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云淡水暖:看80年代初关于“运十”的新闻

云淡水暖 · 2009-05-09 · 来源:乌有之乡
中国大飞机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仰望与断想:看80年代初关于“运十”的新闻

云淡水暖


  1980年11月,真正由中国人自己组成的“国家队”设计,自己制造的大飞机“运十”首次试飞成功,国内外新闻媒体曾经进行过报道。参与运十研发全过程气动设计的赵XX先生在一篇纪念已故“运十”总设计师马凤山先生的文章中颇有些感慨地说:

  “运十”首飞成功且试飞北京成功之后,国外航空界和媒体做了广泛的报道,“相比之下,国内却是冷冷清清,运十首飞第二天没有一家报纸报道,直到一年多以后,运十试飞北京成功,并在南苑机场作了包括60米低空通场在内的精彩飞行表演后,才有上海《文汇报》、《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等少量报纸发了一些消息……以后也是在试飞抵达其它城市,特别是试飞拉萨成功后,一些非主流报纸才发了一些消息。”

  可以比较的是,中国“新大飞机C919”项目刚一筹划,就有主流媒体报道了:“中国大飞机项目总体投入将达2千亿 投资严格监管”(《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说: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总经理金壮龙说:“我们采取把全国专家集中起来,先后动员了40多家单位,近400多名科技人员,集中住在一起,开展论证。结合我们公司现有的力量,我们初步已经完成了大型客机的总体技术方案。”

  这说明研制大飞机是一件大事儿,了不得的事儿,投入2千亿,动员40家单位,400多专家严格论证,得出“初步”方案,就对外公布了,很鼓舞人心,很严肃。然而,回想到运十试飞的80年代,草民觉得当时确实没有多大的报道力度,大家都不太知道,草民是好久以后看到运十的设计师之一程不时老先生在央视讲运十的悲壮历程,才倍感震撼,觉得当年对中国的航空业很是有些认识上的空白。

  于是,草民查找了一些80年代初关于运十的新闻报道,草民以仰望的视角,来看这些新闻。

  【国外】:

  “‘运10’不是波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它是该国发展其设计制造运输机能力的10年之久的锻炼。说中国人全盘照搬波音707的人是不了解今天的中国。他们急切希望自给自足,他们急于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1980年5月《航空周刊》 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副总裁斯坦因纳)

  “尽管Y10和波音707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参观过上海(飞机制造)工厂的老资格观察家们显然认为,这架飞机是自行设计的。” (美国1980年6月《航空周刊》)

  “中国能自行设计制造‘运10’飞机,这是一个飞跃性进步。它表明中国飞机制造技术已具有相当水平。”(1981年12月12日《国际先驱论坛报》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前总裁布里逊达因)

  “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国家了。”(英国路透社1980年11月28日电讯)

  “设计‘运10’的目的是为了显示中国工业具备了发展这种类型飞机的能力。”(英国1981~1982年版《简氏飞机年鉴》)

  “仅仅这种大型飞机本身就汇集了中国的航空技术,就有必要作高度评价……仅就中国运10飞机的发展,我们也有必要给予很大的注视。”(日本1982年10月出版《航空情报》)

  【国内】:

  [本报北京专电]我国自行设计和研究制造的“运十0002号”大型喷气客机,今天由上海试飞北京,获得圆满成功。…今天下午一时〇三分,飞机从上海机场腾空而起,十几分钟后,飞行高度已达九千米。二时五十一分,平稳地在北京机场降落,舱内几十名乘客无一人感到不适。机组人员也高兴地说:一切正常。“运十”飞机,是按照我国民航机的适航性要求设计的,也符合国际民航组织的相应要求。机舱座位按混合型布置,可载客一百二十四名,如按经济级布置,可载客一百七十八名。(1981年12月9日香港《文汇报》)

  让中国之鹰展翅飞翔 随“运十”试航散记——11月4日至8日,记者随国产“运十”大型客机往返乌鲁本齐上海试飞,亲眼见到“运十”各项试验课目完成情况良好,……这次“运十”试飞乌鲁木齐,全程3600公里,经过几个气候区,曾在万米高空中遇到时速达200公里的风速。试航首席机长、全国人大代表王金大告诉我,从气象学角度看,这称之为激流。……在激流中仍能平稳地逆风穿行,证明它的性能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归程中,乌鲁木齐降雪,气温在零下5度。有多年飞行经验,现任市航办副主任的王允祥说,这次“运十”转场试飞,要考验它在不同机场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下起飞和降落。乌鲁木齐的大雪,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考核,结果证明起飞相当成功。(1983年11月11日《上海科技报》)

  “运十”商载飞越天险进藏——本报记者韩耀根拉萨九日专电,……今天拉萨贡嘎机场的工作人员迎接了一架非同寻常的大型旅客机——国产“运十”,飞机首次载着上海飞机制造厂为驻藏部队生产的太阳能热水器,从东海之滨的上海机场起飞,转场成都进藏。……二次大战后,西藏一度被视为“空中禁区”。开辟航线后由于地形复杂,气象多变,空气稀薄,对飞机的增压、温控、供氧、气密以及升力特性等都有特殊要求,历来被认为是国内最难飞的一条航线。……这架飞机一九八〇年九月首次上天试飞以来,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界的极大关注。美国旧金山华侨曾聚会举杯遥祝,拉萨机场警卫战士则含着热泪为之肃然敬礼。……(1984年3月12日《世界经济导报》)(按:其实国内媒体并未有“极大关注”)

  一件“旧金山华侨曾聚会举杯遥祝,拉萨机场警卫战士则含着热泪为之肃然敬礼”的事情,恐怕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今天读来,也是令人振奋的。草民曾经问过一位海外华人,说你看身后的豪华高楼大厦,街上这么多豪华轿车是不是国家“富强”的标志,那位先生摇头“不是”,“愿闻其详”,“中国自己的工业实力,特别是军事工业实力,大飞机这些才是……”,由此,可以知道为什么当年旧金山华侨们要“聚会举杯遥祝”了。草民转而问过一位小有财富,有房有车的、有海外工作经历的朋友,他有些不同意见,他认为“海外华人关心这些事儿,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他们的腰杆子更硬了,扬眉吐气了..”,朋友的潜台词可能是,会延缓一些高楼大厦、豪华轿车的享受,有人等不及了。

  换个角度想,无论当时多么的困难,“运十”多么的“粗陋”,如果把那个平台保留下来,把那支队伍保留下来,有问题解决问题,落后的咱们改进,甚至推倒重来也可以,但打仗的队伍不散,“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25年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就是爬,是不是也爬出来自己的大飞机了么?据国际航联统计,每向航空工业投入1美元,将拉动60多个行业的关联产出8美元。大飞机的研发制造,势必带动新材料、新装备、电子、软件等高科技产业的同步大发展,在带动产出的同时推动产业升级,这其中还有大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的解决。

  进一步设想,如果当年的步伐不戛然而止,今天人们仰望天空的时候,会看到国产的大飞机与波音、空客一起飞来飞去的了罢?

  当然,这一切只不过是断想而已,因为运十的组装线,早在80年代与麦道的所谓“合作”中,被改成了练习铆装的场地,尔后被美国人忽悠了一把,麦道项目也夭折了。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时不我待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再说掩耳盗铃
  2. 湖北石锋|让“个人崇拜"论见鬼去吧!
  3. 彭胜玉:公安部定性电诈存在严重问题,本质是恐怖组织有组织绑架贩卖囚禁中国人口,强烈建议移交中国军方解决
  4. 评上海富二代用豪车扬我国威:豪车统治着富人和穷人
  5. 简评苏俄知识分子的厄运
  6. 东南亚的宿命
  7. “鲜衣怒马少年郎,谁人不识理塘王”
  8. 人民公社的废除和农村生育率下降
  9. 焦虑富人走了没有必要,走了天也塌不下来
  10. 把统一和特朗普吞并野心并列,是蠢还是坏?
  1.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2.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3.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5.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6.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7. 到底谁“封建”?
  8.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9.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10.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2.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3.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4.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6.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7.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8. 我们还等什么?
  9.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资格这样发问!
  1. 车间主任焦裕禄
  2. 地图未开疆,后院先失火
  3.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4.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年韶山讲话
  5. 何涤宙:一位长征功臣的历史湮没之谜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