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风华正茂

掌握学法·预习和听课

狄玫 · 2025-11-19 · 来源:简艺堂公众号
字体: / /
进行课前预习,要防止过粗、过细两种偏向。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加强听课中理解的深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赢得时间的积累,而不是用预习来代替听课。

本抄录摘自《怎样科学地学习》,著作者狄玫,感谢作者允许抄录共学!其中标红、加粗的文字,则为本人自行标识。

有很多同志想要全书的电子版,但留邮箱或发送联系方式又会被系统自动屏蔽,我在后台很难找出来,因此将文件上传到wps云,需要的同志可以将这个链接黏贴到浏览器后下载。此前发给各位的电子版中有缺页,书友“一米欧阳光”找到了所缺页面,并补上了,本次分享出来的电子版是完整版,在此致谢!

祝各位学有所成!

https://www.kdocs.cn/l/ca74ZWVTq9Bu

——————————————————

课堂教学,是学校理论教学的主要环节。在电视大学、夜大学等从事业余学习的同志,也要通过一定的听课来获得新的知识。在高等学校里,课堂教学时间约占总的学习时间的35~45%;一般低年级多一些,高年级少一些。课堂学习质量,还直接影响到复习、习题、实验等其他环节的学习。学习优秀的学生经验证明,听课这一环抓住了,就一步主动、步步主动,是搞好学习最关键的一环。

一、怎样听好课。大学里的讲课有些什么特点?怎样才能掌握好大学听课的学习方法呢?

大学的课堂教学和中学有所不同。大学里的讲课,特别是低年级的基础课,大部分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二、三百人在一起听课,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也不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更无法给少数没有听懂的同学重讲一遍。如果课堂上听不懂,就只能留待下课以后自己钻研或答疑。大学教师的讲课,一般特点是把思路讲清,重点和难点讲透,并不按照教科书或讲义一点一滴去加以解释;也就是说,和中学相比较,进度较快,内容较简略。不适应这一特点,常常感到听课十分紧张,不能全部听懂讲课内容。大学的讲课,一般也不进行课堂提问,有时提出一些问题,并不要求某个学生当堂回答,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不多的。掌握不住这一特点,就难以处理好听课与思考的关系。有些教师的讲课,思路与教科书差别较大,内容上也作了一定的取舍或补充,听课笔记就显得十分重要,不善于记听课笔记,常常成为大学生学习中的一道难关。

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这是听课中很重要的一点。所谓思路,就是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系统。讲课内容尽管千变万化,思维逻辑的形式却有其共同性,无非概念、判断、假设、推理、论证等等,它们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无论哪一步不清楚,都将产生逻辑思维的困难。所以对教师讲课的思路,必须步步紧跟。要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脑子里要经常想一想“为什么”?“怎么办”?讲到一个新概念,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建立这个概念,它是怎样由实际问题或已有概念抽象出来的,讲到定理,就要想一想这个定理表达了哪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属于一种什么形式的判断,讲到定理的证明,就要想一想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是什么,证明的推理形式是什么,哪些是关键步骤,讲到应用和例题,就要想一想应用时有什么条件限制,有什么实际意义,等等。这样,既能紧跟教师的思路,又能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

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并非要求呆板地亦步亦趋。学习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完全可以跑到教师思路的前面去,想一想下一步教师可能会怎样讲,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然后在继续听讲中加以对照,这样,能够使听课的印象更深刻。但是,要注意不可“跑”得太远,以致离开教师讲课而独自思考起来,那就失去了听课的意义;也不可固执于自己的思路,不要因为自己想的和教师讲课不一样就听不下去。自己有独特的想法,这是好事,对于加强独立思考,深入学习,益处很大。但是,在课堂上,主要还是接受教师的思路;独立思考的工作,应当留到课下去进行。

在听课中,遇到有的地方听不懂,必然感到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突出。应当怎样办呢?可以先冷静地思考一下,如果一时还想不明白,就应当作出记号,暂时放下。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时没有听懂,在继续听讲的过程中,当教师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解,或返回来重复补充,马上就清楚了。即使听完一堂课,某些部分仍然不明白,也不要紧;你可以先接受下来,承认它是对的,以免影响继续听懂后面的讲课。过去学过的某些公式、定理,在课堂上碰到时一下子回忆不起来,就可能产生这种情况。当听课时思路出现这种“卡壳”的情况,切忌囿于这一点,急于马上弄明白而放弃继续听讲的注意力,不要让“卡壳”的地方把自己“卡”死了。学习优秀的学生常常介绍一条学习经验:要争取当堂消化讲课的内容。其实,当堂消化只是相对的,主要指搞清要点、弄通关键、掌握思路,并非一切都可以彻底弄清,对于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任何人都难以一次听课就彻底弄懂。从这种意义上说,课堂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疑问,乃是一种正常现象。

为了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要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为此,应当加强体育运动,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精力;应当培养对课程的兴趣,用毅力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种外界干扰和思想情绪,应当掌握并适应教师讲课特点,等等。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道理,不必多加解释。

二、怎样做课堂笔记。大学课堂听讲,如何正确对待听课笔记,培养记笔记的能力,非常重要。记课堂笔记的作用:一是记下讲课的主要内容和思路,以备复习时参考二是通过记笔记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组织自己的逻辑思维,三是在笔记中记下自己尚未明白的问题和课堂上想到需要深入钻研的问题。听课笔记究竟应当摆在什么样的重要位置上?优秀学生的经验和大多数教师都比较一致地认为,重点应当放在听课和思考上,记笔记应当放在从属的位置,特别是不要当“速记员”。记笔记的方式和详细程度,要根据课程内容、教师的讲课特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而定。例如,课程的逻辑推理性较强,主要记思路、关键的推理步骤和重点结论,课程内容叙述性较强,则主要记住纲目、补充内容和归纳分析结论。教师讲课与教科书基本相同,可以少记,只记补充内容;如果和教科书差异较大,则应该多记一点,把轮廓和思路记全。自己的接受能力强,听懂没有困难,可以适当多记;如果听课吃力,恰恰应当少记,甚至完全不记,要首先力求听懂。

记笔记的方式,根据各人的特点和习惯,有所不同。有的人笔记工工整整,画图规规矩矩,在保证听好的前提下,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当然很好,但不可为了追求这些形式而妨碍听讲。为了记好笔记,应当在平时注意字体清楚,培养徒手作图的能力,这也是一个工程科技人员的基本素养。有的人课堂笔记多而杂乱,课后复习大部分时间用来重新整理和抄写,这种做法虽然并无坏处,但在时间利用上却很不合算。如果经过复习,对每章每节进一步概括提炼,重新整理出更为简明扼要的笔记,那倒是有好处的。大多数学生的笔记,宁肯在课堂上稍加留心、略为工整一点。有的同学在笔记右边留下适当空白,以备补充看参考书的收获和写下学习心得,或作为标明重点之用。由于笔记主要供个人学习之用,这种做法比较适用而且有效。

有的教师强调记笔记要用自己的语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要用自己的语言,必须对讲课内容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记笔记,可以促使自己加强独立思考,而较少机械地抄板书、抄讲义。同时,注意用自己的语言记笔记,也能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训练有条有理叙述问题的习惯。当然,自己的语言有时候可能不严格、不确切,特别是那些经过前人反复锤炼过的定理、定义,自己的表达方式有可能产生错误。这种情况并不要紧,因为在复习时对照教科书,你可以发现自己理解上的缺点和错误,再加以纠正,就能印象更深刻。比那种原文照抄、不动脑筋,虽然表达正确却理解不深的情况,其效果无疑会好得多。

有的学生总结了记笔记的几句话:“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板书时间迅速记,不懂问题特殊记。”可以作为参考。

三、怎样进行课前预习。要提高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好办法。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无准备,对从事任何一件事情,效果都会大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听课、实验等教学环节的学习,预习常常可以带来较好的学习效果。

听课之前进行适当预习,可以做到胸中有数,争取主动。听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的新,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添新的部分,作出新的推论。通过预习,如果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提高听课效率。新的知识,是原有知识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一般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新的章节完全可以自己看懂。如果在预习中能做到初步明了新课内容,那末,就可以提出更深一步的问题,听课时把精力集中到这些问题上,使自己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一些。预习好比打仗之前的火力侦察,既可以扫清一些障碍,取得进攻的出发基地,又可以对“敌”、“我”双方做到“知己知彼”,争取主动。

预习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预习是自己独立地由已知到未知的进军,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教科书上有系统的论述,但是通过阅读来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非经过独立思考不可。因为这些东西,老师在讲课中可能指点得十分明白,而教科书一般并不加以注明。预习中没有弄懂的地方,听课时就会特别加以注意,思维活动也更加积极。预习中自己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听课时也许会发现和自己想的并不一致,就会引起更进一步的思考。

预习还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有的人认为,只有复习才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岂料预习在有的时候比复习更有利于牢固掌握新的学习内容,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其次,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你产生强烈的印象而经久不忘。再次,预习中理解错误之处,听课中得到纠正,有了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较之只有正面的认识,印象也会深刻得多。最后,如果预习没弄懂,课堂仍然没听懂,到复习才彻底搞清楚的问题,经过三番五次钻研,花费不少心血,大概就很难忘却了。一般人对预习不够重视,除开对它的好处不了解,还因为感到时间不够用,没有功夫进行预习。其实,预习非但不会浪费时间,运用得好,还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一方面,经过预习,课堂上基本上能全部理解,就可以大大节省复习的时间,另一方面,经过预习,扫清了听课障碍,也可以节省因准备不足而浪费的听课时间。加上因听课效率提高,做习题、做实验、做作业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所节省的时间就更多了。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大学生如何学习时强调指出:“首先并且最主要的就是在听课时要善于赢得时间的积累。”就是说,要从提高听课效率上节省时间,以便能更广泛地阅读、更深入地钻研,使以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更加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花一点时间进行预习是非常合算的。

学习吃力的学生,复习、习题、作业都难以及时完成,还应不应该预习呢?事实上,分析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可以发现,首先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不巩固,因此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课后复习、习题等所费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而且不可能透彻掌握,以致越学越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跳出这种被动状态,必须从眼下做起,提高每一堂课的听课质量,减少复习、习题等所费的时间。最有效的办法,是针对基础薄弱的问题,在预习中着重复习下一堂课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扫清听课中的障碍。赢得一定的时间,再回头系统地加固基础,就能逐步转为主动。从这种意义上说,学习困难的学生,预习反而更加重要,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进行课前预习,要防止过粗、过细两种偏向。预习过粗,达不到预习的效果,会流于形式;如果过细,花的时间很多,以致课堂上没有什么可听的,也会降低听课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虽然学习可以收到成效,学习时间的利用却很不经济。一般情况下,合适的预习深度应当做到:(1)重温有关的旧知识,扫清听课障碍,(2)大致了解新课的内容和思路,(3)提出不明白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总的说来,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加强听课中理解的深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赢得时间的积累,而不是用预习来代替听课。

预习和听课,是接受新知识的第一个学习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个大学生要做到善于听课,而且善于听不同类型的课,听有不同特点的老师的课,必须通过听课实践,细心体会,总结经验,掌握规律,形成一套预习、听课、记笔记的科学方法,并且把它作为搞好学习的中心环节。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谁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2. 分田单干的恶果与实事求是
  3. 人民群众开始进入“觉醒时代”,让哪些人惊恐万状?
  4. 关于耿、黄集团和九十一人大字报事件的历史考察
  5. 以改革的名义
  6. 陈曾明:这三个同志提出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7. 吴铭:为什么要坚决拒绝离岸人民币
  8. 孙子出了修正主义,孙子的孙子就又要出马列主义了!
  9. 中国最大精神病医院要上市了,一年入账10亿
  10. 警惕!有人正打着“反左”的旗号掏空人民的信仰!
  1. 医院倒闭潮开始了
  2. 色情片中被异化的女性
  3. 背叛毛主席的叛徒是孙先生的继承者?
  4. 严重后果正在显现
  5. 铁证:“亩产万斤粮”到底是谁在鼓吹?
  6. 负债狂欢:7.36亿人被“精致”绑架的还债游戏……
  7. 谁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8. 分田单干的恶果与实事求是
  9. 30岁快递员因送错快递被杀:谁之病?
  10. 人民群众开始进入“觉醒时代”,让哪些人惊恐万状?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井冈山观心 | 姚文元的一篇文章是否准确地预言了苏修与越修的资本主义复辟?
  3. 是与非:吵了几十年,有些事该说清楚了!
  4.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5.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6.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7. 回顾中国人民与顾委会的几场斗争
  8. 令人“窒息”的聊天!
  9. “文革”前夜的“出气大会”
  10.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1. 踏入深宅的冬日;一道门槛,无声的较量;…特殊的眼镜与不眠的黄昏
  2. 医院倒闭潮开始了
  3. 谁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4. 胡懋仁: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再认识
  5. 粉妖回忆录——最后一顿饭
  6. 蒋介石出卖外蒙古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