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汲古集》:35,《吕氏春秋》与韩非子

沙黑 · 2014-02-08 · 来源:乌有之乡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吕氏春秋》与韩非子

  两刃相割,利钝乃见;二论相订,是非乃见。是故韩非之四《难》,桓宽之《盐铁》,君山《新论》之类也。(《论衡·案书》)

  王充此言所说的“四《难》”,是韩非子的四篇文章“难一,难二,难三,难四”,如王先慎题注所说,“古人行事,或有不合理,韩子立义以难之。”是韩非子针对古人的不合理见解而发表的看法,所以王充称之为“两刃相割,二论相订”。韩非子发挥的,是他的以“法、术、势”为主体的“因道全法”论,读来自有他的道理。从文体上说,《论衡》受着“四《难》”较大影响。

  《吕氏春秋·孟秋纪》之《振乱》说:

  当今之世,浊甚矣,黔首之苦,不可以加矣。天子既绝,贤者伏世,世主恣行,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诉。世有贤主秀士,宜察此论也,则其兵为义矣。天下之民,且死者也而生,且辱者也而荣,且苦者也而逸。

  这一段文字所说的,当是战国末期的景象,可以为陈胜吴广何以揭竿而起作注。由此语可知,《吕氏春秋》作时,秦尚未统一天下,而天下渴望“贤主、秀士、义兵”,以扫灭那些“与民相离”的“恣行”的“世主”。

  其《孟冬纪·安死》说:

  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掘之墓也。以耳目所闻见,齐、荆、燕尝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赵、魏、韩皆亡矣,其皆故国矣。

  这一段文字,尽管有“尝亡,已亡,皆亡”三词的区别,但总以一句“其皆故国矣”,是说这些国都亡了。这些国都亡了,就是说秦统一天下了,而秦统一天下、秦王政称“皇帝”的时间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由此可知,《吕氏春秋》一书,写作起于秦国统一天下之前,成书在统一天下之后,而不能在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就成书。

  据《史记·吕不韦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成了这部《吕氏春秋》,记在该《传》“太子政立为王”这一节之后,“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爱好招集宾客,这是吕不韦集宾客撰书的一个文化背景,是在秦统一天下之前。

  《吕氏春秋》于《孟春纪》等“十二纪”之后,有一《序意》,开头一句说,“维秦八年,……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

  吕不韦回答了一些话,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指出《十二纪》的主题。良人(大体就是指撰稿者)为《十二纪》请问吕不韦,是在“维秦八年”,这时候《十二纪》或只在写作计划上,我们不能凭这个说整部《吕氏春秋》此时已成书了。

  既为《序意》,则当放在全书之前,却放在成书的“十二纪”之后,且《十二纪》之后,还有从《有始览》至《士容论》等十四篇大文章,总共二十六篇,《序意》却只字未提后面十四篇,所以,《序意》是有关写作前半截书的,而既然是“意”,则只是一个意向性大纲或讨论性记录,而不是一篇完成了的《序》,事实上全书无《序》,第一篇就是《孟春记》。

  因此,“维秦八年”,当指“秦王政八年”(前239年)。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立为皇帝”,一统天下。可见,《吕氏春秋》从策划、撰写到完成,至少经过了从秦王政八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说,全书从策划、撰写到完成,该是用去二十年左右的时光。

  《孟冬纪》“以耳目所闻见,齐、荆、燕尝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赵、魏、韩皆亡矣,其皆故国矣。”这句话看来,《史记》“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这句话,写得很准确,书确实是吕不韦的“客”们据“耳目所闻见”写成的。

  “以耳目所闻见,齐、荆、燕尝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赵、魏、韩皆亡矣,其皆故国矣”这句话证明了《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当在秦国已经扫灭了东方六国之后,是秦王政称“皇帝”的初年,也证明了写下“维秦八年”的《序意》时,记下“其皆故国矣”的《孟冬纪》篇还没写,至于其它篇完成了多少,我们也无法知道,甚至可能这本书的一切都只不过在策划之中,所以才有《序意》作为全书意向性大纲或讨论性纪录的撰写,后来编定时,觉得将它放在哪儿都不算确当,又觉得这重要资料不能抛弃,于是保存在《孟冬记》之后,而其时后面十四篇还没写,以至还没想到要写,本来此书计划只是写到《孟冬记》。

  由上可见,《吕氏春秋》非成于一时,是在秦军向东方进攻的步伐声中完成。

  岳麓书社《吕氏春秋》杨坚“前言”说该著之“成书”在秦王政八年,其实,如果说“其始作,大约在秦王政八年”,则较准确。

  因此,可以推断,《韩非子》的撰写,至少有相当阶段竟与吕不韦宾客们作《吕氏春秋》同时,处在同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都在秦统一六国前夕这段时间里。《吕氏春秋》里的一些议论,恰好为韩非子的思想作了注脚,说明着他这个激烈的思想家产生的时代社会环境。比如,《孟秋纪·禁塞》说:

  ……以至于今之世,为之愈甚,故暴骸骨无量数,为京丘若山陵。世有兴主仁士,深意念此,亦可痛心矣。

  读着这些还带着当时战乱气息的文字,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秦国统一天下,当时的正义性,后来人们评说得是很不够的,好像只是秦国强大的原因,以及东方六国不能团结的原因,使秦王得遂其志,我们读着《吕氏春秋》中如《孟秋记》里的《振乱》、《禁塞》的文字,却能体会到东方六国的那些“世主”们,是把他们的国家弄得水深火热到极点,而秦国以拯救天下为号召,秦军实际上就成了“义兵”,秦王成了历史的“兴主”,吕不韦、李斯这些人成了历史的“仁士”,这才能君臣同心,重复汤、武故事,得了天下。从《吕氏春秋》此类字里行间,能读出秦国统一天下的客观的正义性。

  这就反证了韩非子的激烈思想的产生是十分合理的。我们从“难一,难二,难三,难四”这几篇《难》中看到,韩非子对当时流行的祸国殃民的谬论“立义以难之”,十分尖锐无情痛快淋漓,他正是要纠正“世主”的腐败荒乱到正确而求强的路上来,走上“法、术、势”的“争于气力”的新路,冀其成为时代的“贤主、兴主”。然而,韩王这样的“世主”,是韩非子这样的“秀士、仁士”说不回头的,正如王充在《论衡》中所说,韩王虽有韩非,“不能用之,又不察其书,兵挫军破,国并于秦”(《论衡·效力》),成为东方六国中第一个倒下去的诸侯国。

  韩非子的《难》篇的形式,是举出一些故事或言论,加以“难”之。如《难一》中有个故事,讲,齐桓公三次前往,想见到处士“小臣稷”,但这位小臣三次避开,齐桓公说,我听说万乘之主应该好仁义,于是继续前往拜访,到第五次的时候,这位“稷”先生终于肯出来见了齐桓公。

  对此,韩非子发表议论说,“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今桓公以万乘之势,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今小臣……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是很不对的。假如这个小臣是有智能的,那么他的性质,“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既然如此,总之,“桓公不知仁义。”

  可以说,韩非子的非“难”,是尖锐而有理的,维护了真正的“仁义”,而抨击了虚假的“仁义”。

  齐桓公这个事例,在《吕氏春秋》中,竟然也是作为“能礼士”的典范而予以颂扬的,说,齐桓公如果能这样坚持下去,加上其它方面的修养,岂但是为霸主而已,并且是要成就王业的。可见,这段文章的作者,与韩非子面对同一素材,却作出了不同的见解(见《有始览》与《慎大览》篇)。

  韩非子本质上是在传统的“礼义”学说之内,是在“礼义”遭到这样歪曲滥污的情况下,维护“礼义”之真谛的“仁士,秀士”,还要加上一个“志士”。

  韩非子从荀子所学是“帝王之术”,而所谓“帝王之术”,其本义不能从为所欲为的方面理解,《吕氏春秋》这两句话解释得好:

  帝也者,天下之所适也;王也者,天下之所往也(《慎大览·下贤》)。

  为了天下能“适”能“往”,统治者恰恰是不能为所欲为的。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元龙:举邓旗、走邪路,鉴别这类改开敌对分子,首用毛泽东思想!
  2. 这不是个案,而是整个时代的病
  3. 杨开慧牺牲后,板仓街头出现一陌生乞丐,在杨家门口乞讨时喊:岸英
  4. 历史文献:原河南省委宣传部长杨止仁给原河北省委书记李尔重关于探讨历史问题的一封信
  5. 夏小姐,一个被公知洗脑的完美标本!
  6. 未完成的《反击》、以及反击进行时
  7. 白岩松:如何解决老百姓有钱不敢花?
  8. 临终前,这位开国将军仍放不下这件事……
  9. 钱学森提倡的“大成智慧学”,到底是什么
  10. 土埋到脚脖子的生活:一个被吞噬的中国乡村
  1. 谁让你不争论?你该问问他是谁!
  2. 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先锋队背叛了初心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元龙:举邓旗、走邪路,鉴别这类改开敌对分子,首用毛泽东思想!
  5. 某些人已经疯狂到开始胡言乱语了
  6. 县城官场正在向旧社会沦陷
  7. 毛泽东的晚年超越了时代局限,没能理解他,是我们的悲哀!
  8. 这样的非政府组织,该禁了
  9. 子珩墨|最怕的不是仇恨毛主席,而是热爱毛主席的“伪君子”!
  10. 苏联亡了,但亡的不是社会主义!
  1. 小人吹不成伟人!毛主席的光辉,万丈不朽!
  2. 李克勤|叶剑英李先念未参加刘少奇追悼会:华国锋主持,邓小平致悼词(1980年5月17日)
  3. 中共最危险的叛徒,从叛变到处决的内幕详情
  4. 孙中山巨幅画像不宜长期放置于天安门广场
  5. 一夫多妻公开回归、天价私宅赫然出现,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6. 当财政走向失控
  7. 中国又迎来了另外一个金融大鳄——景顺集团
  8. 内奸:倒查20年
  9. 江青谈京剧革命(中英文)
  10. 谁让你不争论?你该问问他是谁!
  1. 杨开慧牺牲后,板仓街头出现一陌生乞丐,在杨家门口乞讨时喊:岸英
  2. 举国“痛打”哈佛大学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全球化的风向变了
  5. 沉痛哀悼:崔凤金同志逝世!
  6. 忠县煤矿离奇破产,职工生计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