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至2日,G20外长会议在印度新德里举行。此次会议被视为“品牌印度”(Brand India)的成功,但事实上是否“成功”还取决于如何对“成功”进行定义。2008年金融危机后举行的前三届G20峰会皆取得具体成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稳定全球金融系统的政策和制度倡议。然而在2022年,全球局势随着俄乌冲突的升级而发生剧变。2022年举行的G20巴厘岛峰会仅发布了一份联合公报,该公报声称,与会领导人承认各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存在分歧,这姑且还算得上是一项会议“成果”。但在2023年,在印度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期间,各国外长甚至无法就发布联合声明达成一致,仅由东道主印度发布了一份“主席国总结成果文件”,其中有两个段落未得到俄罗斯和中国的同意。
此外,与会者并没有进行合影。多国外长甚至直接跳过参与东道主晚宴的环节,忙着针对俄乌战争发表言辞激烈的声明。相比之下,3月3日召开的“四方安全对话” (以下简称为Quad)成员国外长会议上,美日印澳四国达成了更多共识。3月2日至4日,印外交部与民间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举行的“瑞辛纳安全对话”(Raisina Dialogue)场面更加隆重盛大,不仅设有与会者拥抱、拍照、演讲等环节,有关与会政府官员、分析人士和记者的相关媒体报道与披露内容也更加丰富。客观观察家对此感到厌烦,莫迪政府的支持者却对此喜闻乐见。
在上述所有多边活动中,印度一直尽力回避俄乌冲突这一主导当前地缘政治局势的最大问题。印总理莫迪在向各国外长致开幕词时只字未提俄乌冲突,而是重点关注地缘经济和发展中国家问题,如粮食能源安全、抗灾能力、金融稳定、跨国犯罪、腐败、恐怖主义等。莫迪指出,现在是一个“全球严重分裂”的时代,“多边主义正处于危机之中”,呼吁各国外长“不要关注制造分裂的因素,而应关注促进团结的因素”。
莫迪的此番提议并不能引起广泛共鸣,因为目前G20已被划分为三个不同“阵营”:G7发达国家集团、中俄集团以及一个由与前两者都保持友好关系的其他国家组成的松散集团,如印度尼西亚、巴西、南非和印度等。
这种阵营分隔在2月印度班加罗尔G20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就已暴露无遗。莫迪希望能够“超越分歧”举行一次“雄心勃勃、包容性强、行动导向”的G20会议,这一愿望已经彻底破灭。在处理经济问题的部长和官员会议也因地缘政治分歧而失败的情形下,莫迪政府还期望外长会议能够忽视当前的地缘政治动荡,未免有点“太傻太天真”。
此外,俄乌冲突直接引起欧洲需求下降以及发展中国家粮食与能源危机,使全球经济更加萎靡不振。在其他多边论坛上就俄乌冲突进行的投票中,印度力求降低自身“存在感”并以保持中立的花言巧语作为掩饰,这是因为其身份只是“成员”之一;然而作为G20轮值主席国,印度必须主持大局,其一贯回避问题的态度再难行之有效。G20首脑峰会将于2023年9月召开,莫迪希望能在此盛会上在全球20位国家领导人队伍中“大展风采”,享受“世界导师”的荣耀。如果莫迪政府不想看到G20峰会在万众瞩目之下“内爆”,就必须寻找到一种更精微、更具原则性的立场,以此应对俄乌冲突这一当今最紧迫的地缘政治问题。仅仅像2022年9月莫迪在乌兹别克斯坦口头宣称“当今不是战争时代”的简单表态已经行不通。
大国之间分歧的不断加深,抑制了莫迪争取更大全球影响力和更突出领导作用的努力。印度即使仍然选择中立,似乎也正在逐渐向美西方倾斜,这就是印外长苏杰生在Quad上传达的信号。日本外长因国内国会预算案争议而缺席G20会议,此后专门赴印参加Quad会议,并在随后的“瑞辛纳对话”中亮相。尽管Quad联合声明中并未提及中国,却集中讨论了中国在印太地区的行为,例如,声明强调“坚定支持建设自由和开放、具有包容性和韧性的印太地区”。更重要的是,尽管迄今为止印度一直坚持Quad纯粹的“非安全性质”,安全问题却在联合声明中占据突出位置。与日本和澳大利亚不同,印度并不是美国的条约盟友,并且与中国直接接壤。在“瑞辛纳对话”小组会议上,苏杰生对讨论内容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海上安全问题的重要性。Quad声明对四方“海上安全工作组”将要采取的几个步骤有所提及,该工作组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
但Quad成员国无法就乌克兰问题顺利达成一致。Quad声明甚至未能将俄乌冲突定性为“战争”,因为莫迪政府不接受这一表述。虽然Quad会议中不乏反对核武器威胁的真诚言论,并且强调需要“根据国际法在乌克兰实现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但却并未直接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为。即使是这种言辞克制的声明也激怒了俄罗斯。俄外长拉夫罗夫虽未直接抨击印度,但激烈批评了Quad机制,称西方国家“正在推动某种议程,煽动国家间对立”。
另外,中国的回应也同样尖锐。中方声明称,国与国间的合作需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潮流,而非建立封闭性的排他集团。中国新任外长秦刚在其首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印太战略的真实目的是“围堵”中国,“拉帮结伙,搞各种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挑起对抗,破坏地区一体化进程,策划“亚太版北约”。这一描述同时也将中国对印度的看法显露无疑。
过去三年,印度一直无法有效扭转拉达克边境地区局势。中印外长在G20会议上的会谈未取得任何突破,双方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由于印度放弃恢复2020年4月前边境状况的要求,中国满足于维持实际控制线局势的现状,同时保持选项开放。如果印度决定回避今年的俄印中三方会议(例如有望在6月上合组织峰会期间举行的三国首脑会晤),也不会产生任何具体影响。
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并不混乱,但却过于软弱且过度妥协。苏杰生将这种对华胆怯(timidity)合理化,将其归因于中国相较于的印度的实力优势,这种胆怯心理目前是抑制印度争取国际地位的最薄弱环节。美西方讨好印度完全是出于对抗中国的需要。推动Quad转向安全议程,或许将为莫迪政府赢得更多美西方和印国内亲美评论家的赞誉,但也有可能将印度直接置于中国瞄准器的“准心”。无论印度未来在中美新冷战中如何选边站队,其选择都将带来一系列新挑战。
中国总是热衷于通过另一个超级大国的视角来理解印度:早些时候透过苏联看印度,现在是透过美国看印度。中国将印度视为美国遏制、围堵中国政策的参与者。如果美国的制华政策确实以民主和集权的较量为基础,而且这种遏制战略包括将技术密集型供应链转移至亚洲其他国家,那么印度未来势必将更直接地与中国对立。
即使G20峰会得以成功举办,印度也无法摆脱来自中国的挑战;若峰会失败,情况将变得更加糟糕。然而实际上,除非俄乌冲突能够在9月之前和平解决,否则今年G20峰会将注定失败,并且这种失败可能将促使G20丧失功能,削弱G20的地位。莫迪或将利用G20峰会的外交高潮加以高调宣传,作为2024年大选的国内公关活动进行大规模造势,但G20本身却不会达到任何地缘政治目的。G20峰会更有可能成为莫迪的“个人秀”,但不太可能成为印度成功的“荣耀时刻”。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