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文艺新生

朱苓:《当代艺术的泡沫》

朱苓 · 2012-04-10 · 来源:四月网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本·路易斯是英国艺术纪录片导演,他于2008年制作的纪录片《当代艺术的泡沫》(The Contemporary Art Bubble)收集了大量西方艺术家、藏家、画廊老板和拍卖行是如何联手在价格上“做局”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因为暴露了当时红极一时的英国艺术家达明· 赫斯特拍卖天价后面的真相,在西方艺术界掀起了不少波澜。最近他因为德国电视台制作节目来到柏林,我在一家咖啡厅里对他做了一个简 短的采访。

问:当时你是出于什么想法拍摄《当代艺术的泡沫》这样一部纪录片?

答:有个人的原因,也有更广泛的文化上的原因。2003年和2005年我拍摄了两个介绍当代艺术明星的纪录片系列,而2005年正好是当代艺术市场 腾飞的年代,我当时就有了个想法,拍摄一部名为“怎样用艺术品成为百万富翁”的纪录片,我还特地从银行贷款了5万英镑,并从事了一年的艺术品买卖。可惜英 国广播公司到了2007年才批准了我这个纪录片项目,当时我就告诉他们,现在时机已经过了,因为2008年艺术市场必然崩盘,还不如拍一本关于这个题材的 纪录片,他们立刻就同 意了。这是我拍这部片子的“个人原因”。更深层次的哲学上的原因是,我感觉艺术被绑架了,被一些艺术以外的目的所利用了。艺术品交易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情,但2007年的艺术品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赌场,我感到很多跻身艺术市场的人利用我们对于艺术的热情,不是为了传播艺术的价值,而仅仅是为了赚钱,为 了让他们手里的艺术品升值。这也是纪录片的出发点:市场上有很多热钱,人们也有热情,但也有很多交易手段以及商业模式很不正常,很没规范。我只是想找到一 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一幅沃霍的作品可以卖到7千2百万美元?沃霍当然是一个有趣的艺术家,但也是一个大量复制同一题材的艺术家,卖到7千2百美元还正常 吗?我个人感觉到我们的经济出了问题,文化也出了问题,人们不仅在艺术上大出手,而且是在某种特定类型的艺术上大出手:在沃霍,赫斯特,木拉卡米,昆斯这 样的艺术家身上,这种选择折射了一种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问:那你的答案是什么?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答:就是把能力和金钱等同起来。此外,还带有一定的幼稚性,很多当代艺术像是给成年人制作的玩具,比如你看木拉卡米的作品(图),你感到仿佛是成年 人希望通过艺术重拾他们逝去的童年时代。此外,很多当代艺术装饰性很强,看上去“亮晶晶”的。我们似乎生活在一种“亮晶晶文化”当中,人们喜欢亮晶晶的汽 车,亮晶晶的厨房,于是自然而然也就偏爱亮晶晶的艺术品。就连George Condo这个我认为是不错的艺术家,现在也开始做卡通的东西。总而言之,当代人头脑不复杂。我不认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在艺术市场上赚钱需要很高的智商, 你需要的是残酷,是犯罪。你听说过纽约的大收藏家Steven Cohen吗?他是对冲基金的老板,他手下的一些人刚刚因为内部交易被抓了起来。你看,是一些犯罪分子在购买当代艺术。

问:你纪录片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是:拍卖行已经成为炒作当代艺术品最重要的平台或工具,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美术馆,其中苏富比和佳士得又是龙头老大。我想知道拍卖行是怎么获得这种地位的?

答:我很难给出一个笼统的答案。首先你要认识到拍卖是维持高端市场的手段,而高端市场的业绩一旦保持了,那么中低端市场的人也会更有信心,这是所谓 的“滴水效应”。另外 关于拍卖行很关键的一点是,它是唯一可以被所有人看到的艺术品公开交易平台,所有在拍卖行以外的交易都是私下交易。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就像一个剧院。所以 虽然拍卖的次数很少,一年才两次,但对于艺术商人来说,它有一个标识性的作用。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会上被拍出了高于以往两倍的价格,那么代理这个 艺术家的画廊老板在整个下半年的销售中都可以把这个当作广告打出去。正是出于这一层利益关系,所有人都想通过拍卖把艺术家的价格推高。

问:这种炒作的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答:其实一直以来,艺术品商人都通过拍卖来支撑他所代理的艺术家的价格。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操作的规模之大,使得量变导致质 变。我的纪录片里提到1987年,苏富比曾借钱给拍卖人让他在拍卖会上拍出梵高 作品4千9百万美元的天价,我认为这个事件 是一个转折点。拍卖行这样做的目的是抛出一个诱饵,导致对艺术的需求扩大了,大规模的钱进入了艺术市场,参与炒作艺术家的人越来越多。

问:在你的影片中你也批评了西方的公共艺术机构,如美术馆,你批评他们对拍卖行亦步亦趋,拍卖行上谁的价格被拍得最高,他们就做谁的展览。你认为这是因为美术馆缺 乏自信,还是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

答:我认为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掺杂在一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腰缠万贯的大收藏家往往也是公共美术馆的“顾问”。此外,这些在拍卖会上被拍出高 价的艺术家也会吸引媒体的关注。并且美术馆的馆长往往“雄心勃勃”,他们希望能结交到顶尖的艺术家和收藏家。所以这里面形成了一个很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导 致美术馆抛弃了它的独立性。我不反对这种关系网的存在,但既然存在,就应该对外公开,就应该允许我进去批评他们。而你在我的影片中也看到了,他们把所有异 议的声音拒之门外,泰德美术馆拒绝接受我的采访,大英博物馆禁止我拍摄赫斯特的展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禁止我拍摄昆斯的展览。你看,一串有代表性的美术馆 叫我滚蛋。

问:那媒体呢?媒体为什么不能公正客观地去报道这个市场?

答:因为媒体首先考虑的是销量。说赫斯特的坏话不会让你卖出更多的报纸,说“赫斯特是个伟大的英国艺术家”才会。我们生活在一种“名人文化”中,人们渴望名人的出现,而 不是名人的倒台,批判性的文章在我们的当代文化中是不会有多大市场的。

问:你认为拍卖的价格反映了作品的质量吗?还是这两者之间已经失去了任何联系?

答:这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

问:如果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拍卖行是按照什么标准选择拍卖的艺术家呢?

答:他们只看艺术家是来自哪家画廊的,画廊的老板多有钱,此外还有哪些藏家在收藏这个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又多有钱。

问:那么在这种局面下,你认为艺术家还有可能仅仅凭着作品的质量而出人头地,不需要借助有钱的画商、收藏家和拍卖行的帮助?

答:你仍然能找到好的艺术家,他们也会有展览,只不过大体上讲,他们达不到最昂贵的价格。

问:你拍摄影片的时候是否遇到什么阻挠?你在影片中提到苏富比禁止你进入拍卖会。

答:当然了,赫斯特,白立方画廊,高古轩画廊都不愿意接受我的采访,我收到了苏富比威胁起诉我的律师信。当然,我之前已经请律师把我的电影仔仔细细检查过三遍,他们确定 没问题我才公映,我当时确实很害怕他们会对我采取法律上的制裁。

问:这部电影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影响吗?

答:当然。之后就不太有杂志请我写艺术评论文章了。不过我很庆幸的是,我并不靠我的艺术评论文章和艺术电影生活,所以才能保持我的独立性。

非常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本· 路易斯:

木拉卡米的作品: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胡锡进硬怼平原公子,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2. 李克勤|“深切缅怀毛主席,您永远的学生王光美”:刘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说法做法意味深长
  3. 郭松民 | 也说“沪爷撑起一片天”
  4. 改开以来民间“顺口溜”拾穗(一)
  5. 美国加州大火烧出了房地产金融骗局
  6. 选择题:到底谁让老百姓吃饱了饭
  7. 卧龙大桥扩宽:南阳人民的耻辱!
  8. 奴颜婢膝的学生与急眼了的老师
  9. 研究和评价“文革”,是否应该跳出个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伟大领袖毛主席!
  1.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2.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4.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5.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6. 到底谁“封建”?
  7.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8.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掩耳盗铃及其他
  1.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2.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3.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5.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6.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7.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8.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众
  1. 车间主任焦裕禄
  2. 地图未开疆,后院先失火
  3.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4.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5. 何涤宙:一位长征功臣的历史湮没之谜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