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好几天,眼睛似乎发花了,窗外的寒风忽松忽紧地拍打着窗棂,瞿秋白的妈妈,金璇,眼睛再也没有光亮了,家里冷冰冰的,她呆坐到天黑,倒了一杯烧酒,然后拿出一盒火柴,将黄磷火柴头折下,抓了一大把,就着烧酒吞了下去。
她与这个世界彻底告别了,那一年是1916年正月初五,金璇死的时候才42岁。她写了好几封遗书,都是求人帮她养养孩子,“债主催债,年关逼人。寒风飞雪,缺米少柴。饥饿难耐,愧为人母。一群儿女,聪慧可爱。既生人间,无赋人权。亲朋好友,代劳抚育;天恩不忘,神灵保佑……”
(瞿秋白妈妈金璇,字衡玉)
其实并不是饥饿打垮了她,而是她最后一点点希望被彻底击溃了,她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儿子瞿秋白的身上,她知道,凭儿子的聪慧,一定会通过读书得一功名的。然而瞿秋白却失学了,因为交不上学费,只能离开学校。这一下子将其唯一的希望的火焰掐灭了。
瞿秋白在年少时写过一首《哭母》诗,从这首诗里,可以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究竟是怎样的情况,让她的母亲走到了绝境,然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惨痛的方式离开亲人。诗是这样写的,“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 此后瞿秋白参加了革命,但是他的一生都离不开母亲的影子,在退无可退的时候,他亦是悲壮的绝望,写完《多余的话》之后,只求一死,1935年,瞿秋白被反动派杀害,时年36岁。
金璇是官宦之女,嫁的丈夫也是官宦之家,只是她丈夫是买的虚位官职,并无实缺,也就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好在丈夫的大哥是官员,姐夫是地主,靠两家的接济,日子一开始过的还不错。金璇觉得这样并不是长久之计,劝丈夫找事去做,她丈夫就去姐夫家管账,得了一份薪资。然而世道难料,接着丈夫的大哥丢了官,姐夫家又分了家,没了工作,没了接济,只能搬到瞿氏宗祠居住,在族人看来,这一大家子是个累赘,于是给金璇一家都是无尽的白眼和冷嘲热讽。
该典当都典当了,该借的都借遍了,借据日积月累,金璇每天痛苦不堪,曾伤心地说道:“要等到我70岁,才能还得清这债啊!”金璇出自功名之家,孩子读书都很好,她认为孩子一定能出人头地,哪晓得,后来孩子根本上不了学,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
瞿秋白是毛主席和鲁迅都钦佩的人,鲁迅甚至说,瞿秋白是我一生唯一的知己,毛主席也是接过瞿秋白的接力棒继续前进的,瞿秋白是继陈独秀之后的组织最高领导人,大部分苏俄作品都是瞿秋白翻译到中国的,传唱至今的《国际歌》也是他翻译的。
但是在革命的路上,一些人按照苏俄的指导,屡次失败,瞿秋白是非常不满的,他认为不结合中国国情的路是走不通的,还有动不动要和反动派妥协合作是不明智的,后来他被排挤,解除了职务,苏派人员占了上风,但是他没有气馁,留在地方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被反动派抓捕,叛徒郑大鹏出卖指认了他,说他就是瞿秋白。
六七十年代,有人污蔑瞿秋白是“叛徒”,后来被彻底平反,恢复其荣誉。但这缘由何起呢?是和瞿秋白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有关,这是一部自省的书,开篇就说,他不想求活,只求一死,全书写尽了他的一生迷茫,甚至对自己骂道:文人是中世纪的残余,对国家并无什么用。他恨自己枉费了一生,并没有干成什么事。
“你们在斗争中勇猛精进着,我可以羡慕你们,祝贺你们,但是已经不能够跟随你们了,永别了,亲爱的同志们!――这是我最后叫你们同志的一次。我是不配再叫你们同志的了。告诉你们:我实质上离开了你们的队伍好久了。”
“不管全宇宙的毁灭不毁灭,不管革命还是反革命等等,我只要休息,休息,休息!一生的精力已经用尽,剩下了一个躯壳!好了,现在已经有了永久休息的机会。”
“从我的一生,也许可以得到一个教训:要磨练自己,要有非常巨大的毅力,去克服一切种种异己的意识。”
从他这篇文章里,你看出来什么?我看到了瞿秋白的妈妈,我读出了他无限的疲惫和自责,这不就活脱脱他妈妈的影子么?“我用尽了一生,却什么都没有改变,我斗不过这世界,我放弃了。”
但是他告诉了后人,我一生给你们教训,要想把事办成,要有非常巨大的毅力,要克服一切种种别人不认可你的意识,你要有异于常人的毅力去坚持。 他说的这些,后来接棒的毛主席做到了,上天抓龙,下海捉鳖,不存在有任何困难能打垮我!
让我们来看毛主席的妈妈,文七妹。
毛主席小时候总喜欢和自己的父亲斗,缘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嫌父亲小气,妈妈接济穷人的时候,他父亲就生气,反对;另一方面,他小时候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父亲很生气,父亲希望他读书考取功名,要是实在读不下去,你就去当账房先生。
但是每次他和父亲有矛盾的时候,妈妈总是站在他这一边,他妈妈内心善良,但善良并不是软弱,而是对做好事的坚持,我认为对的,不管有多少人反对,我就要去做,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
毛主席八岁时在私塾读书,有几天,妈妈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晚上回家后依旧显得很饥饿。她担心儿子得了怪病,便盘问起来。毛主席只好如实说:“我们私塾新近来了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他没有午餐吃,我就带午饭去和他匀着吃。”他妈妈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这事不要偷偷做,你直接和我讲好了,后来他妈妈就让他每次带两份午餐去。
毛主席后来回忆他的妈妈,写道:“我将母亲的保护看得异常宝贵、值得珍爱,我有一个坚强、富于爱心,给人以自信心的母亲。”
1910年,毛主席的父亲要将他送到城里的米店做学徒,早点挣钱养家,但是毛主席不肯,要去湘乡的一所新式学堂中去读书,父子两人为此吵得不可开交。文七妹决定帮儿子一把,把舅舅和表兄文运昌以及私塾的先生们请到家里来,帮忙一起劝说,最终,毛贻昌妥协了,他说道:“要去就去吧。”
文七妹问道:“他爹,你不拦了?” “不拦了,只要有本事,任他读到天边去。”
1918年,毛主席妈妈病重,文七妹的娘家人立刻接走了去照顾,并嘱咐毛主席忙自己的事情,不要操心家里的一切,毛主席充满了感激之情,给两位舅舅写信说:“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
1919年10月5日,文七妹病逝韶山,享年53岁。毛主席写了一首“哭母诗”,“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瞿秋白的妈妈,毛主席的妈妈;瞿秋白家的亲戚;毛主席家的亲戚;瞿秋白的哭母诗,毛主席的哭母诗;我不禁万般酸楚,心疼起瞿秋白来,他的妈妈和他,都太可怜了。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里说了,“我的家庭,世代是所谓衣租食税的绅士阶级,世代读书,也世代做官,我小时候,靠着叔祖伯父的官俸过了好几年十足的少爷生活。绅士的体面必须维持。我母亲宁可自杀而求得我们兄弟继续读书的可能。我的绅士意识,深深潜伏着表面不容易察觉罢,其实是始终没脱掉的。”
这段话,用现在的人语言说,我的长衫穿久了,始终无法和自己做彻底的决裂。而毛主席是怎么样的经历呢,“我读书时,总感觉到知识分子是最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现在我和他们在一起革命战斗了,我才彻底改变了看法,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和农民,和他们在一起,我就觉得中国一定有希望,胜利的一天一定会到来。”
瞿秋白的“圣贤书”终不敌毛主席的“闲书”,不过瞿秋白的“狱中自白”,让毛主席多了一份思考,他带着队伍彻底地从农村走起,最终用万里长征的方式,走出了重生的路,这告慰了瞿秋白这样的前辈,你和你妈妈要追求的天赋人权的世界,后人帮你实现了。
毛主席从“闲书”中发现了,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