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四川南充知青上山下乡相关史料

罗永师 · 2023-12-04 · 来源:知青问题研究
字体: / /

1964年至1978年四川南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相关史料,现整理记叙于后,算是对那段历史的回顾。  

一、上山下乡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的文件。随即,南充地委成立了以曹庭明副书记为组长,任民副专员为副组长的地委安置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地委知青办)专区劳动局副局长薛峰兼任办公室主任。  

地委知青办结合南充专区城市待业知识青年的实际情况,起草了《关于压缩城市人口妥善安置城市闲散劳动力上山下乡规划(草案)报告》,以南委(64)028号文件批转各县、市委、专署各党组研究贯彻执行。同年5月,南充专区3828名(此数不含回乡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下乡人数,下同)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地区上山下乡,支援农业生产。其中,南充市先后动员1000余名(含专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知识青年到苍溪县、仪陇县农村。上山下乡初期,知青先被安排住各生产队的集体公房(如保管室)或借住社员私房,后逐步采取国家补助为主,社队扶持、社员群众帮助为辅,所需木材在国家下达的支农木材指标中解决的方式修建知青住房。  

知青安置的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插队安置;二是青年点安置;三是集体所有制青年农场安置;四是国营农、林、牧、渔场安置;五是回老家投亲靠友安置。知青粮、油供应标准和时限也有所不同。凡插队安置的,从离开原住地到参加生产队的粮食分配止,每人每月由国家供应贸易粮(商品粮)30斤、食油3两。国营农、林、牧、渔场安置的,从到场的第二个月起,由所在场按本场职工的标准供应贸易粮、油。青年点、集体所有制青年农场安置和回老家投亲靠友的,粮油供应按插队安置的标准供给。知青经费标准为每人148元。其中,城市动员费18元,安置费130元。当年,全区支付知青安置费566544元。

此外,每个知青补助棉布14尺,蚊帐布42尺(包括蚊帐顶用布),絮棉1.2斤(南充市、阆中县每人补助1.8斤)。还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他们配备了生产农具、生活用具。即每人配发一根扁担、一挑粪桶、一把锄头、一把镰刀、一挑水桶、一个背篓、一件蓑衣;一个小木箱、一盏马灯、一双水胶鞋、一架木床、一张草席、一个粮柜、一张小桌、一个小木凳;一口铁锅、一把火钳、一个风箱、一把菜刀、一把锅铲、几个饭碗、一个洗脚盆。

同年11月,在全区各县(市)知青办反映棉布、蚊帐布和絮棉补助偏少的问题后,地委对补助标准进行了调整。棉布调整幅度为6尺调到10尺,全区新增棉布补助40060尺、增加蚊帐布补助58884尺。絮棉根据温差调整幅度为0.8斤到1.3斤,阆中县、苍溪县补助标准由每人1.2斤提高到2.5斤,全区新增絮棉补助4006斤。

1965年,全区动员1885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区内安置1300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喜德等县安置585人。对安置经费也进行了调整。农、林、牧、渔场的安置费由148元提高到300元,其他方式安置的由148元提高到230元。1966年3月21日,南充地委、南充专署召开首届全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29个“五好知识青年小组”,11个安置工作先进人民公社,170名“五好知识青年”受到表彰。会后,全区又有1500名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上山下乡,区内安置300人,凉山彝族自治州安置1200人。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至1968年,南充和全国各地一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停止。

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南充地革委随即充实了知青工作领导班子,成立了以曹庭明任组长,南充军分区副政委杨登基任副组长的“地革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关景尧任主任,张碧兰、何为银任副主任。各县、市也调整充实了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有安置知识青年任务的区、人民公社确定了一名副书记分管知青工作,安置人数较多的公社配备了专职知青工作干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较多的单位每年也派出干部下乡下队,协助当地党委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

1969年3月,地革委毕业生分配组召开全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安置会议,动员1966、1967、1968年毕业的初中、高中学生(俗称“老三届”)到农村插队落户。24日,地革委在市人民广场(今德益时代广场)召开欢送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会。当时,我从南充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南充地区罐头厂工作,厂军管组安排我去参加欢送大会。那天,南充市万人空巷,会场上父母与子女、哥哥与弟弟、姐姐与妹妹、同学与同学拥抱泪别的情景,时隔43年仍时常在我脑海中呈现。

1969年,全区动员11947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重庆市知识青年7998名。1970年,全区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凡城镇年满16岁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未升学、就业的青年都要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年,全区共动员25448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南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多的一年。在南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中,亦发生了极少数基层干部、不法分子殴打知青,调戏、侮辱女知青以及逼婚、骗婚等违法违纪案件。1973年7月28日,地革委在苍溪县召开“保护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严惩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罪犯”的公判大会,杀、判了一批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罪犯。

1974年,地革委根据川革委(1974)25号文件精神,对知青政策做了适当调整,对城市职工多子女身边只有一个子女问题做了具体规定,即:多子女已下乡、支边或在本县城以外工作,身边只有一个子女的可不下乡;父母分居两地城镇、各带有子女,只能由一方身边留一人;多子女中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的,可以另留一人;孤儿不动员下乡,自愿要求上山下乡者,安排在国营农、林、牧、渔场;父母年老多病或死亡,弟妹年幼、生活不能自理而又无亲属照管的,可以缓下乡或免下乡;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患病或负伤,不能参加农业生产的,农村无亲属依靠、城镇有家可归的,可以迁回城镇;父母死亡或年老多病,弟妹年幼,生活不能自理,无亲属照顾,允许迁回1人;已下乡的独生子女或父母多子女身边无人的,企业招工,有关部门要统一安排、分期分批地给予照顾。如家庭有困难,已下乡子女需要照顾,但招工时解决不了的,允许迁回1人。当年,全区动员10735名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5年,动员9779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南充市33名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安置到黑龙江省逊克县反修农场,是南充唯一的一批支边青年。

1977年,随着安置政策的调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开始减少,留城知识青年人数逐步增多。当年,全区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2470人。12月,南充地委、南充地革委在纪念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重要指示发表9周年之际,表彰了100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和100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个人。1978年,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办法》出台。这一年是南充地区最后一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全区有349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此后,南充再没有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4年至1978年,南充地(专)区12个县(市)的698个人民公社、5226个生产大队接受安置南充地区和重庆市知青的任务,共安置知青112683名。在这14年中,有6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3103人加入共青团,136人提拔为脱产干部,1934人进入地、县、区、社领导班子,6375人被评为人民公社以上的先进个人,8865人受到人民公社以上的表彰奖励。2029人在当地结婚安家(1178人与农村社员结婚,359人与知青结婚)。

二、回城安置1970年10月,省革委规定:工矿企业招收固定工,可以从农村劳动锻炼一年以上的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按招工条件,经过贫下中农讨论推荐,在国家批准新增人员的指标内招收。自此,全区知青通过招工、招干、参军、升学等形式,开始陆续调离农村回城市安置。当年,全区安置知青最多的苍溪县有1900名知青回城安置,25名知青参军。次年,全区11088名知青调离农村,回城安置工作。1972年,大学、中专恢复招生。按照国家下达的招工、招生、征兵(当时称“三招”)计划,经当地贫下中农和生产队、大队、公社推荐,由招工、招生、征兵单位按计划和条件、要求招收。当年,全区12县(市)“三招”知青共18551人。次年,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在全区招收752名知青入学。

1975年,随着知青安置政策的调整和省革委“三招”可以从“在农村上山下乡两年以上的知识青年中招收”政策的落实,南充地区知青回城安置人数开始逐年增加。1975年至1977年,回城安置的知青分别为3525人、5469人、6424人。1978年12月,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召开。南充按计划对已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通过招工、招干、参军、升学、补充职工退休、退职、死亡补员等渠道,由地区和各县(市)劳动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回城就业。当年,全区14758名知青回城安置,3957名重庆知青回重庆安置。

1979年,按照地委的计划安排,全区7789名知青回城安置。对417名1972年以前到南充未得到安置的重庆知青,南充地委,重庆市委制订了南充安置173人,重庆招回安置236人,外地安置8人的安置计划,对他们进行了妥善安置。随后,在南充的1307名重庆知青全部回重庆安置。1980年,根据地委安排部署,对全区1439名尚未回城安置的知青进行了安置。对已在农村结婚安家,自愿留在乡下的知青,采取安排在区、乡供销、粮食、商业等部门工作的方式进行安置。当年,全区知青安置工作基本结束。从1970年知青开始回城镇安置,到1980年安置工作基本结束,全区共安置回城镇知青8万多名(不含升学、参军和安置在区、乡工作的知青)。

(作者罗永师,系原南充市轻工业局调研员;本文来源于“南充记忆” 。)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蜗牛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某作家笔下“中国第二次解放”,解放了谁?
  2. 毛主席究竟为什么要发动那场运动?
  3. 中科院专家:"如果房子价格一直下跌,你我都将没有饭碗"!老百姓回怼:先查查你名下几套房?
  4. 用心良苦
  5. 李进同志(四)
  6. 西藏烟花秀事件,主要矛头不在烟花
  7. 福建舰三型机弹射成功,接下来该解决中国的精神战斗力了。
  8. 网民不满意,武大尘埃继续飞扬
  9. 上班的真谛就是把尿喝白。
  10. 走进南街村(5)| 答网友问:南街村撑不下去了吗?
  1.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2. 教师节,是个笑话!
  3. 李进同志(二)
  4. 陈中华:司法乱象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5. 莫言的谦虚,陈佩斯的微笑
  6. 731 首映差评如潮;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
  7. 长征时,张闻天夫人刘英担所任的“中央队秘书长”是个什么职务?
  8. 毛主席聚沙成塔,走资派毁塔成沙
  9.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
  10. 李进同志(三)
  1. 唐国强,已不配饰演毛主席
  2. 朱德这两首诗是读懂文革的重要文献
  3. 【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9.9缅怀毛主席,毛主席与邓小平谁准确地预见了未来?
  4. 毛选违禁?孽障!
  5. 斯诺的谈话——关于文化大革命
  6. 闫宏伟:谁定伟人去世次日为节?
  7. 把判国者当座上宾,是叛徒间的惺惺相惜吗?
  8. 张CQ: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把修正主义根子挖掉
  9.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一片全都是形式
  10. 郝贵生 | 没有反抗斗争,能“把苦日子过成花”吗?——评《生万物》导演《人民日报》文章
  1.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3. 翻案为什么不得人心,毛主席为何伟大?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5. 光刻机残骸现身,原来毛主席时代就有光刻机!现在却被卡脖子,这么“伟大的功劳”,谁的?!
  6.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的腐败内幕——不新鲜的靠啥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