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马克思小组在同类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时,总是会出现不顺、摩擦、甚至最终关系决裂的情况。
表面看是对方不靠谱,但深层原因更多来自网络环境、组织结构,成员构成与行动目标的综合矛盾。以下从几个结构性因素分析这种现象。
首先,每个小组内部本来就一地鸡毛,靠几个人硬撑着气氛。内部冲突都忙不过来,还想搞组织对接。就好像一个宿舍起床都能吵半小时的人,还妄想和隔壁寝室一起搞军训队列动作。只要协作一展开,谁当带头人,谁写总结,谁管联络,这些活一排队,所有人都开始装死。然后双方一边装死一边互相埋怨对方不作为,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还是我们内部的人踏实,对面那边不靠谱。

其次,合作前双方都觉得自己是成熟组织,对方是新手小白。结果一聊细节,两边发现自己都没有明确计划,甚至连目标都说不清。于是开始比拼谁说话更像书上写的。每次讨论都能从具体任务扯回宏大叙事,作业越谈越精神,计划越谈越抽象,最后只剩大家一起在线上重现马克思主义学院课堂氛围,讨论完非常爽,但事情一件没做。
然后是那点象征性利益争夺。没有钱,没有资源,唯一的筹码就是话语权和谁更显得正统。于是每次合作简直像狗叼骨头,两边都死死盯着:到底算谁组织的成果,署名写谁,宣传口谁发,谁是带头人。你说这也没有实际收益,为啥计较成这样?因为没有实物,就只剩面子了。结果面子变成唯一的资产,那当然是刀刀见血。
再来是风险问题。收益是想象的,风险却是现实的。只要有人一提线下活动、实际动员,所有人立刻像猫看见热水一样弹开。每个人都心里明白,真出事大家都是屏幕右上角的陌生人。这个现实氛围让合作的基石直接蒸发,谁也不会真把自己托付给另一堆网名头像。
这种合作最终呈现的景象很统一:开始时大家热情洋溢,称兄道弟,互相点赞夸水平高;中期开始互相嫌弃,觉得对方不懂、拖后腿、没想法、爱指点;后期不告而散,群不退,但再也不说话,像死档案一样躺在列表里见证短暂的革命友谊。

最后形成一个幽默循环:每一批新人都重复上一代人的道路,试图寻找“真正志同道合”的组织,然后失望,再寻找,再失望。到最后明白一点:不是对方不靠谱,是这种结构本身就不可能靠谱。
说穿了,这些组织根本没准备好行动,只有身份认同和情感需求在相互碰撞。没有现实任务,没有明确利益,没有清晰分工,没有真正承担,只靠精神联系。
真正能合作的组织从来不靠理想相同,而是靠能一起把一件具体的小事做完。连这个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合流联动革命。
真正能合作的网络马克思小组,往往有个共同点:他们做事的时候不是从口号开始,而是从能落地的“小事”开始。不是说“我们要提高阶级意识、推动建立社团”,而是很具体的事情,比如一起整理一本读书资料、做一期主题讲稿、联合完成一篇访谈稿、做一个固定周期的讨论会。这样合作就不会飘,只要能写进日历、能分清谁干什么、什么时候交就行,结果可确认,矛盾自然少。

其次,这种组织一般人不多,但人稳。不是几十上百号群友天天冒泡,而是有几个真的能做事的人说了话就会动起来。谁负责谁跟进都说得清楚,不会出现那种发言的人越多,干事的人越少的局面。只要能做到“说了就去做”,合作就不累。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判断标准:他们内部不是靠争论维持活跃。见过不少群,热闹是热闹,全靠抬杠、争理论纯洁度来支撑气氛。这种只要合作,必然炸锅。能合作的小组内部讨论一般是围绕怎么做、做多大、谁负责,而不是围绕谁更正统、谁更像书上写的。只要内部氛围不靠内耗维持,这种组织才有余力对外合作。
另外,靠谱的合作方一般不急着向别人证明自己路线更纯、更正统、更接近原典。他们不会上来就试图压你一头,也不会打“组织统一”旗号拉你进他们的体系。真正适合合作的组织往往态度简单: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该配合的地方配合,谁也不吞谁,互相补足,不争地盘。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他们有过一点哪怕很小的现实接触经验。比如线下学习小组、社会调研、和人面对面的交流、哪怕只是去图书馆实地讨论。只要经历过现实,就会明白空谈有多没用,行动有多难,这会让他们自然避免虚高姿态,做事的决策也会更稳。
最后,能合作的小组不会谈那种“长期革命同盟关系”“从今以后命运共同体”这种大话。他们只会问一句:“我们下一件事具体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完?”合作不是靠宣誓和承诺维持,而是靠一次次小任务的顺利推进来维持。能把一件具体的小事一起做好,才有第二次第三次合作的基础。讲未来没意义,能不能在72小时内把要做的事情分工清楚、并且真正完成,这是决定性标准。
换句话说,能不能合作,不仅看得不是有没有共同理想,而且是:行动方式是否相容,人是否真能动,事情能不能落地。只要对方在这三点上过关,合作通常很踏实,也不累。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