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唱道: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这就告诉我们:历史航程中的伟大舵手,总能在阴霾中看见桅杆尖头,于至暗时刻预见喷薄朝日,而毛主席正是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伟大舵手。
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没有经验可借鉴的伟大事业。但是毛主席从来不是靠“摸着石头过河”来解决问题的,而是靠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掌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实现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预见性,最终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对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一般地我们都是认为做事要稳扎稳打,慢慢走,不要盲目冒进。“摸着石头过河”原是一句民间歇后语,完整地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踩稳一步,再迈一步”或者“摸着石头过河——求稳当”。这种民间智慧被当年的领导人陈云借用发挥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表示面对新事物要本着稳妥的态度,进行探索。
1980年12月16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也就是强调对不很懂的事情,要反复地考虑、全面地考虑,还要经过试点,才能弄清楚决策对不对、方法是不是完备。
但是也有一个问题,为何要“摸着石头过河”呢?是否所有事情都要摸着石头过河?我想之所以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是我们对这件事不懂,所以稳当点,边摸索边试错边调整,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战略性思想和预见性太差了。当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摸着石头过河”,比如社会风气这事就不需要摸着都知道应该怎样发展,再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资本化,都利益化,剥削压迫,社会主义是一切公有,人人平等而自由的社会。
领导就应该有预见力,为着领导必须预见,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预见,怎么领路导航?领导者都摸着石头过河,那后面的是不是早就掉进河里淹死了。
摸着石头过河,不能是摸对了过去,摸错了回来,来来回回摸吧?
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对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其《创建系统学》中谈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常说“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预见性很差。
我曾经说笑话,我们放人造卫星,如果也是走一步,看一步,那早就打飞了,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没有理论怎么行得通呢?!但是现在要建设社会主义,要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即2049年使我们的国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一段好长好长的路。而且没有多少年了。多少年?65年!65年你要走完这条路,你老在“摸着石头过河”,那可不行。
我们不能再犯错误,或者尽量少犯大错误,不要犯大错误。那我们必须有预见性,这预见性来自于什么?来自于科学!这个科学是什么?就是系统科学!这个科学就是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系统学。
——《创建系统学》第10页
所以,要提高领导的预见性,就是要有系统集成思维。就是要有先进且革命的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
为何我们的预见力这么差呢?
我想首先就是我们没有阶级分析法。这根源于我们否认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在认识世界时,从来不是坚持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方法来看待一切、分析一切。
其次,就是缺乏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没有获得广大发展,往往陷入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极端主义等。所以导致我们根本无法客观的认识世界。
最后,就是坚持群众路线问题。群众路线是预见力的根本所在,没有群众路线,任何预见都不可能实现。
为了更好地预见,而不是一直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就需要从《毛选》中学习毛主席预见的思想。
1947年初的延安,寒冬尚未退去。国民党军队以重兵包围陕甘宁边区,叫嚣着“三个月解决战斗”。在中国革命似乎再次陷入低潮的时刻,毛主席却以惊人的洞察力预见了转折点的临近。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主席起草的《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向全党宣告:“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发展到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阶段,现在是它的前夜。”
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困境中,毛主席看到了“军事形势已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预见到“蒋管区的人民运动发展起来了”,并预判形成了“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他断言这个统一战线“不但规模同样广大,而且有更加深刻的基础”。
不到两年时间,毛主席的预见化为现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毛主席的预见能力在中国革命的关键转折点上屡次绽放异彩。1930年1月,在闽西山区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简陋厢房中,面对党和红军内部弥漫的悲观情绪和“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主席写下了致林彪的著名回信。
他断言革命高潮“很快就会到来”,并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一预见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一一实现:长征胜利、立足陕北、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在1948年将这封信标题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为其预见力的不朽象征。
毛主席的预见力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矛盾运动的深刻把握上。抗日战争初期,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争论,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系统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基本矛盾:日本的长处是战争力量强,短处是战争本质的退步性和国际形势的寡助;中国的短处是力量弱,长处是战争的进步性和正义性,以及大国条件与国际援助。
基于这一科学分析,毛主席预见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他甚至还预测到日本将入侵东南亚,德国将发动战争。历史轨迹完全印证了他的判断。
毛主席曾精辟指出:“什么叫做领导?领导和预见有什么关系?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 在他看来,真正的领导力在于能够“在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它”。
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中,毛主席的预见力体现在多个维度:
军事形势的转折:在国民党军队仍占据表面优势的情况下,毛主席预见到军事形势已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要求“用一切努力加强炮兵和工兵建设”,为战略反攻做准备。
人民运动的兴起:毛主席敏锐观察到蒋管区人民运动的发展,将其视为革命新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预见到中国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已经威胁着各阶层人民”,这一形势“推动蒋管区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日益向前发展”。
统一战线的深化:毛主席创造性地预见到“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正在形成,这一战线“不但规模同样广大,而且有更加深刻的基础”。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比,新高潮中的统一战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更深刻的政治内涵。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毛主席要求全党“必须作长期打算,努力生产,厉行节约,并在生产和节约的基础上,正确地解决财政问题”。 这一指示体现了对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深刻认识,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从这些维度我们可以完全看出,毛主席之所以成功预见,就根源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唯物辩证法和群众路线。
毛主席的预见力在革命胜利前夕继续展现强大生命力。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他高瞻远瞩地预见:党的工作重心将从农村转向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他同时预见性地告诫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这一警告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在建立新中国的重大历史关头,毛主席系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预见性地规划了未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蓝图。他提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将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体和“民主集中制”的政体;经济上将形成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结构;文化上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一系列预见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时期,毛主席成功预见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更是预见我们党内出现了官僚主义者阶级、修正主义上台。
科学家钱学森说,社会风气一旦败坏了就很难恢复。这句话道出其担忧,也说明了其预见性。
因为社会风气,是正气压倒邪气,还是邪气压倒正气,这就反映出人们对社会的态度问题。
社会风气坏了是用钱买不来的。如果一切都靠金钱来衡量,那么这个社会还能有什么发展呢?我看是不会有太大进步的。
钱学森晚年时说过的两句话,至今都是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国家的经济落后了,并不可怕,我们可以用十几年赶上去,如果风气坏了就是几代人也难恢复。"
“如果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了!”
什么见预见性,就是来源于对社会科学的系统学思考,对人类发展历史的规律性总结,在此基础上,预见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出现错误,甚至颠覆性错误。
就像毛主席说的,如果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这不但告诉我们社会发展要有预见性,也告诉我们预见性来源于研究历史。
预见非神迹,乃科学。毛主席以阶级分析的显微镜观察社会肌理,以矛盾转化的望远镜眺望历史长河,更以“人民创造历史”的哲学熔铸战略定力。当“高潮”终成现实,我们听见历史的回响:真正的预见家,永远站在桅杆之巅,在至暗时刻看见喷薄的朝阳。
重读《毛选》:预见力不在占卜,而在读懂人心所向、历史所趋。
是为读《毛选》第四卷之《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一文所写!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