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三农关注

土埋到脚脖子的生活:一个被吞噬的中国乡村

刘鹏 · 2025-06-07 · 来源:人境网
字体: / /
农民不是问题,他们是答案。土地不是负担,它是希望。我们需要的不是继续喊口号…

我常想起我外婆种的地。辽西一个小镇边缘,一块块地像劫后余生的伤口,被铲车和房地产的红线包围,割裂成碎片。麦子还是麦子,豆角还是豆角,但种地的人不再是人,而像是被抛下的影子。他们穿着脏兮兮的军大衣,身子贴着土地,脸上挂着无声的挣扎。一场悄无声息的灭顶之灾,正在吞噬中国农村。

城市里的人喜欢说,“农民落后”“农民懒”,说他们“不进步”“不努力”。但他们看不见这个社会的基本事实:中国农民不是因为不努力才穷,而是因为越努力越穷。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推开的这些年里,他们的命运像沉进水底的石头,一点声音都没有。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开始,农村就被重新切割成一块块“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孤岛。土地从集体的变成了家庭的,合作从制度变成了负担。有人说,包产到户让农民“吃饱了饭”。但他们没有说的是,这种吃饱,是让每一个农民家庭自己去承担所有风险、成本和后果的吃饱。他们要自己攒种子、买化肥、修农具、卖粮食——一切都必须和市场对接。而这个市场,从来不是平等的市场,而是一个城市资本说了算的市场。

卖出去的粮食压着收购价,买进来的肥料抬着高价,种地人从头到尾就是赔本赚吆喝。更别说土地越来越少,年轻人走了,老人干不动,小孩无人顾,剩下的那些土埋到脚脖子的人,根本无路可退。他们不是“坚持”,他们是被剩下的。

很多年前,有一次下乡调研,和一个老农民聊起,他说:“我们不是不想进步,是进步不让我们进。”我当时没太懂,只是记住了他的眼神像地里的老黄牛,硬生生地压着怒火。后来才慢慢明白,农民“进步”的门从来不是为他们开的。无论是教育、医疗、金融,还是基础设施,真正好的资源从未平均地流向过农村。城市说要“引导农民工进城”,可谁真的接住过他们?乡村说要“发展新型农业”,可谁愿意真把土地归还给农民集体?

一度火热的“新农人”概念,如今也像个笑话。背后大资本早已入场,所谓“返乡创业青年”多数不是原本的农民,而是掌握话语权的城市人。他们租下整片土地,玩起品牌、直播、农业科技,而真正的农民只能给他们打零工。在土地上打工,这听起来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你有田你不种,你来我的地里打工,我再给你按“日薪150”结账,还不给保险、不包饭。你问农民愿不愿意?不愿意也得干,因为自己种更赔。

乡村振兴喊得震天响,实际却是在大规模“去农民化”。有些村子修了漂亮的大楼,挂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牌子,里面住着空壳的老人和留守儿童。表面是现代化,实质是被迫退场。他们从土地中被赶出来,成为城市低端劳动力。他们不是“不现代”,他们是现代性牺牲品。

而农村的破败,不仅是经济的破败,更是生活逻辑的破败。原先熟人社会的信任与互助,在小家庭化和市场侵蚀下几乎荡然无存。过去抬头不见低头见,现在门一关、手机一刷,谁也不认识谁。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再也不是一个村庄的集体责任,而是每个家庭孤零零地死撑着。

我认识一个农村老奶奶,前两年在冬天摔了一跤,爬不起来,冻了一夜,第二天才有人路过发现。那个村子有180户人家。她跟我说:“过去啊,摔了立马就有邻居来扶。现在,家家有门,门门闭着。”

这不是一个村庄的个别现象,而是当下中国农村的普遍写照。乡村的断裂,是从制度和文化两方面一起发生的。一方面,集体制度的解体,使得农民失去了组织化能力和集体发声的可能;另一方面,城市主导的文化逻辑,不断塑造着“农民=落后”的观念,使得农村在整个社会想象中愈发边缘和无声。

而真正痛心的是,很多年轻人从小就被教育“考出去,走出去,再也别回来”。这是一种悄悄地清洗农村的方式。不是强制性的驱逐,而是通过剥夺教育、就业、生活机会,让农村人自己选择离开、放弃、甚至否定自己的出身。这种结构性的流放,是一种沉默的暴力。

曾经我们有过希望,那是在人民公社的年代。不是说那个年代没有问题,而是那是唯一一次,大规模集体组织起来的农民,掌握过土地、粮食、教育和卫生资源的时代。那时候集体种地、统一分配,贫富差距小,有病有医生,孩子有学上。没有人家富得流油,也没有人家穷得揭不开锅。那是另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只不过后来被彻底否定、甚至妖魔化了。

我们需要重新正视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看到一个现实的事实:个体化的小农在市场中必然被吞噬,而没有组织化、没有集体化的农村,不可能真正有未来。土地不能只是商品,它是农民的生命线,是粮食主权的根基。农村不能只是城市的附庸,它应该是独立、自足、有尊严的社会空间。

现在是时候重新思考“农村”的意义了。不是在城市人眼中的“田园风光”,也不是在官方话语中的“农业现代化”,而是千千万万个曾经养活这个国家、却正在被这个国家抛弃的人民。他们值得被听见,被理解,被重新组织起来。他们不该只活在扶贫报表里,也不该只作为廉价劳动力出现在快递车、工地或流水线上。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让种地的人活得有尊严,它的繁荣不过是一场幻影。如果一个社会不能让农民留在土地上安身立命,那么它的根基就永远是不稳的。

农民不是问题,他们是答案。土地不是负担,它是希望。我们需要的不是继续喊口号的“振兴”,而是一次真正由下而上的、农民自己的觉醒与组织。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用心良苦
  2. 李进同志(四)
  3. 网民不满意,武大尘埃继续飞扬
  4. 走进南街村(5)| 答网友问:南街村撑不下去了吗?
  5. 人民的证言:从亲历者的怒吼,彻底粉碎《高山下的花环》对毛泽东时代的无耻栽赃
  6. 性别、性取向、性身份认同、娘化
  7. 现当代最伟大的人,你选谁?
  8. 质疑西方历史,就是“否定改革开放”,这个教授或许说出了她心目中的实情。
  9. “人民作家”的荆棘之路
  10. 毛主席临终无言之托:人民政权,永不变质!
  1.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2. 教师节,是个笑话!
  3. 李进同志(二)
  4. 陈中华:司法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5. 莫言的谦虚,陈佩斯的微笑
  6. 毛主席聚沙成塔,走资派毁塔成沙
  7.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
  8. 李进同志(三)
  9. 别再吹“大国工匠”了,我们就是“买设备送的工程师”
  10.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1. 唐国强,已不配饰演毛主席
  2. 朱德这两首诗是读懂文革的重要文献
  3. 【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9.9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与邓小平谁准确地预见了未来?
  4. 毛选违禁?孽障!
  5. 斯诺的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
  6. 闫宏伟:谁定伟人去世次日为节?
  7. 张CQ: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把修正主义根子挖掉
  8.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全都是形式
  9. 郝贵生 | 没有反抗斗争,能“把苦日子过成花”吗?——评《生万物》导演《人民日报》文章
  10. 评为什么中国不是修正主义!
  1.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3.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5. 光刻机残骸现身,原来毛主席时代就有光刻机!现在却被卡脖子,这么“伟大的功劳”,谁的?!
  6.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