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者按:这一篇很好,希望各县民主妇女联合会仿照办理。县委应当在这方面加强领导。使全部妇女劳动力在同工同酬的原则上一律参加到劳动战线上去。这个要求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予以实现。
邢台县自从1952年试办七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来,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到现在,全县已经有农业社812个。入社的农户达到全县农户总数的66.8%,建社的村397个,占全县总村数的92.3%。妇女们积极的参加了合作化运动中间的各项工作,涌现出了大批的妇女骨干和积极分子。这次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下达以后,妇联的干部进一步明确地认识了“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这个方针的重要性。根据县委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规划”方案和该县妇女工作的基础,县妇联确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妇女工作的主要任务。这些任务是:进一步地发动和组织广大妇女热烈拥护和积极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和爱国增产运动,促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支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教育妇女为了完成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努力。并且制定了全县妇女工作的规划和实现这个规划的具体方法。
一、县委对于全县的合作化运动的规划是:“全县共有66040户,除了已经入社的贫农7544户,新老下中农15574户,新老上中农4243户和应该从合作社清洗出去的地主、富农270户以外,还有没有入社的贫农和新老下中农12143户。1955年要求发展6604户。1956年再发展8211户,还将有觉悟的上中农吸收一部分,使入社的农户达到农户总数的90%。1957年发展到92%强,消灭富农阶级,达到全面合作化。”根据县委的这个规划,妇联应当摸清各阶层妇女在不同时期当中的不同思想情况。采用各种方式经常的反复的向他们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主义教育。以逐步提高妇女的觉悟,跟上了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二、必须从发展生产和从多方面增加收入出发,有计划的,合理的安排和使用妇女劳动力,以便发挥妇女的潜在力量。从邢台县现有的812个农业社来看,做到男女劳动力常年计划短期安排的有71个。这些事都是“一类社”,占“一类社”总数(173个)的41%,占总社数的8%强。做到季节安排合理使用妇女劳动力的有“二类社”(总数是535个)419个、“一类社”102个,共521个,占总数的64%强。此外,还有二三两类社的220个没有对劳动力进行安排,对妇女采用平时不管、临时抓用的办法,其中还有极个别的社根本不使用妇女劳动力。根据以上的情况要求到1956年90%以上的“一类社”对于男女劳动力做到常年计划,短期安排。“二类社”全部做到季节安排。“三类社”除了40%做到季节安排以外,全部做到临时安排,合理使用妇女劳动力,1957年全部社做到常年计划,短期安排。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就要对女社干部进行教育。叫她们主动向社的领导建议,争取将妇女劳动力统一安排到整个的计划中去。主动向党委反映情况,建议党委总结妇女的生产成绩,以便教育男社员转变轻视妇女的思想。同时,教育女社员利用农闲和天阴下雨的时间作针线活,服从社内的分工,积极参加社内生产。在土地潜力大的地区,要根据精耕细作、加工施肥的情况,作好适当的分工。在土地少劳动力多的地区,要给男女劳动力找出适当的生产门路,作好分工分业。
三、必须提高妇女在农业和副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发动妇女参加农业技术改革运动,才能适应分工分业的需要。邢台县除了发动妇女普遍学会选种、浸种、药剂拌种、除虫、手剔苗、玉米人工授粉、棉花技术管理等项技术以外,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1)山区。人多地少,山多草茂。在这种地区,今后的方针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培植果木和造林,有计划地发展牧畜业,大力开展养鸡、养蚕、养蜂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多种经济。这样,妇女除了要学会上述各种农业技术,参加田间能够胜任的农活以外,还要学习养鸡、养猪、养蚕、养蜂等技术。
(2)半山区。土地多,地势平,种棉多,水利不足。由于大部分男劳动力出外做生意和参加兴修水利,造成缺少劳动力的现象。因此,在这种地区,妇女应当学会管理棉花生长的先进技术,此如整枝、打杈、闷顶、摘尖、粗打、细打、除治虫害等。同时,要学会农忙季节中的主要农活的耕作方法,学会保苗、保墒、养猪、积肥等技术,以便担负起这些生产任务。
(3)平原区。土地宽广,土质肥沃,有水利条件,适合粮食作物的生产。在这种地区,除了发动妇女参加田间生产以外,主要是大量养猪,寻找积肥来源。因此,妇女除了学习农业方面的各种技术以外,还要学习养猪技术。在部分有蔁田的村,妇女要学会编席技术,提高编席质量。
总的来说,提高妇女的生产技术的具体要求是:除了全县培养三个到七个技术能手以外,在每个大、中社内都培养五个到十五个技术员,小社培养三个到七个技术员。通过技术员,领导广大妇女学好技术。并且大量培养使用新式农具的技术能手,树立旗帜,带动一般。在广大妇女掌握了生产技术的情况下,就能够促进农业和副业生产的发展。养猪,以路家庄为重点,全县在原有一万口猪的基础上,1956年发展到18000口,1957年发展到23000口。养鸡,以北口为重点,全县1956年发展到132080只,1957年发展到198120只。养蚕,以水门为重点,全县在原产蚕茧34200斤的基础上,1956年发展到35000斤,根据桑树的生长情况,1957年暂不发展。
为了达到上面所说的要求,首先必须教育妇女认识到提高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和技术站取得密切联系,争取在县、区、乡召开技术训练班的时候,吸收30%的妇女参加学习。在平常的时候,女社干部也应当领导妇女学习技术,提倡用互教互学、男教女学、带徒弟等办法,普遍提高妇女的技术水平。
四、为了更好地推动妇女参加生产,保护后代的身心健康,就必须注意发展托儿互助组织。根据邢台县已经有的843个托儿组和7个幼儿队来看,有以下四种不同的托儿组织形式:
(1)临时组织的小型的、亲邻相帮的、母亲轮流互看的。共有398个组。这些组大部分是工换工。
(2)季节性的托儿组。共有363个,由社统一领导,分散托管。有固定的保姆,有会议、卫生制度。对于保姆的评工记分制度比较合理。有的是由生产组统一记分,有的是由母亲直接给保姆工分。
(3)长年托儿组。自从1952年一直存在到现在的,共有82个组。它是在社的保育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以生产队、组为单位组织起来的。有定期的会议,有记工制度和卫生制度。保姆是民主选举的。
(4)幼儿队。是将四岁到七岁的孩子集中起来,由一、二个老师教他们唱歌,进行五爱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邢台县的托儿互助组织,在现有的基础上,要求到1956年的时候,有70%的大、中社组织托儿互助组,50%的大社组织幼儿队。同时,根据需要,那些有条件的小社也要组织不同形式的托儿组。到1957年,大、中社要全部组织托儿组,全部大社和50%的中社组织幼儿队,50%的小社组织托儿组。
在组织托儿互助的时候,首先必须摸清需要和可能的情况。例如由于孩子牵累而影响参加生产的妇女有多少,能带孩子的老年妇女有多少等等。情况摸清了以后,再召集她们座谈,看着她们有些什么思想顾虑。然后针对她们的情况进行动员。在具体组织的时候,还要注意工分要定得合理,达到互不吃亏。组织起来以后,又要经常注意母亲、保姆的思想情况,定期召开座谈会,解决思想问题。并且注意加强对保姆进行卫生常识教育,使孩子的身体健康。这些工作做到以后,托儿组织才能长期巩固,并且能够逐步发展和提高。
五、必须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组的和社的妇女领导骨干。根据邢台县812个社中的2871名妇女骨干(其中社长472名、委员917名、队长1482名)来看,她们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能力有三类情况。
第一类,大部分是乡妇联主任兼社长或者社务委员。她们大多是在土地改革运动中间培养出来的骨干分子,共有575名,占骨干总数的20%强。她们工作积极,立场坚定,大公无私,能够主动地有计划地领导工作,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第二类,大部分是乡妇联委员兼社干部。她们大多是1952年以前在大生产运动中间涌现出来的骨干分子,共有2008名,占骨干总数的70%。她们工作积极热情,能带动女社员参加生产,能完成社的领导上交给的任务。但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办法少,态度生硬,并且有依赖男社干部的思想。
第三类,大多是建社以后新培养出来的骨干分子,共有288名,占骨干总数的10%强。她们缺乏锻炼,工作能力差。其中有一部分人,只能在不影响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才去领导妇女参加生产,遇到困难就灰心抱怨。还有少数的只顾个人利益,认为多管事就要就误自己的事,根本不起领导的作用。
以上三类骨干分子,需要在不同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和提高。要求1956年将现有的第一类骨干,在质量上提高一步。并且重点地培养其中的七名骨干,使她们提高到具有掌握全面的办社能力。同时,要求将现有骨干总数的40%提高到具有第一类骨干的水平,骨干总数的55%提高到具有第二类骨干的水平。1957年要求将骨干总数的55%提高到具有第一类骨干的水平,使第三类的骨干减少到极少数,或者没有。骨干分子要随时培养,随时配备。1956年除了大社要配齐女社长、委员和队长,中社要配备百分之八十的女社干部以外,有条件的小社也要配备女社长或者女委员。1957年除了大、中社全部配齐女社干部(社长、委员、队长、组长)以外,有条件的小社要配备女社长,条件差的也要配备女委员。新发展的大、中社,随着发展,随时配备女干部。
培养女骨干分子的办法,主要是依靠乡的党支部和社的领导上,随时教给她们工作办法,用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方法,逐渐提高她们的工作能力。并且和县的农村工作部取得密切联系,在训练社干部的时候,吸收一定数量的妇女社干部参加。1955年冬季,除了农村工作部已经训练200名女社干部以外,县妇联还要单独训练350名。
六、整顿和健全乡妇女代表会议,使它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在推动妇女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当中,进一步发挥积极的作用。
全县112个乡。其中有48个乡的妇女代表会,建立了会议制度,主动地推动工作,占全县乡的总数的42.8%。有43个乡的妇女代表会,没有建立制度,不能主动工作,占全县乡的总数的38.9%。其余的21个乡的妇联干部不负责任,根本不起作用。这一类的乡妇女代表会,要普遍进行整顿,健全组织。全县要求到1956年,60%以上的乡妇女代表会,结合调整组织,健全工作制度,使它们能够主动地进行工作。到1957年的时候,则要达到全县的乡妇女代表会都健全工作制度,并且能够主动地进行工作。
整顿乡妇女代表会组织的时候,必须结合中心工作,通过教育和改选的办法,配齐干部,健全组织。邢台县绝大部分的乡妇联干部是兼任社干部的。对于少数没有使乡妇联干部兼任社干部的乡,要建议乡的领导上,有计划地将乡妇联干部选配到社内作干部,这样做是便于推动工作的。(全国妇联按:社里必须有妇女代表会的干部是对的,但是是否一律兼职,则要依照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为了逐步实现以上所定的妇女工作的规划,必须继续改进县妇联的领导,主动地依靠党的领导,取得党的指示,有计划地、主动地和有关部门密切联系。县妇联本身要转变一般化的领导方法,注意深入重点,总结经验,推动全面,并且加强集体领导,加强同基层妇女组织的联系。确定县妇联委员会会议一月召开一次,县妇女代表会一年召开一次,乡妇女代表会主任联席会会议一年召开两次,执委会会议一年召开四次。还要运用一封信的领导方法(就是在每段工作开始和结束以后,乡妇女代表会给县妇联来信各一次,县妇联分别回信各一次),作为推动工作和了解情况的一种办法。同时要求在基层组织工作的妇女干部,协助党支部发动女党员、女团员和女积极分子参加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按照各乡的全面规划,制订出妇女工作的规划,并总结会各种具体工作贯彻执行。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