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国家信息中报告公开建议:中国开征遗产税时机已成熟

邢飞 · 2006-08-12 · 来源:北京晨报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国家信息中报告公开建议:中国开征遗产税时机已成熟
    
      中国网 | 时间: 2006-08-11  | 文章来源: 北京晨报
    
    在收入分配改革推进的关键阶段,国家信息中心昨天发布报告,认为中国开征遗产税的时机已经成熟,遗产税作为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项手段,可缩小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差距。

    “从发展速度看,我国居民收入由世界上最平均的一个国家变成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国家只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为国际所罕见。”作为国家发改委麾下的智囊机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昨天发布名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的报告,指出造成目前中国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分配链条中重要一环—遗产税的缺失。

    迄今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由于多方面原因,遗产税在中国还是个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于1950年通过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要开征14个税种,其中就包括遗产税。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此税种并没有正式开征。

    报告认为,在中国征收遗产税的条件已经成熟。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对个人死后的财产继承,给出过相应的法律规定;经过二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出现了大批富豪阶层;我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资产评估人员,积累了一定的财产评估经验。

    学术界目前反对出台遗产税的典型看法是:中国的富豪还很年轻,征收遗产税也收不到多少税金,根本没有意义。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对此持反对态度:“现在出台遗产税不会引起社会的震动,所以反而是一个较好的出台机会。”

    美国的例子也许值得中国舆论界参考。当2001年布什政府准备废除遗产税时,富豪们反而予以最强烈的反对,包括盖茨父亲老威廉、巴菲特、索罗斯等在内的120位美国大亨自费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疾呼:“请对我们征税。”富豪们指出,没有遗产税将使美国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孩子不劳而获,使富人永远富有,穷人永远贫穷,这将伤害穷人家庭和社会的平衡。 邢飞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青木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胡锡进硬怼平原公子,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2. 李克勤|“深切缅怀毛主席,您永远的学生王光美”:刘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说法做法意味深长
  3. 郭松民 | 也说“沪爷撑起一片天”
  4. 改开以来民间“顺口溜”拾穗(一)
  5. 美国加州大火烧出了房地产金融骗局
  6. 选择题:到底谁让老百姓吃饱了饭
  7. 奴颜婢膝的学生与急眼了的老师
  8. 卧龙大桥扩宽:南阳人民的耻辱!
  9. 研究和评价“文革”,是否应该跳出个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伟大领袖毛主席!
  1.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2.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4.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5.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6. 到底谁“封建”?
  7.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8.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掩耳盗铃及其他
  1.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2.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3.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5.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6.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7.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8.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众
  1. 车间主任焦裕禄
  2. 地图未开疆,后院先失火
  3.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4.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5. 何涤宙:一位长征功臣的历史湮没之谜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