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一部崛起史,就是一部扩招史

壹大师 · 2023-11-08 · 来源:民生文创公众号
字体: / /
一部新中国的崛起史,其实就是一部教育扩招史。

1921年底,在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志业调查表时,毛主席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中,填写了这几个字:教育事业。

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革命的大时代已经开始,此时的毛主席填写的志愿既不是统帅的千军万马的将军,也不是治理国家的公务人员,而是“教育”。

今天的教师,可能在大家眼中应该是一个比较体面但也无法大富大贵的工作,只有优秀的老师可能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更高的行政级别。

不过大概也就到此为止了,所谓“伟大的事业”,更多时候可能只是一句“宣传口号”。毕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就曾经感慨过一句:“要不是梁书记,我可能现在还在汉大教书”。说明在社会普遍认知中,一个知名大学的教授是远不如一个省领导的。

不过此时还年轻的毛主席,表达的绝不只是内心单纯朴素的愿望,而是真的把教育当做一个伟大的事业。

早在1920年1月,他在《湘教职员请撤惩张敬尧》一文中写道:“窃我国今日要务,莫急于图强,而图强之根本,莫要于教育。”已经认识到教育事业是国家强大的根本动力。

而在此之前,他真的在长沙一所小学认认真真的当了一段时间小学历史老师。

1936年7月,毛主席已经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但是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谈及自己报考师范学校的经历时说:我差不多已经做出结论,我最适合于教书。

后来他也更愿意年轻人称呼他为“毛教员”,可能在毛主席心中,如果没有被卷入时代的大浪潮中,他真的会去当一名优秀的教师。

事实上,他也的确是这么干的,早在红军时期,还是红四军党代表的毛教员就发布了“要为工农妇女办夜校”的指示,在闲暇之余,他还曾经以“杨先生”的化名亲自去学校上课。在红军撤离时,福建省连城县新泉镇夜校的老师张素娥曾经想跟着红军一起参加革命。毛主席劝阻了她,因为他认为新泉镇的百姓更需要一位老师。

后来,张素娥老师一直在这里工作到1990年,今天,这个夜校依然存在。

毛主席的努力很快就有了收获,那就是——红军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最有文化的军队,这也是红军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

这一点可能很不符合大家的刻板印象,因为大家心中,国民党军应该是更有文化的,毕竟他们的军官很多都是军校毕业,而红军的指战员都是工人农民出身。

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就是大家心中典型的我军指挥员形象。

这甚至会被一些“知识无用论”者拿来举例——看当年国民党那么多军校毕业生,最后不还是被土八路击败了。

但事实,这是对我党我军的一种丑化,“土八路”不仅不“土”,而且文化水平对那个时代中国的其他军队几乎都是碾压。

当时的中国超过85%都是文盲,而且那15%中还有很多都是只认识一百多个字,会写自己名字的“半文盲”,这种情况下,普通的文化程度可想而知。

而国民党最著名的黄埔军校,直到1949年撤离大陆,累计招生也不过四万多人,还有不少加入了红军。这几万名军校生,放在数百万军队中,是不可能提高军队的整体文化水平的。

战争看似是简单粗暴的行为,但同时也是一个组织力要求及其高的工作,士兵们需要理解复杂的军事条例,执行随时变化的作战任务,还要会地图作业、步炮协同、穿插包围等军事技术。

而一支全部由文盲组成的军队,是不可能成为强大的军队的。

所以早在红军时,共产党在开始在军队内部进行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而且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办夜校识字班外,还包括民谣、快板、打油诗等等。

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也没有放松战士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当时的红军一旦到了某个驻地,可以进行极为短暂的休整,红军都会建立“列宁室”。

所谓“列宁室”,实际上就是红军读书学习的一个地方,有时利用房子,有时就自己动手临时建,八根竹竿或树桩做桩,绿色的树枝和竹枝编在一起作墙,屋顶铺上稻草就算天花板。这个地方就成了他们读书学习或者集体活动的地方。

党的领导人张闻天想出了一个更绝的办法,把常用的字写到士兵的后背,这样在行军时,后边的士兵就有机会进行短暂的学习和记忆。

而来自英国的神父薄复礼对此最为印象深刻,薄复礼在贵州传教期间成为了红军俘虏,跟随红军走完了长征。

有天晚上,薄复礼睡不着,悄悄溜去听红军上课。正巧碰上个红军教员在同大家讲现代战争,薄复礼在听到他们的讨论后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在争论航空母舰和战列舰谁更厉害.......

这些没有念过几天书,更没有见过航母军舰,甚至很多人连大海都没见过的红军战士,在地主的旧屋里,摇曳的烛光中,围在一起讨论几千里外的大海上航母和战列舰孰优孰劣,还为此面红耳赤的争了好几天......

图为延安时期的八路军军事教材,大家可以看看上边的武器

这样,红军士兵都有了小学低年级的知识水平,虽然这种知识水平在今天看来和文盲无异,但对当时的军阀军队来说已经是知识碾压了。

而李云龙这样的指挥员,如果不加强学习,是不可能在人民军队中长期立足的。

而到了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挑战就更大了,由于旧中国积贫积弱,外加连年战乱。工业基础几乎为零,而且基本集中在东北、上海等个别几个地区。全国钢产量只有15万吨,平均到全国人民身上只够给每个人做一个大点的勺子。

全国一年的发电量只有43亿度,平均到全国人民身上只够给每个人吹几个小时空调。

对工业化迫切期待,也反映到了当时的人民币图片上:

但工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全国产业工人只有不到1000万,其中工程师只有12万。当时全国5.4亿人口,一年只毕业了64万小学生,连小学生都是稀缺人才。

很多人都会拿二战后的德国日本快速复兴举例,但是他们能够复兴的前提是他们本来就有个比较好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工厂打烂了也能在短时间恢复。而当时的中国,就算想发展工业都找不来足够多的技术工人。

随后发生的事,我们都知道了,汽车、飞机、长江大桥、两弹一星,一个个成就接踵而来。

但是实际上,那个年代给我们留下最大的财富是:

1951-1956年,小学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57-1968年,初中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71-1976年,高中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哪怕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一片混乱,但中国的小学生中学时数量依然在成倍增加,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时,我们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这才是我们随后几十年经济腾飞的基础。

今天我们称之为“人口红利”。但是,没有受到过基础教育的人口是“红利”吗?这一点,过去的印度,今天的尼日利亚,都深有体会。

教育事业就像一栋大楼的基础,我们作为普通用户,可能一辈子看不见自己家房子的基础底板,更看不见他的桩基,甚至看不到墙里的钢筋,似乎他们都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但是没有这些,后果我们是能够想象到的。那个到处是“大师”和“才子佳人”的民国,就是典型代表。

而且,在新中国规划高校建设时,每一个大区和每一个省都必须有两所大学:一座工科大学和一座师范类大学。

而且每座城市都必须设置一所中等师范类院校。其余的任何学科类院校都没有这个待遇。

这一切的成果将在一代人后展现:

2001-2008年,大学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中国经济也随之迎来了新一轮的腾飞。

2022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达到了967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已经达到了86万人。

所以说,一部新中国的崛起史,其实就是一部教育扩招史。

在此,将本文献给毛教员,也献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都是国家和民族复兴和发展的基石。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某作家笔下“中国第二次解放”,解放了谁?
  2. 毛主席究竟为什么要发动那场运动?
  3. 中科院专家:"如果房子价格一直下跌,你我都将没有饭碗"!老百姓回怼:先查查你名下几套房?
  4. 用心良苦
  5. 李进同志(四)
  6. 西藏烟花秀事件,主要矛头不在烟花
  7. 福建舰三型机弹射成功,接下来该解决中国的精神战斗力了。
  8. 网民不满意,武大尘埃继续飞扬
  9. 上班的真谛就是把尿喝白。
  10. 走进南街村(5)| 答网友问:南街村撑不下去了吗?
  1.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2. 教师节,是个笑话!
  3. 李进同志(二)
  4. 陈中华:司法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5. 莫言的谦虚,陈佩斯的微笑
  6. 731 首映差评如潮;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
  7. 长征时,张闻天夫人刘英担所任的“中央队秘书长”是个什么职务?
  8. 毛主席聚沙成塔,走资派毁塔成沙
  9.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
  10. 李进同志(三)
  1. 唐国强,已不配饰演毛主席
  2. 朱德这两首诗是读懂文革的重要文献
  3. 【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9.9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与邓小平谁准确地预见了未来?
  4. 毛选违禁?孽障!
  5. 斯诺的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
  6. 闫宏伟:谁定伟人去世次日为节?
  7. 把判国者当座上宾,是叛徒间的惺惺相惜吗?
  8. 张CQ: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把修正主义根子挖掉
  9.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全都是形式
  10. 郝贵生 | 没有反抗斗争,能“把苦日子过成花”吗?——评《生万物》导演《人民日报》文章
  1.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3.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5. 光刻机残骸现身,原来毛主席时代就有光刻机!现在却被卡脖子,这么“伟大的功劳”,谁的?!
  6.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