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毛泽东是“社会学界的牛顿”

五百二 · 2019-10-02 · 来源:激流1921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在伊莎白家的客厅,最引人注目的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两幅画像。伊莎白曾细读《毛泽东选集》,在她心目中,毛泽东是伟大的社会学家。

  

2.webp.jpg

  习近平为伊莎白·柯鲁克颁授“友谊勋章”

  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其中最年长的“友谊勋章”获得者、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和英国双重国籍人士、英国共产党员、104岁的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格外引人注目。

  

3.webp.jpg

  伊莎白在儿子柯马凯的搀扶下步入人民大会堂

  陪同者伊莎白·柯鲁克参加颁授仪式的,是柯鲁克和伊莎白的次子柯马凯。2018年12月26日,在激流网举办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网络文艺晚会上,柯马凯曾与阳和平(寒春阳早之子)、沙尔玛(P.V.沙尔玛与莎拉达女士之子)等几位“国际纵队”战士纵声高唱《东风吹战鼓擂》《红军不怕远征难》。

  

  阳和平、柯马凯、沙尔玛等人组成的“国际纵队”在激流网举办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网络文艺晚会激情演唱

  

4.webp.jpg

  伊莎白·柯鲁克进入人民大会堂参加颁授仪式,陪同者是柯鲁克和伊莎白的次子柯马凯。

  

5.webp.jpg

  1977年,伊莎白、柯鲁克与寒春、阳早及其子女阳建平、阳及平在南郊红星公社。(摄影:阳和平)

  伊莎白·柯鲁克的一生与中国革命深度捆绑。

  伊莎白·柯鲁克,出生于1915年。她拥有加拿大和英国双重国籍,但中国却是她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可以说她是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这一个世纪的故事,和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

  

6.webp.jpg

  伊莎白拿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图片来源:英伦圈)

  伊莎白本人也是共产党员,她信仰共产主义并一生追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也是目前唯一健在的、来自西方国家、享受中国政府特殊待遇的外国老专家。

  从传教士之女到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扎根在中国

  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四川成都。父亲饶和美(HomerG. Brown)和母亲饶珍芳(Muriel J. Hockey)在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任教,他们都是来自加拿大的基督教传教士。伊莎白的童年和少女时代,有一半时间在中国度过。小时候,父母常带着伊莎白在四川山里游玩,接触到很多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人群,也让伊莎白渐渐对人类学产生了兴趣。

  

7.webp.jpg

  

8.webp.jpg

  伊莎白父母的身份证

  高中毕业后,伊莎白回到加拿大继续学业。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一年,23岁的伊莎白从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毕业,她选择回到了中国。“我从小就经历过四川地区军阀混战,还常常捡子弹壳玩,因此并不害怕战争。”伊莎白这样说。

  

9.webp.jpg

  少女时期的伊莎白和父母(图片来源:英伦圈)

  当时日军截断了中国的海盐供给路线,内陆盐价暴涨。中华基督教协进会计划在兴隆场筹建一个食盐供给合作社,使当地百姓免于受苦。伊莎白受雇于中华基督教协进会,来到了兴隆场。

  她的任务是和同事俞锡玑一起进行逐户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为建立合作社做准备。从那时起,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农村的关注与调查,持续了伊莎白一生,中国大江南北都曾多次留下过她的足迹。

  

10.webp.jpg

  伊莎白在中国农村(图片来源:英伦圈)

  1940年,伊莎白回到成都探亲,结识了当时在成都金陵大学任教的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大卫是英国记者,曾加入过西班牙反法西斯国际纵队,是一位坚定的斯大林主义者。1942年,为投入反法西斯战争,伊莎白和大卫分别在英国参加了加拿大妇女军团和英国皇家空军,并在大卫的祖国英国结了婚。

  而少年时曾迷惘于自己的信仰的伊莎白也在丈夫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她说:“遇见David之后,我受到鼓舞,成了一名英国共产党员。终于认定,我的生命中也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

  

11.webp.jpg

  伊莎白夫妇(图片来源:英伦圈)

  1947年,伊莎白和丈夫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来到十里店,观察和采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改复查和整党运动的整个过程。当时,他们和当地村民一起参加了一连串大大小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会议,并多次在自己的宿舍里召开座谈会,田间地头也有他们的身影。

  据《武安县志》记载,一位十里店村民曾回忆:“他们深入田间、打谷场、担粪路上,凡是有我们村上人活动的地方他们都要去。有一次跟我一起边走边说一起到地里,还接过我的镢头刨了一会地。”

  

12.webp.jpg

  1947年,伊莎白夫妇在十里店的留影(图片来源:英伦圈)

  在当地村民心目中,伊莎白夫妇“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没有一点架子”,村民回忆:“他们见到我们总是问寒问暖,平易近人。每天比我们劳动的时间还长。”从采访、笔记整理、誊写打印、装订分发文件、照相、冲洗到提水、扫地、通讯联络,他们都是亲自操劳。

  

13.webp.jpg

  1948年,左起柯鲁克、伊莎白、李棣华、韩丁、李焕山在十里店。(摄影:阳早)

  最终,经过这段时间详细的考察,伊莎白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社会调查著作《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真实地记录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

  1948年夏天,伊莎白和丈夫告别了十里店村,前往石家庄西部一个叫做南海山的村子,那里驻扎着由叶剑英、王炳南直接领导的外事学校,他们受邀在此教授英语。这所外事学校几次移迁,几次更名,终于发展成当今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对此,伊莎白说“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伊莎白把自己如今“北外退休教授”的身份归于“组织上的安排”。“当时先说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新华社做对外宣传报道;二是去教英语。我们选了新华社,老柯想做记者。但后来又说,因为外事活动中外语人才缺乏,还是要求我们去教英语,所以我们就去教书了。”就这样,伊莎白和柯鲁克在英语教育岗位上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成为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如今,他们的许多学生活跃在中国外交和英语教学领域。

  

14.webp.jpg

  (图片来源:英伦圈)

  尽管已经是著名的英语教授,伊莎白最喜欢的身份仍然是人类学家。教学之余,她一直关注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夫妻俩曾于1959年-1960年两次回访十里店,将采访经历写成《阳邑公社的头几年》。1964年,农村掀起“学大寨”高潮,伊莎白去大寨考察了两次。退休后,伊莎白还一直以重庆璧山大兴镇为例,研究中国农村的发展。

  

15.webp.jpg

  伊莎白与中国朋友合影(图片来源:英伦圈)

  上世纪80年代后,伊莎白还几度重访四川。之后,伊莎白还与美国东北大学的历史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再次回访兴隆场,合作完成了一部更为专业、系统的学术研究著作。

  这部著作2013年8月终于在美国正式出版,名为《Prosperity'sPredicament:Identity, Reform, and Resistance in Rural Wartime China》(兴隆场的困惑: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身份、改革和抵抗)。其中涉及中国抗战时期农村的经济、教育、性别关系、乡村建设实验等话题。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历史做出了一份贡献。

  “百分之三百”的中共拥护者,终生追随共产主义

  伊莎白和丈夫都是共产党员,很关心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对毛泽东那一套都接受,而且很积极”。后来在北京的外国人,给这一派很“左”的人起了个外号,叫“百分之三百”,意思是中共号召什么,他们就三倍地拥护。

  

16.webp.jpg

  1977年,柯鲁克、伊莎白在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做关于中国的报告。(摄影:阳和平)

  在伊莎白家的客厅,最引人注目的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两幅画像。“他们都是伟大的人”,伊莎白充满崇敬之情地说。毛泽东画像购于1949年3月的北京街头,在墙上已经挂了60多年了。伊莎白曾细读《毛泽东选集》,在她心目中,毛泽东是伟大的社会学家。

  对伊莎白来说,共产主义信仰一旦认定就一生追随。在经历了西方共产主义运动的衰退、文革时的冲击、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后,依然如此,始终对中国红色革命充满深情。

  虽然在“文革”时期,伊莎白和丈夫都曾蒙冤。在二战中做过情报工作的大卫被诬陷为“国际间谍”,在秦城监狱关押5年之久。伊莎白也被造反派隔离审查3年。

  不过同诸多外籍人士一样,伊莎白一家也得到了周恩来的关照,“周总理派人照顾我们的孩子,安排他们到工厂去学习技术,使他们成为有技术的工人,文化大革命后,孩子们回到英国念书,他们都是有技术的工人,自己赚的钱就够学费和生活了,我们没有资助他们一分钱。”

  

17.webp.jpg

  伊莎白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儿子(图片来源:英伦圈)

  虽然蒙冤多年,但大卫和伊莎白都不认为中国应该为“文革”时期的暴行负责。大卫在自传中写道:“我于1973年被释放。老朋友和新朋友都问我,在‘中国人’如此对待我后,我为什么不离开中国。我的回答是,如此待我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的敌人。”当问及伊莎白在那段经历后是否对中国失望时。她说:“Never.(从不)”。

  

  她甚至珍惜能够直接见证中国这段重要历史的机会,“我是一个社会学家。要想社会发展,不能老墨守成规,想进步就要拿出新东西,需要很多试验。既然是试验,就不可能保证都成功,那么多种不同的路线,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拿活人做试验,就会有牺牲,但也不能不做。”她形容毛泽东是“社会学界的牛顿”。

  她比中国人还“中国”

  伊莎白的丈夫大卫已于2000年去世,如今伊莎白一个人住在那套他们一起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公寓里,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半睡觉,过着简单规律的生活。百岁高龄的她,仍然在不间断地阅读。在伊莎白的儿子柯马凯眼中,母亲是一个热爱阅读各类共产主义书籍并同情共产党的人。

  

18.webp.jpg

  (图片来源:英伦圈)

  从工作到退休,伊莎白已经在北外生活了60多年。她家的布置就像大多数中国老年人家里那样,有着从过去那些年代一路走来的印迹,墙上还挂着周恩来的画像和字。只是书架上的各类英文书籍,还提示着她外国学者的身份。

  说“外国学者”也并不准确,以伊莎白和中国的渊源,她甚至比很多中国人更“中国”。从青春少女到白发长者,从人类学家到教育家,经历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在伊莎白丰盛的一生中,中国是她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19.webp.jpg

  伊莎白至至今依然坚持阅读(图片来源:英伦圈)

  她说:“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试验,有意义,也很有趣!”。她还说:“我很高兴能在中国度过大半生,如果当年选择留在加拿大,我就无法经历这一切。”

  而她的子孙家人,也对中国有着浓厚的情感。她的三个儿子说,“中国丰富了我的人生”,“中国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有所作为”,“我和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孙辈则认为“中国是个家”,“中国是我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webp.jpg

  伊莎白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孙辈都出生在北京。(图片来源:英伦圈)

  激流网综合,内容来源:环球视野、激流网、新华网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青松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吴铭:国际政治格局质变的标志性事件
  2. ​郭松民 |关于马先生登陆及其他
  3. 今天,我要理直气壮的替“公知”正名!
  4. 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
  5. 她能怎么办?
  6. 蔡英文确认窜美,大陆发警告对她改变称呼,表明事态严重性!
  7. 出来洗地了!
  8. 绞杀在继续
  9. 减持美债
  10. 瑞士信贷被低价收购,台湾省被收割千亿,传导效应扩散
  1. 昨晚高层公布的方案, 让许多人第一时间想起毛泽东的独创
  2. 过江伟人无分歧
  3. 张志坤:中俄两国正在做同一件事情
  4. 吴铭:国际政治格局质变的标志性事件
  5. 海牙国际法庭对普京发逮捕令,意味着什么?
  6. 秦明|不许污蔑鲁迅!“孔乙己太少、闰土太多”
  7. 那些还在鼓吹房产泡沫的人,到底安的什么心?有请日本人告诉我们真相!
  8. 1070万吨钢铁指标是谁的过错,为何一人担责?
  9. 中俄携手已成定局,美国无法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10. 请胡锡进过来一下:见识一下清华海归教授的“买办思维”!
  1. 乌有之乡网站募捐公告(2023年3月)
  2. 吴铭|挣脱错误货币理论的枷锁,是打破美国霸权的前提
  3. 中美拔刀,暴风雨真的来了!
  4. 当权派的反击,最惨烈的政治报复来了!
  5. 厉以宁走了,留下了他最爱的贫富两极分化
  6. 河南不雅信息中的“三大金句”,必将遗臭万年!
  7. 谁是老人家“第二件大事”中最大的受益者?
  8. 顽石:说说慈禧太后
  9. 先被美国抄家,再被中国审判,这就是汉奸的结局
  10. 赵磊:刘伶不穿裤子,还是刘伶 ——毛刘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五)
  1. 这个小学生靠读毛选,15岁当社长,29岁当委员,后来怎样了?
  2. 《功过在人心》
  3. 乌有之乡网站募捐公告(2023年3月)
  4. 乌有之乡网站募捐公告(2023年3月)
  5. 她能怎么办?
  6. 官方纪念毛主席的规格、频率不如孙中山,这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