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防外交

美国情报系统转型应对高新技术挑战

李思明编译 · 2015-03-18 · 来源:美国中央情报局网站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美国情报系统在关注下走向公开

 

  2013年7月21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公开声明,美国涉外情报调查法院已经就国家安全局收集电话信息的情报监视活动更新授权。按规定,美国需要定期更新对情报部门监视活动的授权,但罕见的是,情报机构主动发布更新授权的消息。这是美国政府在“棱镜”等项目遭曝光并触发争议后,增加情报监视活动透明度的努力之一。可见,美国政府开展这些监视项目的活动正由“地下”搬上“台面”。

  随着美国情报系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接受美国中央情报局资金支持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In-Q-tel也浮出水面。创建于1999年的In-Q-tel公司,是旨在鉴定和投资于维护美国国土安全利益的尖端科技公司。根据情报界的苛刻要求,该公司与企业家们、成长型公司、研究人员、风险投资家接洽,将情报技术交付给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国防情报局、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以及更广泛的情报界,以充实美国的情报能力。

  2012年3月1日,中情局局长大卫·H·彼得雷乌斯就曾在In-Q-Tel公司CEO峰会上发表演讲,热情地谈论了中情局和In-Q-Tel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央情报局是美国的国宝,In-Q-Tel公司为中情局及其附属机构提供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技术,在任何情况下,这一合作伙伴关系对达成关键任务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情报工作转型有赖于智能驱动

  中情局的工作就是先人一步捕捉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出现的挑战信号,确保美国决策者对局势动向了如指掌。在解决危机的途径上,将军队调往四面八方、持续追击恐怖分子的传统策略已经被越来越少地采用。

  “就像在足球场上,球队不能对整个球场失去观察和警惕;在反恐任务上耗尽精力,就等同于放弃全球视野。” 中情局局长大卫·H·彼得雷乌斯表示,全球视野覆盖极广,包含武器技术更新换代、网络安全威胁、反间谍活动。

  “从战略层面上讲,中情局正在经历一场‘拉锯战’:一方是我们与基地组织及其分支之间的战役,以及覆盖全球情报领域的需要;另一方则是严峻的预算紧缩。监视潜在的境外威胁和机遇是我们的职责,但预算从‘911’之后就丧失了稳定增长的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前的情报工作亟需智能性的驱动力量。”彼得雷乌斯称,发展情报技术是摆在中情局面前的首要挑战,而应对这一挑战就离不开In-Q-Tel公司的帮助。

  美国发展情报技术的三项主要内容

  在In-Q-Tel公司CEO峰会的演讲中,彼得雷乌斯将采用创新技术视为促成美国情报工作变革的驱动力,“‘转型’是一个被滥用的词汇,但用来形容新生代的技术正合适。这些成果改变了我们对保密工作的概念,同时创造了无限挑战和机遇。”同时明确提出,新时代的美国情报机构需要攻克3项技术挑战,即如何应对透明化的数字世界、处理所谓“大数据”的艰巨任务,以及满足越来越紧迫的速度需求。

  内容一:应对透明化的数字世界

  21世纪,机器将学会“感知”,即感受和回应。目前联结计算机的“互联网”势必会向联结各种设备的“物联网”转变——到2020年,近千亿件现役设备都将实现联网。而In-Q-Tel公司开发的主要设备都在应用“物联网”的领先技术。

  中情局采用射频识别、感测网路、微型嵌入式服务器对目标进行定位、识别、监控和远程控制,这些跨时代的技术和设备有着低成本、高计算功率的特征。在实践中,只要选择某一处地点,即便那是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这些技术也可以快速整合数据,进而提供近乎不间断的监测材料。

  数字世界中,数据信息无处不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或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留下痕迹,而每个数据字节都揭示着位置和习惯等信息,经推断就能得出可能的目的与行动。具体而言,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踏出了“数据脚印”,父母们记录着下一代人的成长,并长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这些材料。鉴于数字时代的高信息透明度,中情局重新审视身份认定和保密工作的概念,要求对情报工作人员采取身份保密措施;同时,还找出方法为一些人员创建“数据脚印”,为其建立“新的身份”。

  内容二:运用“大数据”优化工具

  解读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工作尤其艰难,但在“大数据”背景下,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信息却总能呈现出实时的、宝贵的洞察和见解。中情局开源中心和负责社交媒体的人员把“阿拉伯之春”当作典型案例研究,推特流量数据的变化和中东地区长期动乱的局势为此提供了依据:在运动的初始阶段,每秒约有2200条相关推特出现,一天之内就有1.9亿条,而这一数字伴随运动进展大幅上升。

  “大数据”浪潮的兴起对情报搜集和情报分析影响至深。在情报搜集方面,“大数据”将原先保密的文件代之以免费、开放的大量信息。据此,中情局可以对高成本、高风险的人力情报工作做出更加明确的判断,将人力资源倾注在真正重要的机密工作上。

  在情报分析方面,新的数据分析工具和系统为分析原始情报理清脉络、导出结论,提高了情报信息的参考价值。彼得雷乌斯介绍道:“中情局的工作人员对人物、信号、影像、通讯记录,以及开源信息等等数不尽的情报资料进行组合,并做出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分析。我们借助云计算,提取海量的情报数据进行分析,并可以就数据中的某一具体问题精准、快速地展开质询。”当前,由In-Q-Tel公司合作企业开发的云计算技术,推动着情报分析工作在大量碎片式数据的储存、访问、处理等方面转型。

  截至目前,在In-Q-Tel启动的分析项目中,一部分靠搜集和分析社交媒体线索完成,一部分可以通过云计算或“大数据”背景下的其他手段来探索和分析——运用这些优化工具将有利于中情局等美国情报机构掌握主动权,在“大数据”浪潮中独占鳌头。

  内容三:实现技术更新的速度需求

  “‘将信息融会贯通’是我们所有使命的核心内容。归根结底,这就是我们成功抓获本·拉登所使用的方法——In-Q-Tel公司为情报分析师们提供强大的功能性支持,从而完成高难度的‘搜索-发现式’的挑战,而且是以迅速的、联动的和安全的方式。”彼得雷乌斯指出,虽然对付敌人的风险和代价极高,但并不困难,只须在系统中实现比任何时候都快的速度、创造能够及时满足需求的产品就足够了。

  以往创建一项新的技术需要耗费数年,如今认定技术需求和开辟解决途径之间的周期缩短至数月,甚至是几个星期或几天。在情报领域,新的技术产品将以极大的速度被标准化并进入市场,这一速度仅靠政府运作是跟不上的。因此,中情局通过一些私营部门跟进情报工作的需求。

  (来源:美国中央情报局网站 编译:李思明)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南岗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元龙:举邓旗、走邪路,鉴别这类改开敌对分子,首用毛泽东思想!
  2. 公孙鞅之叹
  3. 全球化的风向变了
  4. 顾凌英|到底是谁蛮横、谁不讲理?
  5. 未完成的《反击》、以及反击进行时
  6. 历史文献:原河南省委宣传部长杨止仁给原河北省委书记李尔重关于探讨历史问题的一封信
  7. 临终前,这位开国将军仍放不下这件事……
  8. 把武训比作张桂梅,不仅仅是张桂梅的耻辱,更是......
  9. 土埋到脚脖子的生活:一个被吞噬的中国乡村
  10. 这下成仇了,特朗普和马斯克开撕!瓜太多,太密
  1. 谁让你不争论?你该问问他是谁!
  2. 不是社会主义不行,是先锋队背叛了初心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某些人已经疯狂到开始胡言乱语了
  5. 元龙:举邓旗、走邪路,鉴别这类改开敌对分子,首用毛泽东思想!
  6. 毛泽东的晚年超越了时代局限,没能理解他,是我们的悲哀!
  7. 县城官场正在向旧社会沦陷
  8. 这样的非政府组织,该禁了
  9. 子珩墨|最怕的不是仇恨毛主席,而是热爱毛主席的“伪君子”!
  10. 教室里为什么不挂毛主席像?
  1. 小人吹不成伟人!毛主席的光辉,万丈不朽!
  2. 郭建波|“冤案”,还是罪有应得?——关于胡风事件的历史考察
  3. 李克勤|叶剑英李先念未参加刘少奇追悼会:华国锋主持,邓小平致悼词(1980年5月17日)
  4. 中共最危险的叛徒,从叛变到处决的内幕详情
  5. 孙中山巨幅画像不宜长期放置于天安门广场
  6. 一夫多妻公开回归、天价私宅赫然出现,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7. 当财政走向失控
  8. 中国又迎来了另外一个金融大鳄——景顺集团
  9. 内奸:倒查20年
  10. 江青谈京剧革命(中英文)
  1. 沉痛哀悼!香港毛泽东思想学会林敏捷会长逝世
  2. 举国“痛打”哈佛大学
  3. 照妖镜下无完人:写给一位自称“人民儿子”的人引言
  4. 全球化的风向变了
  5. 沉痛哀悼:崔凤金同志逝世!
  6. 忠县煤矿离奇破产,职工生计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