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16年,“圣西门宣布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并且预言政治将完全溶化在经济中”(引自《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也一再指出,工人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计算与监督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最初步骤,也就是说,工人不参与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首先从监督与计算开始),不学习这些,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这就是无产阶级觉悟在新时期的表现。
作者没有对苏联计划经济体系进行说明,如“苏联每个国家部门、企业内部每年要处理上百万份的文件,同一制式的表格需填写上千次,计算工作全部由人力进行”,这种数据和表格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计划经济的表格和当今工厂企业的表格是否有什么区别?现在每个工厂都有自己的文员,负责对生产进行统计。难道仅仅是使用电脑统计就算得上巨大突破了吗?
不是的,历史启示不在于计算机的使用,而在于连接各工厂的数据。各工厂的生产数据种类繁多,作用也千差万别:总产量有助于计算物资数目,使得全体劳动者对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有直观的认识;基本生产单位(班组)的生产效率,有助于在全国相同工厂中进行横向对比,找出生产效率高的班组来分享,以推广先进经验、推动技术进步;各工厂互相调拨的物资数量,可以用于检验核算,防止盗窃与浪费……
另一方面,对于实际生产,我们确实也不甚了解。或许另一种社会组织的例子会有所启发。脱贫攻坚时,各乡村要给每户村民建档设卡,关注每家每户的就业收入情况,记录各地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脱贫”。但是,现实是领导只想要好看的指标,逼迫基层村干部有组织地编造数据:第一次统计时,把现有的数据压低,每年增加5%,完成增幅指标。而且有些产业在个别地方成功,上级就盲目要求区域内全部学习发展同一产业,不顾各地实际地理情况。村委会还要给每个居民一年填四次表,很多都是重复的。填表占据了村委会工作人员的绝大部分时间。
如果无产阶级已经夺取了政权,就可以对这种信息进行电子化并网,一方面登记劳动力情况,并且把技能、生产经历条目化,这样就能对各地劳动力冗余情况进行计算与调配,最大程度地减少失业;另一方面,把各地产业的发展情况登记,记录各地的地理情况,就能对广大农村地块有所了解,知道各地适合何种农牧业发展,可以统一设计和规划企业位置,形成地区内不同上下游工厂的配套链条(养殖-肉类处理-深加工等)。再结合人口数据,就可以对地区内部“城市-农村”的农林牧渔产品进行供需对接计算。所有的这些都只需要认真记录数据,并且在有波动时更改,这样将极大减少工作量,同时避免编造数据与重复无用的工作。
计划经济中联合统计的重要作用,如果不结合计划经济的运营模式,不与现存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对比,不通过具体的例子讲清楚劳动群众如何运用这些数据监督与管理生产,就没有政治教育的意义。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