
  9. 谁让你不争论?你该问问他是谁!
  10. 江青谈京剧革命(中英文)
  1. 杨开慧牺牲后,板仓街头出现一陌生乞丐,在杨家门口乞讨时喊:岸英
  2. 举国“痛打”哈佛大学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全球化的风向变了
  5. 沉痛哀悼:崔凤金同志逝世!
  6. 忠县煤矿离奇破产,职工生计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