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近期引发了一些讨论,也有人来问我。很多人都对“以工代赈”这个事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大部分是围绕着“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这个内容。
“以工代赈”不是新鲜事了。按照百度百科(偷个懒,不去查更靠谱的信息来源了)的介绍,从1984年第一次启动以工代赈以来,已经先后实施了6批规模较大的以工代赈计划。
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曾经发布了一个《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了《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自2015年起实施;这次是第二次修订了。在2005年版和2014年版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中,都没有“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这样的表述。
但是以工代赈的“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这个大原则没有变化。按照中国传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个做法是非常合理的。解放初期就有改造二流子、改造懒汉的运动,让劳动人民能够自食其力、有尊严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以工代赈的规模还是太小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有“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的内容。根据国家发改委2022年8月发布的数据,十四五(2021年)以来(不知道是不是截至到2022年8月),我国共投入各类资金900亿元持续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其中中央以工代赈专项投资110亿元。带动150多万农村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这个数字,可以说,不怎么多。国家的救济和赈灾的支出,我没找到。可以与民政部2022年发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做个对比。2021年,支出城市低保资金 484.1 亿元;支出农村低保资金 1349.0 亿元。城市低保对象737.8 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474.5 万人。支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 429.4 亿元,支出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 49.7亿元。农村特困人员 437.3 万人,城市特困人员 32.8 万人。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38.4 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 2021》,2020年“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共计1940.66亿元。总之,与社会救助和灾害防治管理支出相比,以工代赈的资金投入不多,带动的就业也不多。因为每年的新增城镇就业都在1200万上下。要知道这150多万农村脱贫群众并非都是待就业人口。
2022年疫情逐渐蔓延失控,千方百计保就业,上头想起来了以工代赈。2022年7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就提到了“以工代赈”。接下来几天关于“以工代赈”的报道特别多,会议、文件、新闻联播都上来了。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因为我国的经济政策,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内容,转换成了保民生、保就业为核心内容,所以哪怕一切指标都完蛋了,只要就业数字还过得去,就可以自称成功了。也因此,就业这个遮羞布是一定要有的,一定要好看的,所以“以工代赈”这个本来对就业来说很边缘化的、无足轻重的东西,也入了上头的法眼,不但《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重新修订,而且还特地加入了“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这样的内容。不论如何,就业为大。所以,目前的重点,不是赈,而是工。
这也从根本上说明,就业形势已经严峻到了何种程度。在全国7亿多就业人口中,有2亿所谓的灵活就业(就业的数字),其实就业质量是很低的。就是这种低质量的就业,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完成就业的任务,其实也就是为了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不得不从方方面面来拓宽就业的渠道。但是,显然,经济增长才会带来就业数量的增长;没有经济增长的就业,也不会维持长久。靠牺牲经济增长、牺牲和破坏生产力(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来创造就业岗位,就像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终于被高质量发展反噬。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