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简评:《计篇》是孙武军事思想的概述,主要论述决定战争胜败的各项基本条件。
《计篇》一开头阐述了战争是关系到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这是孙武对战争所持的根本看法。随后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曰道(政治),二曰天(天时),三曰地(地利),四曰将(将领),五曰法(法制)。孙武认为,根据这五项基本原则,对作战双方进行七个方面的对比分析,看看双方“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可以“知胜负”。再次则论述了将领要认真依据作战的利害关系的分析筹划(计利以听);要灵活应变地造成一种“势”来帮助作战(乃为之势以佐其外);要善于制造种种假象去迷惑敌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等;要利用敌人的种种弱点向他进攻,“利而诱之”,“乱而取之”等等;以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而嬴得战争的胜利。最后着重指出,对战前的作战计划,作战意图,必须深思熟虑,“多算胜,少算不胜”,这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计篇》所阐述的孙武的战争观,战争的基本条件,灵活应变的战术思想,是孙武军事思想的总纲。孙武所处的春秋末期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连年不断的战争,说明当时阶级斗争已是激化到不得不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的阶段。莲蓬勃勃的奴隶起义把矛头指向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给以毁灭性的打击,新兴地主阶级也乘机起来夺权。奴隶主阶级吓得胆战心惊,不得不一面高叫“去兵”,侈谈“仁义” 来进行欺骗,一面使用反革命暴力,镇压奴隶起义,讨伐新兴地主阶级。孙武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与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儒家的“去兵”思想针锋相对,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战争观。孙武在战争实践中,认真地总结了当时战争的一般经验,探讨了战争的一般规律,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提出了一条进步的军事路线。
孙武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什么天命,什么鬼神,而在于政治、天时、地利、将领、法制等主客观条件;而且把政治列为“五事”中的首位,意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重大关系。这些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 孙武的战争观和历史上法家所倡导和坚持的耕战政策是息息相通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变革。
孙武虽然看到了战争的重要性,但他没有也不可能了解产生战争的阶级根源,认识不到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他的这种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是我们必须注意批判的。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