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读《资本论》:为什么我们感觉工作“不是为自己”?谈谈劳动的异化

伊峰 · 2025-05-21 · 来源:逍遥柳下月弄影|微信公众号
字体: / /
 《资本论》及其相关的思想,并非只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也启发我们去思考未来的方向。当我们抱怨“工作不是为自己”时,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呼唤一种更符合人性的、更有尊严的、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劳动状态。

朋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周一的闹钟像夺命的追魂锁,每一次响起都让你想把手机砸向墙壁。拖着灌了铅的双腿挤上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大脑一片空白,唯一的念头是:

“我为什么要在这里?”

或者,在深夜的写字楼里,望着窗外万家灯火,你敲击键盘的手指已经麻木,屏幕上的KPI、PPT、Deadline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你喘不过气。你问自己:

“我辛辛苦苦做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工作不是为自己”,这种感觉,像一根细密的刺,悄无声息地扎在我们心头。我们明明付出了时间、精力、甚至健康,但收获的却常常是空虚感和疏离感。我们仿佛是上了发条的工具人,在一个巨大的系统里机械地运转,却感受不到劳动的快乐和创造的价值。

你可能会说,这是现代社会的通病,是“打工人”的宿命。但你是否知道,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位大胡子的哲人,用他深邃的目光洞察了这一切。他就是卡尔·马克思,而他揭示这一现象的钥匙,就藏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以及早期手稿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劳动的异化。

今天,我们不聊那些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公式,也不谈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哲学思辨。我们就用大白话,结合我们当下的生活,聊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看看它如何解释了我们“不是为自己工作”的困惑。

一、“异化”是个什么“鬼”?它怎么就让我们不爽了?

“异化”,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Entfremdete Arbeit),简单来说,就是: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以及劳动成果的归属上,与自身的本质相分离、相对立的状态。

是不是还是有点绕?别急,我们把它拆开来看。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劳动产品的异化:我们生产的东西,反过来支配我们。

想象一下,富士康的流水线工人,每天重复着上万次同样的动作,组装着最新款的iPhone。他们创造了这些精美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却不属于他们。他们微薄的薪水,可能买不起自己亲手生产的手机。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消费符号和商业帝国,反过来用各种营销手段刺激着人们的购买欲,甚至定义了“时尚”和“成功”。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越多,自己反而显得越贫穷和无力。产品不再是劳动者意志的体现,反而成了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

放到我们现在:

你精心策划了一个月的营销方案,老板一句话就改得面目全非。

你熬夜写出的代码,最终成了APP里一个你永远不会点开的功能。

你苦口婆心服务了一个难缠的客户,签下的单子大部分利润归了公司,你只得到一小部分提成和一句“继续努力”。

我们创造了价值,但这份价值的最终解释权和支配权,却不在我们手里。这种失落感,就是产品异化的体现。

2. 劳动过程的异化:工作不是享受,而是折磨。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也就是说,人天生有创造的欲望,希望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快乐。但在异化劳动中,劳动不再是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过程,而仅仅是为了获取工资以维持生存的手段。

想想看,有多少工作能让你真正“乐在其中”?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

“摸鱼”

“摸鱼式加班”

“演戏式努力”?

我们遵守着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忍受着枯燥重复的工作内容,服从着上级的指令,甚至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戴上“职业假面”。工作过程不再是发挥创造力、展现个性的舞台,反而成了一种外在的强制。我们不是主动地去劳动,而是被动地被工作“驱使”。这种“身不由己”,让我们感觉工作是在消耗生命,而不是滋养生命。996、大小周、KPI考核、PUA式管理……这些是不是都让你感到窒息?这就是劳动过程的异化。

3. 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我们不像“人”,更像“工具”。

“类本质”,简单理解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比如理性、创造力、社会性、自由意志。当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都发生异化后,人就逐渐丧失了这些本质特征。

在流水线式的、高度分工的现代工作中,每个人都可能只是一个“螺丝钉”。你不需要思考全局,不需要发挥创意,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和标准完成你那一小块任务。久而久之,人的潜能被压抑,思维变得僵化,创造力逐渐枯萎。我们不再追求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只关心能不能完成任务,能不能拿到工资。我们变得不像一个完整、生动、有思想的“人”,而更像一个可以被替代的“工具”或“资源”。

社交媒体上流行的:

“打工人”

“社畜”

“牛马”

等自嘲式的称呼,不也正反映了这种自我感知吗?我们用“工具理性”替代了“价值理性”,忘记了追问*“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只关注“如何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4.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从伙伴到竞争对手。

当劳动不再是为了共同创造和分享,而变成了争夺有限资源的手段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紧张和疏离。

在资本主义的竞争逻辑下,同事之间可能不再是互相支持的伙伴,而是潜在的竞争对手。为了晋升、为了奖金、为了不被淘汰,我们可能不得不参与到“内卷”之中,甚至提防他人。老板和员工之间,由于根本利益(剩余价值的榨取)的对立,也很难建立真正平等信任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管理与被管理,是监督与被监督。这种隔阂和不信任,让我们在工作中感到孤独和疲惫。本应充满温情和协作的人际关系,被冰冷的利益关系所取代。

你是不是也曾在办公室政治中身心俱疲?是不是也曾感叹“人心叵测”?

二、21世纪的“异化”新变种:我们逃无可逃?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马克思描述的是一百多年前的工厂时代,现在都21世纪了,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了,情况是不是不一样了?

遗憾的是,“异化”的幽灵并未远去,它只是换上了一些更时髦、更隐蔽的马甲,继续在我们身边徘徊。

“零工经济”与“伪自由”:

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自由撰稿人……“零工经济”似乎给了我们更多选择的自由,时间自由、地点自由。但算法的精准控制、平台的强势议价、社会保障的缺失,让这种“自由”显得有些脆弱。骑手们被困在系统里,为了准时送达而超速、闯红灯,他们的劳动过程被数据严格监控,劳动成果的分配也由平台主导。这难道不是一种新的异化吗?

“创造性工作”的光环与陷阱:

程序员、设计师、内容创作者……这些看似光鲜的“创造性工作”,也难逃异化的魔爪。无休止的需求变更、KPI的重压、对“爆款”的焦虑、对“流量”的追逐,使得创造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压力。很多时候,所谓的“创意”也要服务于商业目标,甚至要迎合低俗的趣味。当你的才华和热情被异化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你还会觉得工作是为自己吗?

“精神内耗”与“意义危机”:

社交媒体放大了同辈压力和成功焦虑。我们不断地与他人比较,害怕落后,害怕被边缘化。“内卷”不仅体现在工作时长和强度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却常常感到迷茫和空虚,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种深层次的“意义危机”,正是劳动异化在精神上的投射。我们努力工作,究竟是为了实现自我,还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他人的期待?

“人工智能”的冲击:

AI的飞速发展,让许多人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取代。这种不安全感,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过程的异化。我们可能会更加拼命地工作,试图证明自己比机器更有价值,但同时也可能在重复性的、缺乏创造性的工作中,进一步感受到自身的“工具化”。

三、认识“异化”,是为了更好地“去异化”

聊了这么多“丧气”的话,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压抑。但认识“异化”,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彻底“躺平”或者陷入虚无主义。恰恰相反,正视问题的存在,是我们寻求改变的第一步。

马克思揭示劳动异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他认为,只有消除了产生异化的制度根源,劳动才能回归其本来的面目,成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彻底改变宏大的社会结构似乎遥不可及。但理解了“异化”的根源和表现,至少可以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一份清醒和自觉:

1

反思工作的意义:

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偶尔停下来问问自己:

这份工作对我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它在哪些方面满足了我?又在哪些方面让我感到不适?

我能否在现有工作中找到一些可以自主创造、体现个人价值的小空间?

2

警惕消费主义的陷阱:

我们努力工作换取报酬,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更好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定义,还是被商业广告所定义?我们是否陷入了“工作-消费-再工作”的循环,用物质的满足来掩盖精神的空虚?

3

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培养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抵抗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找到生活的“本真”。

4

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于工作中不合理的制度、不公平的现象,保持一份批判性的审视。虽然个体力量微弱,但清醒的认知是改变的开始。

5

在可能范围内,追求“非异化”的劳动:

如果有机会,尝试参与一些能让你感受到创造乐趣、自主掌控、并能直接看到劳动成果服务于人的活动。比如:

这些微小的“非异化”体验,能帮助我们找回劳动的本真乐趣。

参与公益

学习一门手艺

或者仅仅是为家人做一顿饭

《资本论》及其相关的思想,并非只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也启发我们去思考未来的方向。当我们抱怨“工作不是为自己”时,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呼唤一种更符合人性的、更有尊严的、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劳动状态。

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思考和行动,永远是我们对抗异化、走向自由的起点。 希望下一次,当你感到工作的迷茫时,能想起“劳动异化”这个概念,它或许不能立刻解决你的问题,但至少能让你明白,你并非一个人在困惑。

而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你呢?你感受到工作的“异化”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思考。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用心良苦
  2. 李进同志(四)
  3. 网民不满意,武大尘埃继续飞扬
  4. 走进南街村(5)| 答网友问:南街村撑不下去了吗?
  5. 性别、性取向、性身份认同、娘化
  6. 人民的证言:从亲历者的怒吼,彻底粉碎《高山下的花环》对毛泽东时代的无耻栽赃
  7. 现当代最伟大的人,你选谁?
  8. 质疑西方历史,就是“否定改革开放”,这个教授或许说出了她心目中的实情。
  9. “人民作家”的荆棘之路
  10. 毛主席临终无言之托:人民政权,永不变质!
  1.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2. 教师节,是个笑话!
  3. 李进同志(二)
  4. 陈中华:司法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5. 莫言的谦虚,陈佩斯的微笑
  6. 毛主席聚沙成塔,走资派毁塔成沙
  7.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
  8. 李进同志(三)
  9. 别再吹“大国工匠”了,我们就是“买设备送的工程师”
  10.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1. 唐国强,已不配饰演毛主席
  2. 朱德这两首诗是读懂文革的重要文献
  3. 【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9.9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与邓小平谁准确地预见了未来?
  4. 毛选违禁?孽障!
  5. 斯诺的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
  6. 闫宏伟:谁定伟人去世次日为节?
  7. 张CQ: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把修正主义根子挖掉
  8.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全都是形式
  9. 郝贵生 | 没有反抗斗争,能“把苦日子过成花”吗?——评《生万物》导演《人民日报》文章
  10. 评为什么中国不是修正主义!
  1.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3.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5. 光刻机残骸现身,原来毛主席时代就有光刻机!现在却被卡脖子,这么“伟大的功劳”,谁的?!
  6.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