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从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到周家庄人民公社的历史变迁说明了什么?

政说心语 · 2023-11-08 · 来源:政说心语|今日头条
字体: / /
总有点想不明白,小岗村包产到户时,那些老弱病残者是怎么过来的?我是残疾人,分田到户时的艰难只有自己清楚,无劳力,无工具。叫天天不应,靠着刀耕火种维持一亩三分地,那比杨白劳还苦的日子。小岗村没有像我一样的,公粮、三提五统,各项集资,除了以外,只剩下债,……想想都是泪!

人民公社这种农村经济经济组织,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她不仅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而且是与工业化相配套的经济基础。尽管现在颇多非议,但不管怎样,她在中国历史上必将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她曾经在新中国发展建设史上产生过巨大的积极作用。

既然有非议,我们就更应该对人民公社建立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只有再现历史真相,才能客观地认识人民公社。因此,我们从以下这样几个角度来回顾一下这段非凡的历史。

一、人民公社诞生的历史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中国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1949年以前的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都是沿袭几千年来的土地制度,就是土地都是属于地主阶级私人所有。农民一般没有土地或极其有限的土地。农民主要是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帮长工,打短工,做零工或者租种地主的土地维持生计。租种地主的土地除了地租以后,就基本所剩无几了。所以,中国农民几千年来都有一种“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无数次农民起义,都曾提出过“耕者有其田”的响亮口号,但即使农民起义胜利了,最后又是“新桃换旧符”,所以,中国农民几千年来都不能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夙愿。只有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农民才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美好夙愿。

1950年到1952年,新中国在农村完成了全国性的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所有农民都是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是,仍然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就如同我们现在说的“分田单干”。这并不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之奋斗的目标,早在1945年,毛主席就提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要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光靠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农民面对两大任务,一个是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二是要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这是当时摆在中国农民面前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要把人民组织起来,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但土地改革以后,即1953年以前,农村仍然保留小农经济模式,农民每家每户自己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除了上交公粮以外,剩下的就是自负盈亏。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很快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贫苦农民,比如旧社会的佃农、雇农,这一部分人,因为历史的原因,即使分得了土地,但却缺少农器具。还有那些军烈属家庭,干部家庭等,缺少农器具或劳动力,难以进行正常的耕种,还有一些农民外出务工,造成了土地闲置荒芜,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很快就出现了两极分化。

这样,在政府的倡导下,开始组织互助组,农民之间互相帮扶,后来发展到初级社、高级社。初级社即初级农村生产合作社,采取土地农具入股的方式,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这种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解决了农民的很多实际问题。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农业初级合作社的基础上,农民便又开始摸索建立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高级社较初级社有了很大的进步,其表现为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农民私有化的土地实行无偿转为集体所有。高级社对于当时的一些富裕农民来说,出现了一些抵触。毛主席在《关于农村合作化高潮》的序言里面做了具体分析。但土地集体所有以后,对于国家用地,比如工业用地等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高级社阶段,集体力量明显的远远大于单干的力量,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高级社将农民和土地集中起来产生了更大生产价值。但初级社和高级社仍然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

二、全国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出现

1958年3月,中央在成都召开了会议,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在《意见》中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合并为大型合作社是必要的。”这样,全国各地就开始了并社运动。为了正确引导农村的并社运动,孕育了人民公社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当时,广大农民刚刚脱离战乱之苦,农民不仅分得了土地,而且在政治上的翻身和生活上的安定。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均有了显著改善,广大翻身农民尤其是解放前比较贫困的农民群众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他们都特别希望加快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对早日过上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充满激情和信心。

这年春天,嵖岈山脚下的一万多翻身农民,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建国后第一个全面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高潮。然而,由于当时的27个农业劳动力分散,物质基础薄弱,还经常因边界纠纷问题,影响了治山治水运动的顺利开展。

1958年4月15日,他们的治山治水有了特大进展,下宋水库“胜利竣工”。在这样的情况下,时任河南省信阳地区的行署专员张树藩和遂平县委书记娄本耀、遂平县委农工部部长陈炳寅三位,到现场祝贺。当晚,留工地指挥部的这三位地县领导,谈到了将“小社”并“大社”的设想。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时任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的肯定。路宪文认为,这个设想符合不久前毛主席提出的可以一乡一社,也可以一区一社建立农业合作社的指示精神。于是,中共遂平县委随即召开会议,开始研究“大社”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决定将嵖岈山脚下的4个中心乡27个高级社,9369户43263人合并为一个“大社”——嵖岈山大社。

开始借鉴苏联的做法,改名为“嵖岈山农庄”。叫了不到3个月,又改名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这就是当时全国的第一个人民公社。

1958年8月6日,毛主席在视察了河北的徐水、安国县后,由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陪同,到七里营视察,当他看到门口挂着的“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时,点头称赞道“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

8月7日,河南省委书记在专列上向毛主席汇报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情况,当毛主席专注地听完《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试行简章(草案)》后,非常高兴地说道:“这个东西好,给我。”

1958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肯定了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到10月底,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三、从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到全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周家庄人民公社

从1958年下半年全国开始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在1984年底之前完成政社分开,这就标志着人民公社走到了最后。

人民公社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在物质条件极为落后的条件下,依然憧憬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虽然它失败了,但它见证了老人家那一代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勇气和决心。

农村人民公社虽然只存活了25年,但它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解散,有人解释为“它违背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那么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呢?

从前面说到的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组织建立的情况来看,实际上正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这样的生产关系,于是,人民公社才应运而生的。再看看现在全国现存的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周家庄人民公社的情况吧。

周家庄在新中国一建立就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1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了由6个自然村组成的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1980年,全社平均人收入500元,粮食550斤。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律免费,老人60岁,还有退休金。为什么还要解散人民公社呢?他们想不通。

1982年11月30日,雷金河只好召开全社社员大会,在传达中央要求,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的指示后,组织社员讨论,结果除两三户外,大家都反对分田到户,坚持集体化道路,坚决反对解散人民公社。并每户派代表在“不分家”协议书上签字,全社3055户摁下了与小岗村截然不同的红手印,强烈要求保留人民公社。

几十年来,周家庄人民公社同全国的“分田到户”相比,给出了一份最美的答卷。

周家庄坚持走集体化道路,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不仅完善了农业基础建设,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而且,创建了一批很有潜力的社办企业,全社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社办企业,实现了农民的就地工业化。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社员的福利。

周家庄自1982年起,陆续对全体社员实行了12项福利事业,包括免费供水,免费上学,电费补贴,合作医疗,生活补贴,困难补贴,老人补贴,残疾人补贴,住房补贴,免费保安服务。从而保障了老有所养,残有所安,鳏寡孤独皆有所助。

从全国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到全国仅存的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周家庄人民公社,我们自然想到这样的一些问题,当年嵖岈山脚下的农民为什么要组织起来?前面的文章已经做了表述。再到全国“分田到户”时,周家庄人为什么强烈要求要保留人民公社。其实答案很简单,这里我引用一位网友的一个微头条,大家应该从这个微头条里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这个网友在这个微头条里这样说:“总有点想不明白,小岗村包产到户时,那些老弱病残者是怎么过来的?我是残疾人,分田到户时的艰难只有自己清楚,无劳力,无工具。叫天天不应,靠着刀耕火种维持一亩三分地,那比杨白劳还苦的日子。小岗村没有像我一样的,公粮、三提五统,各项集资,除了以外,只剩下债,……想想都是泪!”这个网友以最朴素的语言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初衷,也就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某作家笔下“中国第二次解放”,解放了谁?
  2. 毛主席究竟为什么要发动那场运动?
  3. 中科院专家:"如果房子价格一直下跌,你我都将没有饭碗"!老百姓回怼:先查查你名下几套房?
  4. 用心良苦
  5. 李进同志(四)
  6. 西藏烟花秀事件,主要矛头不在烟花
  7. 福建舰三型机弹射成功,接下来该解决中国的精神战斗力了。
  8. 网民不满意,武大尘埃继续飞扬
  9. 上班的真谛就是把尿喝白。
  10. 走进南街村(5)| 答网友问:南街村撑不下去了吗?
  1.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2. 教师节,是个笑话!
  3. 李进同志(二)
  4. 陈中华:司法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5. 莫言的谦虚,陈佩斯的微笑
  6. 731 首映差评如潮;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
  7. 长征时,张闻天夫人刘英担所任的“中央队秘书长”是个什么职务?
  8. 毛主席聚沙成塔,走资派毁塔成沙
  9.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
  10. 李进同志(三)
  1. 唐国强,已不配饰演毛主席
  2. 朱德这两首诗是读懂文革的重要文献
  3. 【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9.9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与邓小平谁准确地预见了未来?
  4. 毛选违禁?孽障!
  5. 斯诺的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
  6. 闫宏伟:谁定伟人去世次日为节?
  7. 把判国者当座上宾,是叛徒间的惺惺相惜吗?
  8. 张CQ: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把修正主义根子挖掉
  9.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全都是形式
  10. 郝贵生 | 没有反抗斗争,能“把苦日子过成花”吗?——评《生万物》导演《人民日报》文章
  1.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3.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5. 光刻机残骸现身,原来毛主席时代就有光刻机!现在却被卡脖子,这么“伟大的功劳”,谁的?!
  6.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