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松阳县安民乡安岱后村,矗立着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碑,由中共松阳县委、县人民政府于2015年时逢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建树。碑座周围四组浮雕展现挺进师在松阳的重要事件场景。正面镌刻“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碑”,背面刻有碑文,全文如下:
安岱后地处闽、浙、赣边界的浙江西南部,此处崇山峻岭,古木参天,万顷猴头杜鹃堪称华东一绝。村后箬寮岘为松阳最高峰,凭岘可眺松、遂、云、龙四县市。当年,陈凤生、陈丹山与卢子敬曾统率五千“青帮”民众暴动达四县,震撼浙西南。一九三五年五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刘英、粟裕的率领下,几经转折进入浙西南,依托安岱后战略要地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建立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青帮”民众拥戴红军,“青红”携手联合,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大批“青帮”骨干入党参军,扩大红军队伍。根据地内成立了区乡村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农民游击队和团妇等群众组织。在随后的反“围剿”与突围战斗中,坚守根据地的第五纵队,作战勇敢,不怕牺牲,被誉为第一支浙西南人民子弟兵,他们为根据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青山埋忠骨,热土树丰碑。安岱后因其特殊位置、经历和人物而成为人们敬仰之地。二〇〇〇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和有关单位拨助款项修缮安岱后革命遗址,并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激励吾辈后人。故立此碑,铭记隽永。
碑文记述了挺进师进入松阳,与当地农民武装“青帮”联合开辟保卫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历程,第五纵队和地方游击队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保留革命火种。敬读碑文,眼前浮现当年的战斗场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三迎红军”:挺进师打开浙西南革命新局面的钥匙
1935年5月10日,红军挺进师主力在刘英、粟裕率领下,经过千里转战进入松阳西南边界。下午,浙西南农军首领陈凤生、副首领陈丹山在安岱后外垟寺岭头迎候;11日上午,农军副首领卢子敬率领38名农军战士和学生举着红绿彩旗,敲锣打鼓在水店外幕寮列队欢迎;下午,在斗潭永福寺,“一卢二陈”召开欢迎红军大会,喊出“青(“青帮”即农军)红(军)一句话,永世不分家”的口号,并由此形成“青红”大联合,军民合作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良好局面,史称“三迎红军”。
“三迎红军”结束了挺进师自1934年7月以来离开中央苏区,先是北上先遣,后又东突挺进,转战几千里,一直处在被敌人前堵后追、极其艰难困苦的境地,挽救了生死存亡危急关头的挺进师,从而使挺进师找到了可靠的立足之地,许多贫苦农民特别是“青帮”骨干闻讯,迅速加入共产党和挺进师,革命力量顿然壮大,为掀起浙西南革命风暴奠定群众基础。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