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个时期以来,领导讲话没个性已是通病。很多领导的讲话捉刀代笔依赖的“笔杆子”,连二百五的文人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滥竽充数的抄袭工匠。以致官场上官话、套话、空话、大话、废话、假话、车轱辘话、屁话流行。而自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他那鲜明个性的讲话、讲演和文章,陡然显现文风卓尔不凡,而那成熟的“习氏语言”,更让人耳目一新,眼睛一亮,精神一震。那么,深入探究一下“习氏文风”的形成,不仅对端正文风非常有益,更对锻炼党性受益匪浅。
一、 习近平来自人民 习近平的文风鼓荡人民
文风紧连着人生,或者说,一个人的人生,将直接影响文风。而青少年是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对世界的认识和人生价值取向的确立,甚至这个时期形成的生物食性(就如毛主席爱吃红烧肉),一生都难改变。
1、习近平从老百姓中走来。习近平虽是“红二代”,但说他从老百姓中走来,绝非虚言!习近平16岁就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当了七年农民。七年,在历史的长河只是瞬间,但在一个人的人生,却不算短,那是整个青春时光。有个哲人讲:痛苦的路,走起来分外的长;幸福的路,走起来分外的短。习近平走过的七年知青之路,痛苦,而又幸福。
插队“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有几个人能做到?正是靠实干,习近平从当时约29000名到延安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脱颖而出”,“第一个当大队支部书记”。而就是这段最重要的青春时光,最重要的农民生活,不仅深刻影响了习近平的人生,更深刻影响了他的文风。
2、习近平牢记百姓的恩情。这七年里有无数的故事,其中,不忘“一饭之恩”,就很令人感动。1968年,习近平刚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对农村灶膛这套“业务”很陌生,农民吕侯生曾帮他做过饭,两个人曾在一个饭锅里搅过马勺。16年过去了,吕侯生患骨髓炎,实在无助,忐忑的给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写信求助,习近平三次请吕大哥到福州住院治病,不但自己支付了吕大哥几万元医疗费,还百忙中到医院陪护看望。
不忘“一饭之恩”,给人启示很深:“苟富贵莫相忘”,陈胜吴广发出宏愿,可他们早已相忘,就早已散消。“苟富贵莫相忘”,习近平牢记,这成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诚。
3、老百姓是其文风的主旋。文风绝不仅仅是语句如何运用这样简单,文风说到底,就是党风,就是党性!文风说到底,就是为什么人说话,站在什么人的立场说话!习近平讲话一个很大特点:对人民十分敬畏。就在中央新领导集体同中外记者的首次亮相,习近平发表了总共才1000多字的讲话,却19次提到人民,并两次提到为人民服务。
人民是他讲话的基调,人民是他写文章的基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1579个字的讲话26次讲到人民;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的讲话,除去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这样带有人民的名词除外,习近平总共72次讲到人民;在2014年国庆讲话中,40次出现“人民”一词,频次之高,可谓罕见。2015年 1371字的新年致辞,16次提到人民。仅在这些论述中,习近平从十二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民观”。
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所能达到的境界,这里可能会有很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他所走过的人生经历。习近平如此敬畏人民,如此想着人民,如此坚持人民为上,这同他7年的农民生活绝对紧密相关。习近平深知这7年“接地气”的份量,才痛批现在的干部队伍“不接地气”。新华社撰写的七常委特稿中,习近平特稿的标题就是《习近平: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泉》。习近平任总书记后回陕北“探亲”,新华社报道的题目则是《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习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
4、讲百姓话是其文风特色。同人民有没有共同语言,直接决定与人民有没有深厚的感情;同人民有没有共同语言,也直接标志与人民的地气相不相接。习近平当过7年农民,当过农村基层干部,当过县委书记,他懂得百姓,他了解百姓,他装进了百姓。他才能那么娴熟的运用百姓的语言,才会用老百姓的语言和老百姓讲话,他才那么娴熟的运用百姓的比喻说理。而讲百姓话,才成了他文风的朴实。
5、讲百姓关心的话是关键。他要求自己“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此,讲老百姓心中的话,讲老百姓期盼的话,这成为他讲话的重点。诚如有博友留评:讲得花团锦簇,那也只是一篇华丽的散文。当国家最高领导人,不能净扯没用的。只有心存百姓,讲老百姓关心的事,讲出来的话,才会让老百姓心暖,才会让老百姓爱听,才会让老百姓信任与感动。
6、老百姓才是共产党的江山。人是环境的人,习近平家庭的人文环境熏陶,对他十分重要。他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作为习近平一个独有的优势,那就是深受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熏陶。习仲勋曾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不满21岁就担任陕甘边区政府主席,被毛泽东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习仲勋让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就是要他牢记“江山是人民的,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的母亲齐心也是一位老干部、老党员。习家有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在父母严格要求下,习近平生活俭朴,在小时候常常和弟弟一起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鞋子。习近平夫妇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他们对女儿的期许,也是他们质朴家风的写照。
为此,他的文风如此贴近中国,贴近百姓,就不难理解了。
二、习近平的学养深厚 习近平文风中的学养
要深入了解一部文学作品,必须了解作者的学养和学识,因成熟的文笔,必有深厚的学养滋润。文风紧连着学风。从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习近平告诉领导干部读书的三秘诀: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可见习近平是读书大家。
1、习近平爱读书。习近平自“下乡来梁家河时,他随身带了沉甸甸的一箱书。白天干活,劳动休息时在看书,放羊时也在黄土高坡上看书……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足见习近平对知识的渴求,足见其自学不辍。
习近平11月26日到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桌上摆放着的,作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他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就这个细节,足以传递出习近平学养深厚,只有学养深厚的习近平,才有兴趣,要带这两本书回去仔细看看。而习近平这种学养深厚,自然滋养出他说古论今、引经据典,能随心所欲的文风。
2、习近平读好书。习近平要求全党领导干部要读好书,核心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领导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主张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干部应当着重研究,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加紧研究。他曾经提出,从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从习近平的一系列讲话中,都充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就可知习近平没少读好书。
3、习近平善读书。善读书,就是要善于学以致用,作为中共的领导干部善读书,就是要能济民安国。尤为令人感到非常可喜的,习近平履新才一月,在主持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就提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在主持的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也是政治局已进行的93次集体学习中,首次集体学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更特别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在所有的知识和理论修养中,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无疑应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没有资料能查到习近平如何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从他一站到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所发表的观点,从他带领全党全面(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经济、军事、外交)进行的“绝地反击”,已充分表明:他是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他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这一点恰恰是自毛泽东之后,中共领导人最为缺乏的一点,甚至像赵紫阳等人,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堕落成地地道道的修正主义分子!还有的中共领导人,不学马列,不懂马列,至多也就是个技术官僚。而中国出现的所有乱象,都和这一点紧密相连!
而习近平的讲话、讲演和文章,之所以体现着良好文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都能文以载道,都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甚至就是最新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
三、习近平铁腕从政 习近平文风硬朗
文风,直接反映性格和意志品质。一个圆滑的性格,绝不会说出有棱有角的话;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庸人,绝不可能有独立的语言。而一个人的性格和意志品质绝非天生,必须在长久的岁月中定型,必须在能经天磨中铸就。习近平硬朗的文风,同他长期从政生涯所表现的风格十分一致。
1、习近平从政生涯的铁腕反腐。在一个人的政治生涯中,能否坚决反腐,这是衡量当今中国领导人,性格是否硬朗的根本性指标。而习近平反腐败,有自律,有斗胆,有铁腕!
1988年,习近平调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当时,宁德在全省排行老末,党政干部盖私房成风,很多干部盖房缺钱就以权谋私。他到任后决心清除“摆在马路边的腐败”。有人劝他这样会得罪当地官员,习近平在地委会议上说:“这里有一个谁得罪谁的问题,你违纪违法占地盖房,为一己之私破坏了党的权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党,得罪了人民,得罪了党纪国法,而不是代表党和人民利益查处你的干部得罪了你。”“300万人该得罪,还是这二三千人该得罪?”
1989年1到9月,习近平在宁德铁腕治吏,查处441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18人,科局级77人,还涉及2000多名官员。还重点查办了福鼎县林增团、宁德地区侨联副主席郑锡煊等腐败大案。习近平主政浙江,对吏治要求尤严。海爆发震惊中外的社保基金案,包括陈良宇在内的一批官员纷纷落马,习近平被中央派往上海,稳住了这艘中国经济大船的舵。
2、习近平“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的记者招待会上,就叫响了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外电纷纷评论,称这是一句最具中国特色反腐败宣言;称这句话切到了反腐败长期反而不败的关键。这句最具中国特色的语言,宣示了一个指标性的标志:向我看齐!中国的领导人有几人能复制这句话?中国共产党能于艰苦卓绝中成长壮大,有一句口号就是:向我看,跟我上!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作风就是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其身正,不令则行!中国共产党省部级以上的领导,有多少人敢叫响“打铁还需自身硬”?
习近平每到一处担任领导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无论是福建、浙江还是在上海,他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郑重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
习近平荣任总书记履新的一个周末,把兄弟姐妹、亲友和习仲勋生前老部下,请到家里,围坐一起拉家常。习总书记对亲友们郑重地说:“感谢各位亲友,安身守分,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以自己的才能,有益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亲友们清白做人,务实做事,没有给我添麻烦。希望今后,亲友们要更严以律己,一如既往保持好作风。不管我在什么工作岗位,都不能添麻烦。”
3、习近平带头公布自己财产。习近平一任总书记,新华网上就公布了自己的财产,中央其他常委也带头公布了名下房产和存款情况。在所公开的“中共七常委房产和存款财产单”中显示,习近平名下有3套房产,分别位于福州市台江区象园路58号公寓一套、杭州市山西路省政府家属楼一套、北京市紫竹桥总政家属楼一套,存款230万。即将出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在郑州和北京市各有一套房产,另有180万存款。习近平做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
4、习近平敢讲真话胆魄过人。语言的魅力既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和学识,更展示一个人的风格和气魄。习近平不是出了家门,就进校门,出了校门就进机关大门的“三门干部”,也不是骨头很软,耳根很软,出手很软的“三软干部”,更不是空飞、空头、空投的“三空干部”。他是从政经历很完整的领导人,也是“真刀真枪”,在从政道路上一步不拉打拼上来的领导。这种长期历练,在他性格、心胸、胆识上留下的所有重痕,必然要硬朗的体现在文风,那就是习近平敢讲真话,“笔锋杀尽中山兔”!
四、习近平良好的人文背景 习近平文风中的人文
习近平来自老百姓及从政经历和学养深厚,只是形成文风的基础,而具体如何形成文风,这还有他内在规律。
1、文人治国离不开文风之国。中国历史就有人文治国的传统,人文知识学养深厚,看问题视野更加开阔,而不是狭隘的理工科的直线思维。毛泽东是伟大领袖,他无疑也是一个伟大的文人。若不是文人,何能有文风之谈。而衡量一个文人的标志,自然就是写诗文。文人,要能以文而立;大文人,则能以引领文风而立。
2、习近平文笔功底十分深厚。习近平无疑是个大文人,这方面公开发表的资料极少。但从他26年前撰写的诗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此等文采,此等意境,是词坛多年未见之极品!不能不让人由衷地惊叹:又见词坛领风骚!就是看他的书法,那也是行云流水,笔走风雷,令人惊奇。特别是他主政浙江时,很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同群众进行交流,曾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辟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以平等交流的语气,浅显易懂地讲道理,及时回答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很受欢迎。试想:一个省委书记能在省委机关报上,开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还深受群众好评:“用大白话,谈大问题”,仅这一举动,中国就绝无仅有;仅这一文笔,又是自己动笔,也是自改开以来的中央领导层中,独占鳌头。
3、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评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写作难度很高:一要有很高的思想和政策水平;二要有很严密的逻辑论理:三要有精粹、生动、朴实的语言。而习近平能如此驾轻就熟的开专栏写评论,这不仅说明习近平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造诣非常,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愿意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而绝不愿意捉刀代笔的让秘书代写。习近平愿意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说,只有自己的语言,才能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习氏语言”的文风就形成了!。
总之,无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要想不断走上坡路,就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文风能去引领爬坡。可无论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形成良好的文风,又都非朝夕所为的一蹴而就,都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和积厚。若全党的领导干部都能以习近平为圭臬,努力修炼出一个良好的文风,那则是改开之幸,中国之幸,中华民族之大幸!
相关文章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