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贫寒学生生活实况:两月吃一次肉
核心提示
这是一群品学兼优、心怀梦想的孩子,在这个炎热的夏日,他们的心情陷入冰窟。他们拿着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却被巨额学费挡住了脚步。对于每一个怀有梦想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人生最残酷的打击。——2010年8月18日《佛山日报》
人物:小欣
录取院校:武汉大学
吃饭只有青菜 帮人补习挣钱
以643分成为三水文科状元,家住西南的小欣感觉意外,“这次算是超常发挥了。”当拿到武汉大学德语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后,她又开心又担扰,“注册就要交7000多元,我们交不起。”
母亲王姨几年前下岗后,到酒楼当服务员,每个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前些天王姨扭伤左腿,为给女儿挣学杂费,她拖着伤腿上班。小欣说,她和母亲都是“倔”脾气,“我们从不曾向外界求助。”15年来,王姨一直单身带着女儿生活,“女儿很争气,我也没什么抱怨的。”
因为成绩优秀,升读高三的师弟师妹都抢着找小欣补习,“主要补习数学和地理课。”她每天给2个师妹补课,一个星期要辅导5~6个人,虽然一个小时补习费才15元,但她非常开心,“我能挣钱减轻妈妈的负担了。”
王姨总觉得对不起女儿,“她自小就喜欢画画写毛笔字,我都没钱送她去读兴趣班。”
苍劲的白梅含苞欲放,嫣红的茶花娇艳欲滴,小欣拿出旧日画作,“每次画画,心都会安静下来。”她还喜欢写毛笔字,“家里没有大桌子,趴在地上练字,很多字都写歪了。”
小欣打算,进入大学后还要双修经济类专业,“小语种外语加上经济知识找工作比较保险,日后就能让妈妈过上好生活了。”
母女俩平日都是炒一个青菜吃饭,遇上节假日才会买点肉,小欣叹口气,“我最怕我去了外地读书,妈妈每天只肯酱油拌饭。”
人物:小峰
录取院校:重庆工商大学
每天凌晨卖菜 两月吃一次肉
自小喜欢画画,小峰高中分科时毅然选择了美术科。今年,他以397分的文化分考上了重庆工商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但昂贵的学费让他忧心忡忡,“每年都要1.5万元学费,全家一年也挣不了1万元。”
小峰家住三水乐平镇南联村,家里种着1.4亩菜地,父母一辈子与白瓜、生菜打交道。妈妈骆锦芳每天凌晨两三点就去摘菜,因自小患脑膜炎,右腿行动不便,从菜地到市场约3公里,走路要1个多小时。于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小峰和姐姐就成为了妈妈的“车夫”,“凌晨3点多起床,先骑单车将青菜运到菜市场,然后再返回家接妈妈过去卖菜。”将菜卖光后,小峰再将妈妈接回家,然后一头扑上床补睡。
“他自小就喜欢画,看到什么就画什么。”53岁的父亲谭洪钊说。
小峰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国画时便显示出了天赋,老师对他另眼相看。读到初三,小峰成为了艺术特长生。高二分科,小峰选择了读美术。去年9月,他和同学们到广州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特训,第一次接受了比较正规的美术训练。
小峰家以前是低保户,2009年姐姐技校毕业出来工作,家里低保被取消了。
谭洪钊曾在养鹅场打工10多年,还当过6年门卫。因年纪大了,今年4月他开始回家种菜。为供儿子读书,两个月来谭洪钊一家天天吃白瓜,只买过一次肉煮汤。邻居们看不下去了,给他们送来十几条冬瓜换着吃。
人物:小珊
录取院校:汕头大学
老奶奶凌晨卖菜帮孙女
“她们三姐弟都考上了区重点学校读书,邻居都很羡慕我们呢。”小珊今年以603分考上了汕头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这让妈妈宁姨很欣慰。不过,想到每年近6000元的学杂费,她开始发愁。
小珊一家住在高明明城的偏远农村,十多年前爸爸妈妈都在水泥厂里打工,但自从2008年水泥厂改制后,夫妻俩双双下岗,家里经济一下陷入困境。“家里耕种6亩田地,种有几分田的苦瓜和茄子、白瓜,靠卖这点瓜菜赚钱,一家六口只能吃西北风。”宁姨感叹。
小珊姐弟都很争气,大姐中考考上了高明纪念中学,小珊和弟弟相继考上了高明一中,成为了村里人教育孩子的榜样。
去年,姐姐高考考上了湛江一所大专,但家里交不起学费,她哭了好几天,然后收拾衣服出去打工,现在在明城一家工厂当仓管。宁姨说起大女儿,双眼红了。
除了耕田,宁姨和丈夫炳叔都去打散工挣钱养家。炳叔去做电焊工,每个月收入约1000元,宁姨就在村里帮人做农活,“开田埂,挖水渠,谁家叫到都去做。”收入很不稳定。
“我曾想过当一名老师。”高考后,小珊去了酒楼当服务员,一天上班10小时,一个月能挣850元。为了帮家里插秧,小珊已经辞工回家。现在她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希望能更好改善家里环境。”
为了筹钱给孙女读大学,70多岁的奶奶每天天不亮就去摘菜去卖,“一斤白瓜才卖3毛,一天从早忙到晚挣不来15元!”
人物:小红
录取院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年迈奶奶剥纸攒学费
“她自尊心很强,从来没有申请过任何助学金。”在得知本报联合市总工会发起的爱心助学活动后,高明一中高三科组长邹容老师向记者推荐了小红。邹老师说,小红虽然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但从未求助过他人,这次考上了大学,她家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一间屋,家徒四壁。屋中间一张桌子算是屋里最重要的摆设,既是小红平常的写字桌,也是一家人的饭桌。昨日,记者走进小红家,屋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坐在白花花一大堆塑料纸中,颤抖着双手缓慢地从材料上剥下一片片塑料来。奶奶说,为了小红的学费,一家人全部出去打工了,自己老了,就在家里剥点塑料纸,一斤卖两毛钱,一个月也能剥出100多块钱。讲起家庭情况,老人家双眼含着泪水。
小红现在南海一家餐馆打暑期工,每天从下午6时做到深夜4时,一个月赚1000块钱。小红父母都在高明一家纺织厂打工,工资每月1000元左右。在小红读高三之前,家计还能勉强维持,然而去年,家庭屡遭变故,先是小红父亲因胃穿孔做了两次手术,花去几万元。而后是小红的弟弟突然去世,全家陷入悲痛。小红考上大学给了家人一丝安慰,但沉重的学费也压得一家人抬不起头来。
“其实我想着,如果自己能解决就争取自己解决……”小红说,但是父亲的病没好,奶奶年纪也大了,她真的不忍心看到他们为自己的学费这样劳累。
人物:小洁
录取院校:广东海洋大学
(外来工贫困家庭)
读不成大学就去打工
看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小洁却开心不起来。因为5800多元的学杂费还没筹够,小洁焦虑得睡不着觉,“读不成大学,可能我就要去打工了。”
在湖北老家读完小学,小洁开始跟着打工的父母到佛山居住,一直在黄岐读初中和高中。2007年,小洁一家三口搬到禅城南庄,租了一间15平方米的房子居住。地方狭小,小洁只能住阁楼,“每到天热屋里就像个蒸笼,只好打地铺。”
现在父亲黄军在禅城做保安,母亲龙华在附近一家幼儿园做厨房工。两个人工资加起来约2000元。不幸的是,今年3月5日,龙华工作中发生意外,压面铁棍压伤右手三个手指,至今仍在佛山第五人民医院治疗。
“女儿成绩不错,我们赚不来钱,只能省钱,就想让她读多点书。”黄军说。
电视机上摆放着一家三口的相片,小洁站在父母中间笑得很开心。为帮补家用,从初中开始小洁就到塑料厂做暑期工挣零用钱。
人物:小永
录取院校:五邑大学
母亲腐乳拌饭省学费
父亲病逝,母亲在敬老院做杂工,近6000元的学杂费压在小永母子的心头。
小永的母亲蔡姨领着记者走进三水芦苞镇一家民房,这是蔡姨用200元租下的一个房间。
蔡姨一家以前住在芦苞独树岗村,耕种3亩田地为生,1995年小永的爸爸患脑瘤去世, 2005年,小永的哥哥升读高一时患上白血病,不久后去世,“现在家里还欠着一大笔钱,没法还。”
经当地民政干部介绍,蔡姨2005年进入芦苞敬老院工作,每个月工资约1200元。
每次放假回家,除了去打篮球,小永都会留在家里看书,“他成绩都很好,也很懂事,从不找我要钱买东西。”蔡姨说起儿子,双眼红了。
高考结束后,小永开始到中山小榄一家滑轮厂打杂工,每个月工资1000元,他打算做到9月初开学,然后直接去学校。
“他不回家也是想省掉几十元车费。”蔡姨觉得对不起儿子。为省钱给儿子读书,蔡姨有时就用腐乳拌饭吃。
自小生长在农村,小永很久前就有一个愿望:他要建一栋能躺在地板上睡觉的屋子。而现在,一张80元的塑料躺椅成为他的床。房间窄小,每次小永放假回家都只能窝在躺椅上过夜。
相关文章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